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个案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

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22-06-30 10:50 关注:(1)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困局,然后论述了个案管理的发展,接着提出了个案管理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开展策略,最后对个案管理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进行了展望。

个案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

  关键词:心理危机管理工作;个案管理;高校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意识的增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越发突出。高校作为心理健康工作普及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对大学生群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其心理素质的重要责任。教育部于2018年出台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我国高校要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在众多心理工作者多年的积累与努力下,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已有了明显改善,系统性、科学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但随着学生困难个案增加、心理危机情况增多、心理危机干预难度增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帮助学生度过危机的同时,助力学生全面康复,并自然回归校园、回归社会是高校心理工作者的共识,这就对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在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中引入个案管理模式,是解决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满足高校心理危机管理需求的重要尝试。

  一、当前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困局

  (一)心理危机发生率提高

  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压力的增加,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要求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留守、寄养、收养、单亲抚养等复杂成长经历及各种创伤的学生越来越多。自媒体时代,各种信息高速传播,容易影响学生群体心理,即通过网络可实现快速群体动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其产生非理性行为[1],加之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增高,但挑战中也带有机遇,研究显示,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每年自杀率可以降低约20%[2]。各高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给校园安全稳定、心理健康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二)有精神疾病诊断的学生增多

  近年来,高校内有精神疾病诊断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部分学生自中小学起就带有精神疾病诊断或开始服用相关药物,这与既往情况有着较大的不同。相关研究表明,精神障碍类疾病是我国高校学生因病休学的主要原因[3],也是诱发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4]。与一般躯体疾病相比,精神疾病具有服药时间较长、病情易反复、个别疾病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等特点,并且通常情况下学生及家属有较强的病耻感,不愿正视相关疾病表现,或者害怕诊断后会对生活有负面影响,因而不愿就诊、不愿主动告知学校。因为病程长、服药时间较长、对药物副反应耐受程度不同,学生及其家属在遵从医嘱方面表现较差,常自行调整药量或停止用药,因而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同时,参照相关法律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限定,高校在带诊断学生的工作开展方面有更为明确的要求与限制。基于以上原因,针对这一人群,高校心理工作者在及时发现、干预、追踪上都相对被动,这就对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危机管理涉及环节增多

  基于日常工作经验,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通常由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亲密关系破裂、家庭问题、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等因素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往往因多个因素交织一起,或者积蓄已久而最终爆发,具有发生突然、情绪强度高、涉及环节多、情况相对复杂、危险性高等特点。因而在危机干预及学生康复过程中,高校要想更好地帮助学生度过危机,就要涉及多个环节、多个维度问题的处理。即要做好这一工作,不单需要学校心理中心与学院共同做好相应工作,常常还需要校内学工、教务、学业指导、宣传、保卫、后勤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开展工作。近年来,因为学生个案的复杂性、难度明显增加,除了校内机构,常常还涉及专科医院、公安部门、社区、所在单位等其他校外人员、机构的协作,即工作环节增多、工作难度明显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积极推动学生全面康复,做好多方协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专业性与日常性兼顾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的应对方法帮助危机当事人尽快恢复心理功能、安全度过危机的专业助人过程[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断增强,这对心理危机干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由过去的脱离当前危险,转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回归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由即刻性工作转变成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管理工作。故整个危机干预工作的时间线延长,工作内容也有所延伸:既有业务能力要求极高的危机干预专业领域部分,也有投入要求极高的日常关注、积极引导、现实应对等日常管理部分。但无论是专业干预部分还是日常管理部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马建青等[6]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成效明显,但专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需要,危机管理需要变得更加全面化、专业化、个性化,管理者需要做到既专业又能兼顾日常,这是当前对心理危机管理工作更为具体的、新的且更有挑战性的要求。

