咨询快速发表支持服务,英文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SCI/SSCI杂志咨询的权威机构平台
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论文发表

热门问题

热门搜索: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 一级教师是什么级别|| 核心论文的第二作者有用吗|| 中学物理课题题目参考有哪些||

精准扶贫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期刊目录网计算机网络论文发表2019-12-04 10:43关注(1)

  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于扶贫进展、扶贫效果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同时,社交媒体、移动新闻客户端等互联网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为精准扶贫相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引发了网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致使网络舆情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进行有效的舆情引导,已经成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结合精准扶贫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网络舆情案例,归纳了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了引导的现实意义及挑战,并提出了引导的策略建议,从而支持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科学有效应对和危机化解。

精准扶贫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关键词]精准扶贫;网络舆情舆论

  一、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特征分析

  1.首发信源的多样化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首发信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目前,传统媒体、主流新闻媒体在精准扶贫相关新闻的发布上仍然是主力军,由于扶贫的工作进展、扶贫的最新信息大都来源于政府相关部门,所以政府机构网站、电视台、报纸等官方媒体,仍是精准扶贫舆情的重要信源,表现为网民在官媒所发布新闻后的跟帖与评论。例如,2018年4月1日甘肃16亿扶贫路——折达公路偷工减料、存在质量问题的新闻就是由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发的,随后中国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同步跟进,一时间引爆网络舆论,网络舆情迅速发酵。由此可以看出,由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所引发的精准扶贫网络舆情,依然是重要来源。此外,各类社交媒体在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产生方面,影响日渐增长,且有与主流媒体并驾齐驱的趋势。许多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产生,是源于网友对身边扶贫工作情况的爆料,这主要是因为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信息发布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精准扶贫网络舆情逐渐呈现去中心化的特征。例如,2018年1月8日云南昭通鲁甸县“冰花男孩”王福满的照片就是最先在新浪微博与微信朋友圈出现的,随即引发舆论热议,也引起了云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社交媒体在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上,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2.舆情传播的扩张性

  由于精准扶贫相关的政策新闻多与社会民生、人民的切身利益相关,因而网民对其关注程度较高,也更希望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这就使得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增长速度较快,且在短时间内便会迅猛扩散和传播。同时,互联网中各类媒介的发展和成熟,也成为精准扶贫网络舆情极速扩散的助推器叱舆情一旦产生,便会经由多个媒介不断传播发酵,快速“刷屏”,呈现病毒式传播的态势,这也就造成了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波及范围广,影响力度大。例如,中国电影报道官方微博在2019年3月11日10时发布的话题为“脱贫攻坚星光行动”的滞销沃柑求助微博,截至2019年3月19日10时,已获得了高达519万次的转发,网民积极响应,帮助果农在两天内成功销售出几十万斤沃柑,产生了极高的舆情热度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对于一些负面舆情来说,这种多渠道、多路径、扩张性的传播方式,还有可能诱发舆情的“连锁反应”。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正确的舆论引导,极易导致次生舆情的衍生,给舆情的引导增加难度。

  3.情绪表达的非理性化

  当前的社会化媒体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开放、匿名的平台,一旦有热点事件发生,网民往往最先以情绪的宣泄和自我态度的表达为主,这是造成精准扶贫网络舆情具有情绪表达非理性化特征的原因。精准扶贫的相关信息事关民生,也反映了政府和国家的工作情况,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网民在看到有关精准扶贫的报道或热点事件时,会更加关注,并有加以评论的欲望。如果出现了负面新闻,在表达欲心理的作用下,网民会第一时间对此产生带有愤怒、失望、质疑等负面情绪的评论。相关研究表明,负面情绪表达在互联网传播中更为普遍,且容易影响他人|21,将会导致舆情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所以一旦负面舆情扩散,控制和疏导难度便会加大。再加上多数人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在事实没有得到确认前便盲目跟风,使舆论呈现“一边倒”的趋势,这种后果便使舆情真相出现偏差,信息噪音更加严重[31。例如,在2018年11月15日引起热议的“80后白发扶贫书记”李忠凯,在其资料发布后被许多人质疑“作秀”,负面舆情充斥网络,在官方通报澄清后才得以平息,成为了典型的舆情反转事件。从中能够看出,很多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产生,往往是冲动的非理性情绪表达。

