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智能化管理模式在设备维修的应用

分类:智能科学技术论文发表 时间:2020-03-04 11:03 关注:(1)

  文章以我国工程建设为背景,总结机械设备维修现状,提出具有可靠性的维修理论,进一步探讨可行的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为各类工程设备的运行创设稳定环境,推动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智能化管理模式在设备维修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化管理模式;机械设备;维修应用

  1引言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项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提升了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但在性能逐步得到改善的同时,设备的精密度与复杂性也随之提升,加大了对机械设备的管理难度,在此背景下探寻可行的技术措施尤为关键。

  2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维修现状

  2.1操作技术与设备更新不配套

  近年来,我国积极从国外引入先进机械设备,与此同时国产设备研发企业也持续发力。在机械设备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之下,工程人员的操作技术却难以得到保障,出现了技术与设备之间畸形发展的局面。

  2.2重使用、轻养护

  当前很多施工单位无法准确地认知机械设备的重要性,对预防设备故障并不重视,一般还是存在“不坏不修,坏了才修”的维修思想[1]。虽然机械设备的整体性能在逐步提升,但依然不允许出现带病作业的现象,否则会加剧零部件磨损,降低施工效率。未做好维护保养工作,提升了设备的故障率,使经济效益难以得到保障。

  2.3故障维修检测技术滞后

  经验是提升故障诊断效率的关键,可快速判断发生故障的区域,但无法准确界定故障的程度,因此不具备较高的准确率。尽管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中,但不具备足够的专业化水平,致使机械设备维修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局限性。

  3基于RCM2的工程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探讨

  注重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准确认知现代管理方式,并将其融入至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中。在先进测试与诊断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创建以可靠性为核心的现代化维修思想(RCM),其基本宗旨在于以机械设备运行质量为前提,以最低的费用实现机械设备固有的可靠性水平,从而最大程度降低维修成本[2]。

  3.1RCM2的改进框架

  RCM2最初由英国的JohnMoubray提出,相较于传统的RCM理论而言,其存在两大鲜明特点:(1)高度注重与用户的关系,同时在分析问题时应足够细致与明确;(2)关于设备维修策略的制定,需充分融入现代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3]。除了实现对工程原理的整合外,还需要注重对设备维护人员的培养,切实提升其操作能力。关于RCM2分析的步骤,作如下总结:(1)面向内部决策者传播信息,提升其对于RCM2的认知;(2)适配与实际需求相适的设备,展开初步分析,大体掌握可取得的潜在好处;(3)挑选高水平团队,为分析工作提供指导;(4)强化团队成员的训练;(5)给予团队积极引导;(6)强化对分析的管理工作以及技术审核;(7)基于实际情况确定修订日程;(8)依据优化后的维修日程将工作落实到位;(9)评估可取得的最终效益;(10)基于上述(2)~(9)的步骤重复操作。

  3.2分析设备的选择

  在RCM2方法中,需注重对现有设备的分析。在设备尚未出现故障之前,详细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如维修保养记录、易损件更换频次、主要部件维修频次、润滑油使用情况、柴油油耗等各项指标数据。在这一环节,核心问题便是在指定的时间周期内(具体为5~153h)做好对设备的分析。此外,当团队给出决策后,需在较短的时间内落实到位,且尽可能较早地获取效益。关于大型工程机械设备,为给分析提供便捷条件,需将其拆分成多个组件,从中寻找到具备潜在高度及潜在价值的部分。

  3.3建立决策团队

  相比于基础的RCM方法而言,全新RCM2的突破之处体现在团队方法上。在RCM2中,创建3~5人的高素质引导分析团队,要求每位内部成员都具备全面掌握设备的能力,且要覆盖到项目主持人、维修监管人、技术专员等。同时,在团队成员的选择上还要求各成员拥有端正的态度,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面对RCM2的实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3.4需克服的困难

