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快速发表支持服务,英文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SCI/SSCI杂志咨询的权威机构平台
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论文发表

热门问题

热门搜索: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 江苏一级播音员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第三作者可以写几个人|| 广东建筑类高级职称要求有哪些||

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期刊目录网信息安全论文发表2021-02-07 09:46关注(1)

  信息化时代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化与科学化的必然趋势。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新的活力,催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形态。信息化时代下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信息化素质是关键,通过跨课程链接、大数据应用和课程群建设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是重点,政策落实是保障。

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①信息化赋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起来”的关键。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学生网民最多,占比达26%。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信息化时代更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②信息化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跨界融合、系统集成、创新引领。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不是简单地补充,而是内涵式地融合。信息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也不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的否定,而是将信息技术优势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深度融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要素的融入彰显其优势。

  一、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平台催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形态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了新的活力,突出表现为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平台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构新模式、创造新方法、营造新环境,催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形态。信息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变,当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微课、MOOC、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教育方法和平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用。③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模式,创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渠道的新形态。为顺应信息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如何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模式,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案,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紧急任务。以信息化技术构建具有自主特色的创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将课程资源、教师教学、课外实践、课后辅导、学教评估通过数字化的表现形式,以互联网为载体、大数据为支撑,实现基础教学场景的相对分离到空间与技术维度的相对统合,促进理论知识结构的重组升级和人才培养流程的更新再造。信息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作过程如图所示:以慕课为例,慕课是线上课程视频资源的典型代表,因其固有的优势被许多大学生作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后知识补充的主要形式,线上线下课堂的有机结合将为传统课堂带来更多创新的空间。开发线上慕课资源意义何在?首先,有利于打破固化的教学思维。近年来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逐年提高,师资队伍要实现高学历向高水平演进,仍有两个突出的瓶颈需要突破:一是知识广度仍需拓展,部分教师缺乏教育学的系统训练,对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方法、教学规律的掌握仍显不足;二是由于社会实践经验匮乏,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知识点和理论的钻研,难以融会贯通,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显得略有无力。由于以上原因,思政课堂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导致课程结束后学生认为“我学这些有什么用”的尴尬。另外,目前科研至上的评价导向也导致教师更专注于科研成果的积累,往往忽略教学能力的提升。即便教师具有融会贯通的专业知识,能否将专业知识有效地转移给学生也同样要画一个问号。而慕课这种基于信息化的线上教学方式天然地具备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慕课以知识点为单位将完整的课程拆分成15至2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区别于传统课堂45分钟的课程。这是基于对人类大脑的学习特点而量身设计的,人类大脑在学习过程中前20分钟的注意力最集中,而超过20分钟注意力便呈线性减弱。尤其在思想政治课理论课自身理论性强、授课的表现形式难以吸引学生持续关注的现实之下,通过FLASH等多样的形式将授课内容情景剧化、戏剧化的设计来大大提高知识传授的趣味性来吸引受众,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复杂多样的信息环境正全方位地影响大学生,吸引其注意力,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呈现碎片化趋势。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要求学生拿出大段的时间静坐下来投入学习,教师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与其违背规律地强迫管理,不如因势利导,将整段课程体系拆分成模块化的知识点,再通过逻辑上的设计将知识模块串接起来并分别制作成一系列20分钟以内的视频资源,不仅符合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规律,更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合和链接具备了更为微观的基础。因此,阐述一个知识点,培养一个小能力,解决一个小问题的“慕课”学习形式更受学生群体欢迎。其次,改变教与学的互动方式。传统课堂教师对着PPT念课,授课技巧好的教师会把授课内容整理得更有趣一些,但本质上这样的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的人只管教,听的人只管听,教师不会去教自己不懂的知识,学生也没有办法表达自己对哪些内容更感兴趣。因此在设计慕课视频时不仅将传授内容通过PPT、手写板、音频、FLASH的方式随时随地呈现,并且一门课程的课程资源建设完全可以在一名课程负责人的统筹下由不同的教师分工制作,各自负责自己最擅长的知识模块,将多名教师负责的课程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对学生开放,实现团队分工协作下的知识传授,丰富授课内容,提升授课质量,改善学生体验。在线上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实现实时互动,比如老师可以针对一个小章节发布测试题;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线上平台直接发帖提问、发表评论等。教师通过互联网高效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存储技术,能够随时随地地掌握、分析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完成答疑等动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也方便教师通过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对授课内容、方式的建议,随时调整知识点的讲述方式、内容、课时分配等。

