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高中书法特色课

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21-12-18 14:33 关注:(1)

   当前,社会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能力。落实到课程的层面上,就是在强调国家课程的主导性地位的同时,实时推动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使其成为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以“追求卓越,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开设书法校本课程,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为更好地实施书法校本课程,学校要建构系统的课程结构,明确课程目标,规划课程内容,落实课程保障,设计课程评价,解决相关问题,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添砖加瓦。

高中书法特色课

  关键词:书法课程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要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出发。2011年,《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1]对书法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中小学有效开展书法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学校)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开设了书法校本课程。现书法课程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初级基础课,二是中级提高课,三是高级创作课。三层书法课程体系分别针对不同的学情制订了不同的教材和教法,让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学生也可以接受不同层次的书法学习。因此,不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学校的书法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但是课程的实施是具有反复性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如何结合学情让书法校本课程充分发挥作用,体现育人价值,值得相关人员进一步思考。

  一、学校开设书法校本课的现实需求

  学校开设书法特色校本课程是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思考,作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学校学生文化成绩普遍优秀。为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校结合《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整体建设书法校本课程,结合美术、语文等课程,通过课程设计与实施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书法,增强学生的书法学习体验和创作欲望。如何落实、优化书法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让学校的书法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值得思考与探索。实践证明,书法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使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书法教学不论是对于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学习还是今后的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校建构书法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实施师资缺乏

  师资力量匮乏是制约学校书法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学校目前专职美术教师均非书法专业毕业,对书法教学所学不深,对书法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实际指导相对不足。虽然目前海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人数众多,但从事书法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实践证明,会写书法不一定会教书法,外聘专家实施校本课程教学容易使课程变成由教师主导,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对学生素养的培育。

  2.课程视角待开阔

  部分学校教师开发设计校本课程的能力有限,同时,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较受学生与家长关注和重视。部分学生未花费较多时间在书法学习上,对书法学习缺乏足够的重视。由此,学校开展基于书法校本课程的活动受到了一定限制。

  3.课程教学过程待丰富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情,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活动过程。学校自开设书法校本课程以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课程的实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简化、孤立的问题。在每一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上,由于存在环节递进性不强、层级较弱的问题,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带来了挑战。学校目前的书法课程教学模式为“新授—巩固知识—检查”,这一模式主要由教师把握教学过程,导致学生从内容的理解到练习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难以较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4.课程育人价值待强化

  实施书法校本课程的目的不是要培养书法家、艺术家。教师要通过书法校本课程实施审美教育,在教学中渗透审美观念,让学生发现书法课程的美,重视书法课程的作用。教师面对每一个独特的学习个体,不仅需要教授书法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在课程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书法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应改变单一的书法技能教学,思考书法学习对学生精神层面的作用。只有这样,书法教学才能发挥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但是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对书法课程的兴趣日益淡薄,对书法校本课程的感知不足。

  三、学校建构书法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1.整体构建了书法校本课程体系

  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学校整体规划了书法校本课程,整合了课程资源。课程体系既要贴近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又要有效引领对学生素养、审美情趣等的培养工作[2]。学校目前构建了书法课程模块,分为赏、临、书、评四个板块。四个板块共计60课时,学生分四个半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如,欣赏板块目前设置了4课时,通过走进博物馆、线上网络欣赏、书法欣赏之我见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书法,使学生获得对书法的整体印象。

  2.分层构建了书法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设计适合学生发展、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是课程实施的宗旨和目标,培养学生的特长与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程育人的追求。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将书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认识书法这门优秀的传统艺术,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吸收传统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民族精神,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3]。学生学习书法的相关知识,训练笔墨基本功,了解和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初步掌握以线造型与追求笔墨韵味的书法意境,提高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和美术素养,增强对书法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在目标的设置上,学校还思考了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如篆书、隶书、楷书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等,以此培养学生基本的书法创作能力,为学生将来的书法艺术学习奠定基础。

  3.系列规划了书法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书法校本课程结合初级基础课、中级提高课、高级创作课,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从工具材料介绍与正确的握笔姿势、坐姿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方法;到让学生理解与认识墨的焦、浓、重、淡变化,感知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与造型的特点,体验书法的笔墨情趣;再到让学生临摹练习书法;最后到让学生开展落款命题的创作。为此,学校规划了隶书、楷书、行书三大主题四个维度的课程内容,全面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有主题性、有梯度性、有递进的单元教学,教学难度先易后难,呈现螺旋式上升。如,初级基础课的书法课程内容主要以《曹全碑》为临本,从基本笔画出发,侧重对笔法、结体规律的训练,最后以集字古诗创作为考核作业。经过初级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书法有了一定的领悟,不论是基本笔法还是对字形的把握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之后,学生学习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在系统学习《多宝塔碑》字帖之后,高级班课程教学内容以行书为主。从最终呈现的作业效果看,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掌握基本笔法,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4.设计了书法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根据评价与教学协调统一原则,学校加强过程性、形成性评价,既关注学生对书法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重视对学生书法学习的能力、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精气、神韵、品格等文化气质的评价。学校构建了书法校本课程评价量表,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书法课程学习档案袋,引导学生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其学习状况评价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的表现作为评价重点,通过现场学习观察、分析学生在书法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同时,学校还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机制,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采用自评、互评、展评、考级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此外,学校倡导展示评价。学校在校园长廊、会议室等场所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将学生的书法作品制作成书签;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开设书法比赛与展览;成立书法社团,通过社团活动组建专业团队,通过社团成员影响更多的学生。教师每学期根据课程目标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按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组织教学,做到期初有计划、期末有评价,并有学业记录,将书法课程列入期末考评,并与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相结合。

  5.落实书法校本课程的课程保障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独特办学理念外化的表征,它既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与教师的潜能,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学生个体,又能集中展现学校办学的特色成果,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4]。因此,学校专门改造了书法专用教室,配备了专业的书法教学桌椅与信息化教学设备,还改造了书法展示区域,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书法比赛,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另外,学校还定期邀请专家到学校开设书法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到美术场馆参观,通过观看和分析经典墨宝,加深学生对书法的理解。学校强调对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重视书法校本课程的应用和实施,就是要让学生对书法校本课程的学习变成自觉的行为,认识到书法校本课程实施的意义和作用。教师不断挖掘并优化书法校本课程教学资源,拓展书法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学渠道,构建了层次清晰、梯度发展、系统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学生可用美术的方式表达情感与思想、解决问题,形成关键能力,全面提升美术学科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学生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只有当学生人格得到尊重、智慧得以显露、行为得以认同时,才能形成真正活跃、愉悦的课堂。”学校的校本书法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在“适应新时代,迎接新挑战,肩负新使命,具备新品格”的培养目标指导下,以书法校本课程为抓手,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EB/OL].(2011-08-02)

  [2]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6.

  [3]沃兴华.中国书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4.

  [4]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7.

  作者:包霞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