  (1)变更现象的确定。为推动RCM2项目的有序开展,必须改变人们的认知。实际结果表明,部分关键的RCM2项目在实施初期阶段便显得较为疲软,这与决策者息息相关,尤其是具有RCM2项目决定权的主体,其需要接受全方位的训练,在准确掌握RCM2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适用于RCM2的可行实施方法,在项目初期便要形成整体认知,明确RCM2可创造的利益。(2)制造商建议的处理。在RCM2分析工作中,制造商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会引发矛盾现象,即制造商的利益诉求与“专家”的观点存在明显偏差。对此,RCM推动者应当发挥出引导作用,除了掌握与RCM2有关的技术外,还需要具备足够的个人魅力,通过妥当的控制方式有效处理制造商所提出的各类建议。(3)新维修计划的实施。尽管RCM2的分析工作难度较大,但做好此方面工作并非结束所有的工作。事实上,RCM2分析结束,仅意味着完成了整体工作的1/2[4]。除此之外,还需要创建维修计划,使设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优良的运行性能。主要做好如下两点内容:①编制技术文件,将其转交给管理层审核并签发;②覆盖维护计划人员,需要确保此类群体可以准确掌握RCM2在其中的作用,认识到维修计划所具备的现实意义。

  4改进维修思路,探索维修新工艺

  4.1提高工程机械维修经济性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重点围绕经济效益展开,灵活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控制机械设备维护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从而提升机械设备的效益性。立足于实际生产条件,为之确定合适的维修方法。虽然当前制造业水平已经上升至全新高度,且设备的运行效果也更为良好,在耐久性与可靠性等层面都取得了突出进步,但依然要得到合理维修方式的支持,否则将会明显加大成本投入,并制约机械设备的使用效果。预防检修机制中,强调定期检查的重要性,所采取的修理措施需要以实际情况相符,基于预防性检查的手段将维修工作落实到位。相关人员应准确认知“视情修理”,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并非是选定合适维修方式的指导,而是需要从维修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消除强制性修理等极端行为。当然,还需要注重失保失修,从根本上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4.2建立智能网络维修服务系统

  当前,多数工程机械厂家已经创建了较为完善的维修服务网,且覆盖面相对较广,在全国多个地区均设置了配件中心仓库。施工单位可根据施工现场遇到的具体问题用关键词进行搜寻,与之相应的解决方案就会出现在智能终端。这样一来,既节省了盲目搜寻的时间,又可以借鉴成功的案例经验。依托于信息技术,可为工程人员提供帮助,通过便捷化的方式掌握维修站点的分布情况[5]。同时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改变科研单位、维修厂等多个主体相对隔绝的局面,从而将彼此串联成整体,实现信息的共享,可达到高品质服务、便捷化远程监控的效果。

  4.3改善性修理逐步替代恢复性修理

  关于改善性修理,主要面向的是各类老旧机械设备,通过引入新技术与工艺的方式加以处理,改善旧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甚至超越原有水平。现阶段,具备智能化特性的工程机械被持续推出,且设备持续性升级,加之CAD等行业技术的发展,改善性修理的重要性随之彰显,甚至会成为恢复性修理的重要替换形式。此外,一系列复合修理方法被不断提出,相继被应用于机械设备的修理工作中,基于多种修复工艺可全方位改善机械设备的性能,常见有焊接与胶粘的综合方式等。考虑到经济效益的要求,修理工艺的核心在于有效汲取各项技术的优势,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除此之外,机械维护检测设备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诸如发动机变矩器等设备的应用,通过不解体的方式便可全面掌握设备的实际情况。工程机械维修检测设备逐步突破传统技术的束缚,以故障检测仪(见图1)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仪器均成为现阶段机械维修的关键设备。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经检测后生成与之相关的故障码,寻找到具体问题并提出可行的维修方案,以高效、稳定的方式完成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机械工程制造水平持续提升之下,加之电子技术等一系列行业技术的发展,工程机械设备已经朝着集成化方向迈进,兼具了传感器、微电脑等多项现代化技术,其检测与维修质量也正在逐步提升,可以为工程事业的开展创设优良的基础条件。经文章的研究,则希望给同行提供一些可行参考,共同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涛.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17):124-126.

  [2]王英明,谢飞.新形势下简析工程机械的维修及管理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7(14):337.

  [3]胡龙光.地铁盾构施工设备管理及维保技术[J]工程技术研究,2018(9):168-169.

  [4]杨世德,余峰岗,林凤涛,等.工程机械设备智能化管理初探[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9(8):211-212+216.

  [5]宋韡.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17(21):183-184.

  作者:高保飞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