  二、精准扶贫网络舆情引导的现实意义

  1.阻止谣言扩散,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互联网开放包容的舆论空间为公民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场所,也成为了谣言滋生的温床。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以来,我闰高度重视网络秩序的维护。精准扶贫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民众对政策的关注度,以及民众获取事实真相的时间差进行网络谣言的编造和散播,使事件被歪曲、误解,也使网络环境被污染。只有快速及时地进行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引导,才能够将真实可靠的信息提供给公众,遏制谣言的扩散,塑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清朗生态,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更有利于国家实现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41。

  2.减轻群众疑虑,维护政府公信力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事关国家的经济、政治、民生等诸多方面,也因此获得公众的密切关注。当有关精准扶贫的负面舆情出现时,人们首先会对政府的工作态度产生怀疑,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还可能会对其它领域的政策施行感到担忧、失望对精准扶贫网络舆情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一方面有利于为网民释疑解惑,稳定、理顺公众的情绪,防止更为极端的言论出现;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维护政府的公信力|51,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化解矛盾,推动社会的平稳健康运行。例如,前文所提到的“80后白发扶贫书i己"事件,就是经由官方的通报和澄清后,才让人们了解到基层干部为扶贫事业勤奋工作的事迹,打消了网民的质疑,提升了政府形象,也为扶贫工作树立了优秀典型。

  3.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良好有序开展

  有效开展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引导,促使舆情健康、合理传播和发展,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继续和深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认真倾听百姓的声音,精准扶贫网络舆情是公众对于当前情况的反馈,而且很多能够反映出现阶段政策施行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政策的及时调整、具体执行和成效评估,都提供了借鉴与帮助。因而,来自于公众理性的、真实的舆情信息,将有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适时改进相关工作,推动精准扶贫良好有序开展,但前提是舆情信息是准确有效的,而非谣言、盲目跟风,这就需要对舆情信息进行认真甄别和分析。因此,需要对精准扶贫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形成网络舆情助力政府工作的新格局。

  三、精准扶贫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挑战

  1.舆情监测预警不及时,引导相对滞后

  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监测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对于舆情的监测不够及时,导致信息获取较为滞后,错过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由于精准扶贫网络舆情有其首发信源多样性和传播扩张性的突出特征,这就对政府的舆情处理与应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相关技术还未发展成熟,很多政府部门都尚未配备专业的舆情监测平台和舆情技术人员,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还不高,所以在舆情信息的监测获取方面,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及时的监测,也就无法快速应对、作出反应。滞后的预警和引导,往往会使舆情发酵到难以控制的程度,这也增加了舆情引导的难度和最终结果的不可预期性。比如,2019年7月12日一名拥有12.6万粉丝的网友发布微博称,四川凉山一贫闲县政府花6.3亿修违钢架楼梯,直指其表面扶贫,实则腐败而7月13日晚,曾经参与报道的摄影师进行辟谣,说明实际投资只有300万截至7月丨4日上午9点,视频已经有6.9万次观看,获得一百多条评论转发,其内容多为指责政府贪污扶贫款,情感态度多为失望与气愤,舆情正不断发酵。距离舆情的产生已经超过40小时,但仍未有官方人员来对此事作出回应和说明,这体现了目前对于精准扶贫的舆情监测X作不到位,没有抓住最佳引导时机如果真的是媒体为吸引眼球制造的瑶言,官方没有进行引导,会使谣言进一步扩散,真相越来越被曲解,更会让网友对政府所做工作产生怀疑,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2.舆情引导渠道单一,引导效果较差

  精准扶贫舆情引导的另一障碍,就是政府进行舆情疏导的渠道较为单一,引导的效果相对较差。目前,我国精准扶贫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的平台还是一些主流新闻网站,对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了目前舆情引导渠道单一的局面。施行精准扶贫政策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经济较为落后、信息不够发达的阶段,当地居民的网络使用率不高,其政府部门也缺乏开拓舆情引导渠道的意识,许多地方政府都没有认证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而仅仅通过一些主流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来报告扶贫进展,回应人们的诉求,缺乏及时而有效的官民互动。在微博上进行相关用户搜索可以发现,为精准扶贫专门开设的机构账号数量少,粉丝数量也较少,社会影响力低,例如“赤壁市精准扶贫”、“南乐县精准扶贫”两个由扶贫办公室直接负责的账号,最近的更新还停留在2017年: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在舆情引导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完善的舆情引导渠道,一方面,政府T作的最新情况无法迅速让公众知晓;另一方面,公众对精准扶贫产生的意见和质疑,政府也很难第一时间了解,不利于信息的快速流通。引导渠道的单一化,也限制了政府进行舆情引导的空间,不利于掌握主动权。