  二、个案管理的发展

  个案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出现于20世纪中叶[7],是一种为服务对象提供特定的服务或资源的管理方式,最初主要运用于医学,后被引入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已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求助者接受服务的常用方法[8]。在我国,个案管理方法多运用于医疗卫生行业,且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高校学生管理,特别是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并不多见。我国台湾地区将个案管理运用于学生危机管理领域的时间较早,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发现,个案管理的确能对当事人提供多种资源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因而将个案管理与当前高校学生实际情况、本土文化相结合,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中加以充分运用,多途径、全方位、持续性地给予存在心理危机学生切实有效的、多种资源的支持,对于帮助学生度过危机、促进学生全面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个案管理是以团队形式提供服务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个案管理的实质是多方沟通、相互协作。它需要多个部门、系统的有效联动,将案主所需资源有效对接,使其获得有效的、连续的服务,从而提升服务成效。Forchuk[9]等在2002年提出,在个案管理中,要聚焦外部和系统,注重个人与系统间的连接,通过教育、组织、策划及网络使系统运作。当前个案管理在学校的具体应用中,由危机学生的学习和教育中心所发展出的以学校为基础的C-STARS个案管理模式最具有实践性。该模式包括建立关系、有效评估、制定计划、获取资源、整合、结束关系六个步骤[10]。整个模式包含个案管理员、跨专业的个案管理团队和社区服务网络三个部分。结合当前国内高校实际情况,可将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负责人、校内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校外资源与之相对应。个案管理中,个案管理员是整个个案管理运作过程中的核心,需将多方资源有效协调、整合、运用,通常这一角色与高校心理危机管理负责人相对应。因此,高校心理危机管理负责人在整个个案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需要具备对心理危机个案快速反应,且能够有效协调校内外多方资源的能力。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将个案管理运用于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优势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专人管理,专业高效。个案管理员是整个个案管理的核心部分、中枢系统,涉及多方信息、资源的整合,并且及时、准确、高效地为个案提供需要的多种服务资源(如学业、经济、就医等),持续地给予个案支持。个案管理员一般为学校心理危机负责人,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工作经验,因而在实际个案管理工作中,其既有专业的危机干预知识,又熟悉学校情况,具有一定的行政协调能力,能较好地整合各方资源,专业、高效地开展相关工作。第二,多方介入,工作到位。个案管理涉及建立关系、评估、干预、协调、追踪等多个环节,其工作持续、有效开展需要学校、医疗、家庭等多方的共同配合,较之以往仅心理中心或学院单一部门单位独立开展工作,将校内宣传、教务、保卫、后勤等多部门工作有效协同,同时做到医校合作、家校合作,乃至社区工作的加入,可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支持与帮助。第三,持续开展,减少波动。当前,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解除即刻的生命危险,而是帮助学生跨越当前的困难,助力学生全面康复。因而个案管理工作不再是简单地在个案有危机状况时快速介入,而是涉及发现、识别、评估、干预、康复各阶段,持续有效地开展工作。与以往的工作相比,康复阶段的投入明显增加,需要对个案进行长期的跟踪、管理、支持,提供各方资源,有效减少当事人在康复期间因个人成长、现实困难等产生的阻碍、波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当事人身体及功能的恢复,进而使其实现全面康复。

  三、个案管理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开展策略

  个案管理有着专人高效、多方介入、持续稳定等明显优势,因而将个案管理工作模式引入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极为有利的尝试。参照以学校为基础的C-STARS个案管理模式,结合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工作细化为以下七个阶段,分别由学校心理中心及学院相关人员协同其他校内部门、校外相关单位共同开展,以发挥其对心理危机识别、干预、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预防宣传

  既往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问题解决模式,即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高校心理工作人员如同“救火队员”,一般是出现危机后再开展相应工作,工作相对被动且容易出现疏漏。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普遍前置,即从问题解决提前至问题预防,多形式、多途径、多节点、多群体地开展预防宣传教育:学校层面———可由学校心理中心牵头,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心理文化周、新生入学教育等时间节点为契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为平台,大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从新生入学手册、新生家长会开始,做好学生家长的心理教育工作;学院层面———以班会、讲座、团体活动、宣传手册等形式为载体,做好学生宣传教育工作,同时以讲座、交流座谈、操作手册等形式做好辅导员、学生工作者、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提升教师、学生、家长不同群体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让学生对心理健康工作建立初步印象。

