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有声表达语境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构

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22-05-14 10:13 关注:(1)

      文章首先阐述了基于有声表达语境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构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基于有声表达语境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构的多元角度,最后论述了基于有声表达语境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构的具体目标。

有声表达语境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构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有声表达语境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学生发展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语文科目的学习又是基础性的,因此探究初中语文教学规律具有现实意义。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教师通过探索、运用符合学生群体心理特点、能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具有高度满足感的多种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这一空间内,可以帮助学生习得更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获取更具分量的知识,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其中,有声表达语境作为多种方法中的一种,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构中显得愈发重要。因此,笔者拟基于有声表达语境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构加以探讨。

  一、基于有声表达语境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构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对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学生有声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2]初中学生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如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发表见解、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等。而语文教学目标属于“素养目标”,其中的元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终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语文能力。其中,“语感”在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形成语文学科素养的基础,也是全方位强化和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3]。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积累字、词、句、篇,增强学生阅读能力,还需要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所需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具体来说,基于有声表达语境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构的重要性如下。第一,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涵养学生审美情趣。通过提高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的有声诵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分享观点的机会,满足学生通过有声表达活动获得教师和同学赞扬与肯定的心理,同时更好地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学习兴趣等。第二,有声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以把学生个人思考获得的结果通过诵读的方式呈现出来,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可以反映学生的知识储备、反应能力和言辞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渗透学生的有声表达,而有声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一个良好的表达语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有机营造适宜学生有声表达的语境十分重要,这对高效课堂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

  二、基于有声表达语境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构的多元角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中,在教师对教材选编文章进行充分讲解的基础上,选择适宜有声诵读或朗诵的片段进行实训,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想主旨、写作特点、艺术特色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依据有声表达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营造适宜学生的表达语境,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从培养学生有声表达规范性的角度出发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声表达是指对教材选编课文的朗读、朗诵,以及与此相关的有声互动、评论等。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不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等,均具有进行有声表达的潜在特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声表达是借助汉语普通话这一工具实现的。因此,对于学生有声表达首先需要提出“字正”方面的要求,即文章中的每一个字在转化成有声形式时,在拼音的拼读及声调的调值方面均要规范准确。比如,从山东省全省范围考虑,方言的使用比较普遍,这导致学生在普通话发声方面,前鼻音韵母如“an、en”等比较容易出现问题。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在于,进行“a、e、n”的发音时,发声器官位置不够准确,口腔开度不够大,尤其是元音容易发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严格要求,加深学生规范使用有声语言的认识,并认真观察学生有声表达时对发声器官的控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学生发音愈加规范,从而为后续更加有效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从提升学生有声表达艺术性的角度出发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把握了普通话的规范性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提升他们有声表达的艺术表现力。“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有声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其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情绪输出。”[4]语文教材的内容都是以静态文字的形式呈现的,要使这些静态内容“活”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所讲授课文的体裁和题材特点,对学生的朗读或朗诵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察和辅导。其中,辅导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同体裁的文章对于有声表达所赋予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要求。比如,散文根据其体裁的本质特点,一般遵循“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理念,揭示作者对周围人、事物和大千世界的认识、感悟、思考,因此对于散文的有声表达,则更加强调其雅致、飘逸的特点。文章是作者凭借文字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考的载体,而从有声表达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呈现自己对文章涵盖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并通过对朗读技巧的准确把握,如语气的变化、重音的把握、节奏的舒缓等,形成起伏有致的有声语流,使有声表达充满艺术性,最终营造流动的艺术美氛围。例如,在讲解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作———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笔者对朗读是这样要求的:全诗思路连贯流畅,如一条奔涌的河流,所以在朗读中要读出情感,注意把握情感节奏的变化,做到先抑后扬,表达出诗人由低沉到高昂的情绪。诗歌第一节通过描写“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反映出一个一穷二白、充满苦难的祖国形象,朗读时语速应缓慢且低沉,情绪难过而沉痛;第二节“花朵”的出现带来了轻松与美的感受,虽然“飞天”袖间的花朵未曾落地,离人们依然非常遥远,但那是人们的希望,是古老祖国的微茫希望,在朗读时较于第一节就不再是单纯的痛苦,可以稍微提高语调,以便在沉痛中流露出点点希望;第三节通过对“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等一系列意象的运用,让人们看到一个觉醒的祖国,一个崭新、充满希望的祖国,本节写出了祖国的新生,在朗读时要充满欣喜,加快语速;第四节借用“乳房”这个意象,将祖国比喻为“母亲”,人们都是“她”的孩子,前文写到的痛苦一定会在人们的奋斗中消失,那微茫的希望终将会成为现实,这部分内容表达出诗人热爱祖国的高亢伟大的情感,在朗读时要兴奋、带有力量,要有情感的强烈共鸣。诗中的四个“祖国啊”,分别出现在每一节诗歌的结尾处,朗读处理时也是要有所区别。读第一个时,要心情沉重,给人以压抑感;读第二个时,要在沉重中透露出对祖国未来的希望;读第三个时,要满怀希望;读第四个时,要竭尽全力表达出每一个炎黄子孙可以为祖国贡献出全部力量的情感。在这个有声表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置于文字当中,心无旁骛,要入脑更要入心,这样才能趣味怡悦、饱满鲜活。“作为一名朗诵者,要把文字作品变成有声语言,亦即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态度、感情转化为声音被听众感知,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朗诵者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5]