  3.舆情引导模式固化,创新性有限

  目前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引导,在管理方式和引导模式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一项涉及群众利益的长期工程,应该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情况,以便凋整自己的工作内容。而目前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还较为僵硬与固化,仍然呈现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状态。通常,主流媒体保持着信息发布者的身份,有较强的距离感,与民众互动不及时,沟通意识不强。而且,如果遇到负面舆情的大量爆发,有时还会采取强硬的删帖措施来进行管控,这明显不符合民主社会的要求,也会消减群众的信任,激起反抗情绪,使舆情进一步恶化 ' 这样保守僵硬的管理模式,是不利于网络舆情生态的,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发散思维,创新手段,探索出适合互联网时代的舆情引导方式,才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四、精准扶贫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1.加强舆情监测预警,提升舆情引导速度

  当前,互联网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网民对有关_家政策的相关新闻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而,要做好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网络舆情的监测至关重要。政府应建立并完善专门的舆情监测平台,聘用舆情领域的专业人才,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互联网舆情进行实时的监控和预警I'并在舆情爆发前做好相关的应对预案,以应对舆情的突然爆发。而当舆情爆发时,政府要能够迅速及时做出响应,积极主动地面对和引导舆情,提升舆情引导的速度。第一时间对精准扶贫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回应社会关切,可以在时效性上争取优势,占据信息传播的先机,还可以用政府才能够知晓的权威信息来引导网络受众,用全面、准确、深入的报道和说明干预网络舆论的走向,从而削弱舆情的负面效应,推动危机的化解|81。

  2.构建全媒体联动机制,多平台协同疏导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单一媒体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已经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我国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91,因而,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引导,也需要政府构建全媒体联动机制,这是更好地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新要求,也顺应了媒体格局的变化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传统媒体专业化程度高,有着更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而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信息发布的便利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政府媒体应该要将两者相结合。一方面,继续完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设置信息发布的通道,加快实现“报、网、端、微、屏”融合传播,以拓宽公民信息获取与舆情引导的渠道。当舆情爆发时,要在多个平台联合发声,形成矩阵,共同对精准扶贫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此外,在新闻发布时,也要注意多种媒体形式的综合运用,用文字、视频、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将事情真相全方位呈现在公众面前,以达到舆情疏导的效果。

  3.综合各方力量,实现引导方式多元化

  在进行精准扶贫网络舆情引导时,应不断开拓思维,创新引导方式,利用多种手段实现对舆情的有效引导,比如,可以合理运用议程设置的方式,引导舆论的走向。议程设置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因而在舆情出现时,相关部门要首先设置对舆情发展变化有利的议题,让公众的注意力有所集中。例如,在扶贫款贪污官员被免职的新闻出现时,可以设置类似“国家加大惩治扶贫腐败力度”的相关话题,让其对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相对减轻,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对于意见领袖的培养在互联网时代,意见领袖能够对网民的看法和观点产生重要的影响,且其处于第三方位置,所持态度和表达的言论可信度也会更高nG|。可以借助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微博大V等,对精准扶贫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在精准扶贫相关报道出现时,由意见领袖及时发表意见,通过第三方声音,实现对于舆情的把控。这样多种方式的结合使用,能够使精准扶贫网络舆情引导的接受程度及效率得到提升。五、结语当前,精准扶贫已经进行到脱贫攻坚阶段,相关网络舆情的影响也在日益凸显,做好精准扶贫网络舆情的引导,仍是今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当前网络传播环境下舆情的新特征,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最大限度地疏解民众情绪,维护政府形象,保障后续T作的正常开展。只有打好“舆论战”,才能获得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助力脱贫目标的早日实现。

  作者:段峰峰 骆宇杰

精准扶贫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相关论文:

二次创作下网络信息平台责任
网络英语课程学习平台用户资源
后网络艺术中审美形式浅
网络信息交流对寄生虫学专业发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

上一篇: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计算机控制方法
下一篇:计算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应用

需求单填写(快速填写,为您解答)

网站首页 论文发表 期刊咨询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发表常识 出书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