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快速发表支持服务,英文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SCI/SSCI杂志咨询的权威机构平台
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论文发表

热门问题

热门搜索: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 一级教师是什么级别|| 核心论文的第二作者有用吗|| 中学物理课题题目参考有哪些||

产业需求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

期刊目录网应用电子技术论文发表2021-09-23 09:47关注(1)

  在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产业需求成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导向。针对吉林省信息技术产业升级调整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新要求,通过分析目前吉林省该类专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思路及具体改革方案,以达到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能力与吉林省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目标。

产业需求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

  【关键词】产业需求;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产业的技术升级换代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质量日益提高,这就对以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为主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若只注重对电子信息类高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则偏离于新工科的建设思路,难以具备从事信息行业需要的工程应用能力[1-3];若偏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容易导致专业领域知识基础不扎实,难以解决行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因此,在新工科的建设背景下,对于吉林省内相关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省属高校必须有客观的认识。在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如何合理地修订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输送的专业人才质量,是一个目前亟待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2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电子信息类专业升级的比例非常高,近几年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但是,截至到2020年底,该专业工程认证通过数量与开设数量相比,比例明显偏低。这说明当前大多数院校该类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培养方案相似、培养方式落后、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产教融合度不高等实际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人才培养方案趋同化明显

  各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度很小,这是由于大多数院校以“双一流高校”的培养方案为蓝本,难以突出本校专业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此同时,多数省属高校未认真调研省域内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与信息产业需求严重脱节,专业特点不突出、同质化严重,导致难以形成优势特色。

  2.2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落后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仍然多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模式,对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不重视,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不足,认知程度较低。这就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重构专业知识体系,升级旧模式,将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与创新创业训练贯穿为一体。

  2.3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不合理

  由于移动互联网及智能制造的发展,已经使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跟不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改革常规课程体系及内容,对专业课程及对应的实践环节进行深入调整。例如,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公司,需要大量具有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FPGA设计应用以及机器视觉应用的专业人才,而方案更新和培养手段却跟不上;即使新开设的相关专业选修课,也忽略了注意前续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性,无法体现专业课程群的融合度,难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

  2.4产教融合度不高,校企合作培养不深入

  对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高校的教学环节与产业需求,两者缺一不可,只有深入融合才能行之有效。目前人才培养中的实习实训项目与生产实际不接轨,实习时间短,内容不够深入,学生没有达到应付自如、融会贯通的程度。目前部分高校该类专业虽然实施了企业导师制,并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但是实施效果不佳,多数流于形式。由于企业难以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适应技术岗位的时间过长,工程实践能力明显薄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3解决思路与改革方案研究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以长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改革对象,拟制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对策,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3.1校企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真正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邀请校企合作的专业工程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探讨,结合企业当前技术发展需求,制定基于特殊教育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在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围绕该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的特点,增大专业通识课的比重,加强专业必修课基础知识教育,继续夯实理论基础;设置专业选修课模块时,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企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课程群。同时,注重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性,对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实时进行调整,以提高产教融合的理论教学体系的适应性。最终拟围绕新工科特色项目的建设目标,以吉林省智能医疗健康制造行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信号获取与数据通信”和“信号处理与人工智能”两个方向,并结合主干课程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程的实时融合度。同时,针对专业选修课程群阶段性更新的特点,动态调整专业实验课程,结合产业需求与专业特色,积极整合现有的实验设备资源,增大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云技术等先进的实验教学方式,在解决实验设备及场地不足的同时,提高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效率性和开放性,丰富专业实验的种类,并使学生能够随时重复实验操作,增强“理实结合”的培养效果。进一步引入项目制实践教学模式,首先以历年电子类学科竞赛试题为蓝本,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实践训练;然后引入合作企业的基础项目,由指导教师带领实践训练小组进行项目相关技术问题的攻关,使学生明确专业知识领域,提高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3.2基于“大创”项目与电子创新类竞赛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一新生从入学开始,构建由该类专业教师指导的创新训练小组。一方面,使专业教师尽早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使新生尽早熟悉专业知识,锻炼基础实践能力,为大二、大三的学科竞赛进行前期准备。依托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电子创新协会及机器人协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与相关学科竞赛,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智能车竞赛等[4,5]。在竞赛开展与“大创”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把握选题方向,合理完成方案设计、软硬件调试、整机测试的整体流程,规范化系统技术报告的撰写,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3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授课教师在提高理论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对应课程的实验实践工作;只有自身做到理实结合,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作为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师,要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实时掌握学科方向的前沿技术,并融合到专业课程讲授的内容中。在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置方面,要突出专业特色,联系本域内的行业发展趋势,动态更新专业前沿领域知识,更要聚焦电子信息类产业当前所应用的智能硬件模块(如FPGA、STM32、AVR等)及工程系统软件(如OpenCV、Matrox、Python等),将其导入专业课程讲授与实践环节中,从而让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内容实时与行业的人才发展需求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专业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部门及信息产业举办论证、讲座及新技术应用的师资培训活动,并轮流到校级合作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在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充分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实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4以产教融合为契机,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上文提到的企业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进行校企深度合作的前提,这体现了协作原则;进一步在互利共赢的原则基础上,细化合作方案才能真正做到深度合作。在合作协议框架下,一方面高校要利用技术储备优势,为合作企业的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全方位协助[6-8];另一方面,合作企业要促进高校师生的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共同进行产品的研发,从而真正实现互惠互利。在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中,以项目制为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生产环节中,规范化训练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加强企业导师聘任制度,使聘任导师真正参与到实习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增大企业导师考核评价的比重,加强学生就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4总结

  作为省属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坚持专业常规化建设的道路上,必须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并立足于长春经济圈的战略发展需要,紧扣吉林省信息技术产业调整升级的路线,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中来,共同培养学生,使其真正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技术岗位的基本需求,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合作企业也要利用自身对市场洞察力强的优势,实时向高校反馈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动向,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优化。同时,企业要积极协助高校师生转化专业创新成果,联合进行信息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企业科技含量提升,真正做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

  作者:何秉高 史丽娟 庄乾章 孙向阳

产业需求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相关论文:

大数据下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在农业机械应用特点
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的
芯片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上一篇: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下一篇:大数据下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需求单填写(快速填写,为您解答)

网站首页 论文发表 期刊咨询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发表常识 出书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