  (三)从提高学生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能力的角度出发

  在完成了从有声表达规范性到艺术性的提升后,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将营造课堂表达语境的层次进一步提高。第一,帮助学生将所学课文蕴含的富有正能量的价值观、丰富多样的感情,以及对社会、人生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以规范又散发艺术气息的方式表达出来;第二,从有声表达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度探究,这是对有声表达提出的更高要求,即使规范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以创作出有别于作品文字版本的有声形态的崭新样式,这一目标是语文教学课堂活动过程的最高阶段,需要教师积极启发引导,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从而使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变化化作强烈的有声表达意愿;第三,借助多个有声表达技巧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最终实现文学作品有声化的成功转化。由此,通过对课文表情达意的有声创作助力,形成了充满正能量、感人肺腑的课堂教学语境。

  三、基于有声表达语境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构的具体目标

  (一)建构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营造学生进行有声表达的语境,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则充分显现出以生为本的内在本质,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富有主动性,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结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留下一定学时开展有声表达(朗读或朗诵)实训,通过对有声表达中声音抑扬顿挫变化的感悟,可以让学生拥有驾驭声音的成就感。在对课文进行有声表达时,参与诵读、朗诵的学生就有了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体验,面对教师和其他学生,他们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传递自己对人间真情实感的体悟,这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学生的心田。

  (二)建构深度互动的高效课堂

  课堂互动环节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声表达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部分,而对于课文的有声表达,需要教师指导,同时也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这里就特别强调课堂中互动的重要性。通过在互动中完成有声表达,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声表达可以催生两种形式的互动:一是有声诵读中,学生基于有声表达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在作为听者心理上营造的愉悦感,因为分享的缘故,有声表达者和听者之间形成了无形但往复流动的互动;二是教师、作为有声表达者的学生、作为听者的学生之间通过对有声诵读的评价与讨论形成的信息分享层面上的互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所谓课堂上的兴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6]。教师在此过程中,需秉持鼓励为原则的教学理念,通过分组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有声表达展示及评价活动,并引导和带领其他学生对有声表达学生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有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学习中的互动更加富有成效。

  (三)建构遵循平等、参与理念的高效课堂

  以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课文的学习都包含一个环节,即教师会请一个或几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诵读,而此类学生在教师的意识中往往被冠以声音好听、表达能力强的名号,这样的做法有其积极的一面,可以让其他学生在有声诵读的引领中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但是如果从课堂学习的整体语境来看,这无疑显示出一种参与学习的不平等理念。诚然,被邀请诵读课文的学生在有声表达方面比其他学生有一定优势,但是这样的方式也剥夺了更多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权利。因此,为了彰显语文教学中平等参与的理念,笔者建议给更多学生在课堂中诵读、朗诵的时间,以创造有声表达的机会。也许这部分学生的声音不是最悦耳的,但是当他们被教师选定进行诵读时,思想意识中便会真切感受到一种受到平等对待的尊重感和满足感,而这样的参与势必会在学生心里埋下积极参与的种子,激发他们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而众多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行为,将融汇成为一股蕴含强劲动力的潮流,为高效课堂构建增添力量。

  (四)建构着力提升学生自信心的高效课堂

  尽管初中语文教学有明确的课标,如培养学生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应用结合起来的能力等,但是对于需要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来讲,自信地在班集体甚至拥有更多听众的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及对世界的理解感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声表达是兼备规范性和艺术性的展示活动,是一个声音传播的物理场和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后进行新的心理活动的心理场的有机融合。课堂是一个集体学习的场合,而其中作为学习个体的学生,如若在众多学生面前进行诵读或朗诵等有声形式的表达,势必需要具有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从表现形式上则为从容、不怯场的表达心态。初中学生因为很少有面对众多听众的社交机会,因而需要语文教师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方面的指导和引领。在教师真诚的鼓励下,学生每一次基于课文的有声表达,都是对促进自身自信心提升的富有价值的经历,也是帮助自己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在如此回环往复的训练后,学生会形成在众人面前进行有声表达的强烈意愿,其自信心也会顺理成章地提高。这有助于课堂生动活泼学习氛围的营造,最终会为高效课堂的建构提供有力帮助。

  四、结语

  “声音不像食物而像太阳,食物只能满足一定数量的人,而太阳却能以同样份额的光和热传播给所有的人。”[7]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为了提升学生素质,在45分钟为标准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选择一定的时长对学生进行有声表达能力的训练十分必要。不论是这一活动的过程还是结果,在辛苦持久的磨炼中,提升有声表达能力后,学生会获得多个完善人格修养、提升个体社会价值且对自己健康发展有用的有效体验。这些厚重的体验会滋润学生心田,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强劲的前行动力,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人生之路更富有价值。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能力。另外,鉴于对初中语文教学有声表达语境的营造,考虑到建构高效课堂的可持续性,笔者有如下两点建议:一是语文考核中增设有声表达评价项目,深化师生对语文教学过中有声表达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自己的有声表达能力,这样会更加有助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更加精准、更加专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任海燕.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有声表达力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6(12):94.

  [4]吴阳.神思妙想: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中的美学意蕴[J].大众文艺,2021(15):157-158.

  [5]张宇平.演讲与口才[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7]钱加清.语文教学艺术论[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6.

  作者:裴斐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