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19-11-22 10:36 关注:(1)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分析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最后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的角度出发,提出坚持主流价值观念、强化虚拟空间监管、推进教育方式改革等创新发展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应用,新媒体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是新媒体应用的重要参与者,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梳理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的新特点、面临的新挑战,研究制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环境复杂性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海量的信息在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建的虚拟平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人们可以利用各式各样的媒介迅速获取这些信息。便捷地获取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信息内容的真假难辨又是不容忽视的难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虚拟环境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私密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与好友进行思想沟通,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对这些个人私密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掌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

  (二)教育过程交互性

  传统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向学生“灌输式”的教育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1]。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活动从现实环境延展到虚拟环境,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和教师进行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互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教育过程交互性的不断增强,使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变得越发重要,教育者既要坚持引领方向,又要兼顾学生需求。

  (三)教育渠道多样性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自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受到更多年轻人的欢迎,因而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与此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主渠道,新媒体背景下的海量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新鲜素材,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多种多样的教育渠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挑战

  (一)主流价值观面临多元冲击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显著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无中心化的特点与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为多种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便利[2]。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在新媒体平台上大肆宣传与主流价值观念相悖的思想,冲击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新媒体环境下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难以做到坚持主流价值观念不动摇,容易出现价值方向混乱、政治信仰动摇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坚持主流价值观念,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主导与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念多元冲击的关系,坚持主流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扩大主流价值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成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挑战。

  (二)虚拟空间下的“自由陷阱”

  虚拟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点之一,人们在虚拟的空间里大多以匿名的方式活动,没有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束缚,可以自由地在虚拟空间里认识自我、表达自我[3]。然而,这种自由环境却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陷阱。一方面,信息是自由的,监管和审查不足让虚假、色情、暴力、颓废、反社会等负面信息可以自由传播。高校中的大学生是充满年轻活力的人群,强烈的猎奇心理让他们对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鲜事物大多保持开放态度。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缺乏足够辨识能力的学生容易受到上述负面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思想,产生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人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在匿名机制的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的错误倾向无法及时劝阻,而学生欠缺足够的辨别力和自制力,容易任由错误思想发展。“自由陷阱”的存在,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教育方式改革的压力凸显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受到比较严格的监管,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获取的信息量有限,而表达自我、展示自己的平台也比较匮乏。进入新媒体时代,各种自媒体、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表达自我的方式和渠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学生一般是受教育者的身份,然而新媒体出现之后,学生可以借助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获取新的知识并与他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同时担任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种身份[4]。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对某一方面的问题,学生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可能对教师的言传身教发出更多不同的声音,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权威性都会形成考验。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背景下的新兴教育方式特点不同,面对上述考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受的教育方式改革的压力会不断加大,不进行变革就无法适应现实情况的变化,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成为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引导方向,坚持主流价值观念不动摇

  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是当今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媒体背景下主流价值观念受到的多元冲击,学校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坚守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把价值观念领域的话语权、主导权掌控在自己手中。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学校要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做出积极应对,要适应变化而不是抵制变化,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正面作用。学校要积极推进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搭建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教育阵地,运用学校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提高警惕,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中担任教育者的角色,同时也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自觉履行教育者应尽的义务,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面对新媒体背景下教育环境的变化,教师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积极学习党和国家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政策,坚守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思想价值。教师要对社会热点问题、网络舆论导向有清醒的认识,自觉抵制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积极探究相关事件中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教学进行讨论评析,为学生正确认识热点问题提供方向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倾向,运用恰当的方法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处于人生重要成长期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在新媒体平台上,大学生思维开放活跃,思想不够成熟的他们也相对容易受到误导和侵害[5]。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大学生要自觉增强自身的辨识能力,防范具有政治目的的意识形态传播,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主流价值观念靠拢。在新媒体平台上参与社交活动时,学生要正视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向社会传播正能量,抵制消极落后的错误观点,用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大学生要小心避免别有用心者的蛊惑和煽动,对于损害党和国家形象、歪曲事实的言论要自觉抵制;对于未经证实的消息,要做到不造谣、不传谣,学会用客观的、辩证的眼光看待,相信权威渠道信息,不轻易相信含糊其词以及错误虚假的信息。

  (二)净化环境,强化虚拟空间监管

  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并不知道彼此的真实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在新媒体技术出现之前,学校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主要场所,为教师的授课方向提供指导和监管。新媒体技术出现之后,学校的责任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面对新媒体时代错综复杂的信息,学校在继续做好传统媒体传播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网络虚拟空间的监管,建立健全新媒体平台信息管控体系,为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做出更多努力。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暴力、分裂、虚假等不良信息,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思想引导,提升教职工及学生的媒体素养,增强师生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意识。对于突发性事件,学校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通过官方平台将信息对外发布,防止虚假信息在新媒体平台蔓延,避免产生恶劣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比较少,教师与学生大多只在课堂中见面,沟通的内容也局限于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了解偏少,而学生也觉得教师传统守旧,教学内容枯燥无聊。新媒体背景下,各种社交平台的出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尤其是一些比较年长的教师,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将掌握新媒体技术作为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积极利用社交平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改变思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刻板印象。教师要通过新媒体平台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与学生展开积极的课下沟通,密切关注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学生拒绝不良信息的诱惑。新媒体背景下,在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中,大学生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束缚,可以更加自由地获取知识、展示自我。然而,虚拟世界中的自由是有陷阱的,监管体系的不健全让不良信息的传播有机可乘。随着时代的发展,虚拟世界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之一,要为净化虚拟世界的教育环境做出更多努力。首先要积极提高自身新媒体素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做有道德、守底线的新媒体参与者;其次要强化法制观念,积极向管理部门反映虚拟世界中存在的违法现象,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宣传相关法律知识;此外,在相对私密的网络社交聊天中,要相互帮助、相互提醒,对于有错误倾向的同学要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避免现实悲剧的产生。

  (三)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教育方式改革

  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独立个体都有机会自主获取知识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课堂面授的教育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学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者,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转变传统观念,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革。首先要制定系统科学的教育方式改革方案,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完善与时代环境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次要注重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教职工与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培养政治素养过硬的新媒体人才。再次要在各级党团组织中构建新媒体平台,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呼应、适应学生需求、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广大师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学校要积极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弘扬主旋律,强化以文化人。新媒体的出现,带来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但并不意味着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不同教育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考虑不同教育方式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新变化,重视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通过生活点滴小事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创新,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组织开展面对面的讨论,促进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总之,教师要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动态,在某些领域,学生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师更多,学生的话语权得到提升,这将改变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受教育者身份与角色。学生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参加学校、教师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实践活动,在实际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言行,实现全面发展;又要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要为改革的顺利进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海,王晓晓.试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及其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62-63.

  [2]朱健,周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3(5):75-78.

  [3]梁妙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6):68-69,72.

  [4]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2):78-80.

  [5]黄军利.浅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73-76.

  [6]冯媛.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6):51-53.

  [7]万是明.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导刊,2017(2):102-104.

  作者:范颖一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处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