  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质是信息化教育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在其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的角色。信息化带来的教学模式改革,最大的难题并非技术,而是教师从意识上的转变,信息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教师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远比学生要大。第一,教师要学习新的授课工具和教学载体,即通过掌握数字化课程资源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在线学习平台的操作流程以及网络受众的喜好规律等,完成线上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这不仅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及软件操作,也要掌握相应的文化传媒或是网络传播方面的基础知识,这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必然带来新的挑战。第二,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促教。守着一套教案一成不变的模式再也无法适应课程资源极其丰富的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接受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空间上无差别且密切频繁地交流,不需要面对面,因此教师需学会与学生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线上交流,课程内容可能会收到如潮的好评也可能收到负面意见,无论评价好与坏,都是受众主观感受的表达,教师需依据大多数人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性化选择,强化个性化指导。通过学生学习的效果及评价,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第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密切协作成为可能。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应当依据社会需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以此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和师资团队能力。而现实恰恰是反其道而为,部分高校往往依据自己的师资能力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以此去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匹配度逐渐偏离,尤其在一些地方性应用大学此问题尤为突出。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受制于高校师资能力的短板。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内容构建的线上学习平台,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多名教师共同协作完成一门课程中不同知识点的讲解及制作,各自负责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将各自钻研领域深化、细化,实现流水线化的课程资源建设成为可能。为避免知识点之间的割裂,在协作的过程中需要配备一名课程负责人来统筹课程大纲、知识图谱、课时分配等,构建一门体系化的线上课程资源。信息化平台将钻研不同方向的师资开展嵌入式融合,用全校教师优势资源打造精品课程,加速专业发展,能有效解决高校师资水平薄弱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对教师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应用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应用主要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并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有效教学良性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实现教学资源数量拓展和质量优化的动态过程。第一,跨课程链接。无论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点,还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链接。线上课程资源以知识点的形式分布在课程章节之下,模块化地构建出完整的课程内容,将模块化易于分拆、便于整合及链接的优势彰显出来。每门课程根据知识图谱设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链接技术,学生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将被告知在学习这个知识点前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后续还可以拓展到哪些知识点。与之相关的其他课程的知识点,甚至是跨专业的课程知识点都能够以相关链接的形式出现,方便学生跨课程、跨专业地进行融合式学习。第二,大数据应用。线上学习的另一个优势,即所有数据可被记录,包括教、学、练、考、互动及反馈等环节,这些数据通过教学大数据软件的存储和分析可以准确地得到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并促进教师做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如通过学生线上学习时长、学习进度、学习人数、考核成绩等,呈现出来的数据显示,学生学习时间较长但考核成绩较低,教师掌握了这个数据信息后就要调整授课形式,如增强授课技巧降低授课讲解难度或者考虑增加授课时长,或者提供更多案例辅助学生理解。第三,课程群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不应该是单一课程的独立建设,学生形成的知识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何况思想品德素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线上课程资源的建设应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这几门课有机联系起来,以知识图谱为框架,以线上习题、案例库、视频资源、课件资源为内容构建课程群,将线上开放课程从面向课程的学习升级为面向专业的学习。从有效教学的角度而言,创新课程资源不能仅仅从课程资源本身的价值出发,更要从学生个体的差异出发,使课程与教学更加生动化、综合化、实践化,在课程资源的创新应用中,更突显教师与学生“主体-主体”的双向关系。随着“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积极搭建虚拟实践教学平台,打造数字化模拟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如建立数字化革命博物馆、红色文化体验馆等,将虚拟实践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学资源的创新应用绝不是简单的资料上网和资源共享,而是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和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是教与学的综合训练平台,能够覆盖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政策支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实现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真正落实,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参与线上资源建设以及学生能否有效参与线上学习。对于教师参与线上资源建设、线上答疑及批改作业,高校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管理政策。如制作课程视频、线上答疑如何算工作量的问题,相关部门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课程资源建设课时折算管理办法》;保证信息化教学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需在校级层面成立“信息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建立考核指标,落实一系列激励政策以保障信息化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对于全校大学生的参与,应该从单纯地要求教师提升线上教学质量转变到教师提升和学生参与双管齐下的思路上,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对信息化教学的接受程度和创新能力往往更强。以课外实践、学生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课程视频自学、分享,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度参与到信息化教与学的互动中去,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思考所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五门课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设定不同,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形成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应体现在两者之间的课时置换上,否则线上教学从时间维度上来讲单方面增加了学生的时间付出,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在考核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学校相关部门应出台《线上课程学习学分置换办法》,以此保障学生参与线上学习的有效性,这将有利于线上教学这种更灵活的学习模式在学生群体中得到认可和推广。在此基础上,学校应给线上课程资源建设辅以配套机制,赋予学生对线上开放课程自主选课的权利,对教师制作的线上课程被选率、结课率进行考核。这就促使教师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巧妙地设计讲述内容的逻辑关系,设计课后习题,及时了解受众反馈,依据反馈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总之,如何利用好信息化工具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而信息化教学并非简单地将线下课堂搬移到线上,而要当作是一项现实与虚拟、网上与网下、课内与课外相融合,涉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教育工程来落实,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

  作者:蔡小菊 王小芳

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相关论文:

信息时代数字化档案管理方法
信息化平台在医院科研管理中应
信息化教学提升内科护理课堂教
信息化下环境监测全程质溯源系
信息化技术在垦利区水利建设中

上一篇: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工程安全管理的应用
下一篇:1+X证书试点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实践

需求单填写(快速填写,为您解答)

网站首页 论文发表 期刊咨询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发表常识 出书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