  (二)危机识别

  对于整个心理危机管理工作而言,发现危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让危机个案身边的人及时地发现危机,对于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实际工作经验来看,安保人员、宿舍管理员、同学(特别是室友)、心理委员、寝室长、家人、辅导员/导师等人群及时发现危机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学校需要对这些群体人员加以培训,使其具备心理危机意识、了解心理危机线索、熟悉心理危机识别要点、拥有及时发现并开展预处理危机的能力、掌握日常跟进要点。具体而言,可由心理中心危机管理人员牵头开展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培训,并由学院心理工作人员积极跟进,增强各方的危机意识。

  (三)专业评估

  心理危机的评估影响着危机干预的工作方向与决策,因而显得尤为重要。早期的评估工作多由高校心理工作人员直接完成,201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了对于可能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工作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在医疗机构中做出。因此,高校心理工作人员对于非精神障碍的心理危机学生的工作评估尚能胜任,但有精神障碍可能的心理危机学生则仍需要到医疗机构进行评估确诊。但在实际工作中,在推动心理危机学生到医院就诊评估时,高校心理工作人员时常面临着学生、家长因病耻感等对到专科医院就医的抗拒、医院挂号困难、入院困难等诸多现实问题,故如何获得就医同意、协调医院资源、打通就医绿色通道是当前高校心理中心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学生需求出发,学校心理中心应邀请专科医生进校预评估,或者与专科医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这样既能降低学生、家长对就医的抵触,又能为评估、就医提供便捷。同时,需要由专人负责医校合作这条线的维护、运转工作,这样危机发生时才能快速、有效、便捷地为心理危机学生提供服务,从而使其得到专业、准确的判断及持续、深入的指导。

  (四)制定计划

  基于前期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学校心理工作人员或专科医生的专业评估,结合学生当前实际需求、家庭实际情况、学校相关要求及所能获取的相应资源,相关人员应兼顾干预、治疗、康复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开展,制定适宜当前学生情况、符合学校管理要求、兼顾学生现实需求的危机管理工作计划。与既往出现危机后简单以休学或离校为工作目标有所不同,在个案管理的视角下,学校需要充分协调相关部门,多途径、全方位、持续性地为学生提供校内外资源,并给予相应支持。因而工作计划不是简单以脱离校园环境、降低恶性事件发生概率为目标,而是要帮助学生度过危机、实现自我成长、做到全面康复,因此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学校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当前困境、未来发展方向、可调动的资源等做出个性化的设计,做到一事一议、一人一案。

  (五)积极干预

  结合当前学生发展需要及高校心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从既往学校心理中心或专科医院的单一干预,拓展到学校、医院、家庭乃至社区的多方协作干预已成为目前的重要趋势。参照先前制定的工作计划,心理中心危机管理人员(即个案管理员)应积极参与、指导学院对危机学生的干预工作,协调医院资源、优化就诊流程、加强医校沟通。学院应在心理中心的专业指导下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资源、解答家长困惑、打消家长顾虑,大力推进家校合作,整合资源、统一方向,积极、快速、科学、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当下的危机。

  (六)全面康复

  既往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停留在学生危机化解、避免恶性事件发生上面。近年来,随着心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学生及家长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康复已成为危机干预的新目标。危机学生的全面康复、自然回归,对家庭、学校、社会均为最优结果,但这非常具有挑战性,需要学校全面、持续了解学生情况,调动医院、家庭、学校乃至社区的资源,制定个性化的全面康复计划并持续开展工作。学校心理中心需要与学院共同合作,在学习、生活、就诊服药等方面对学生保持持续关注,从医生、家人、教师等不同途径,及时、准确地收集学生相关信息,对学生各阶段情况进行评估,进而对工作计划、支持方式进行及时、精细、个性化的调整,推动学生全面康复。

  (七)评估结案

  学院在心理中心的指导下应对危机学生进行持续追踪,以准确了解学生当前状况,并及时反馈给心理中心;心理中心危机管理人员应根据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结合学生危机前后各方面的表现,必要时还可邀请学生面谈、邀请专科医生复评、开展危机个案研判等,综合多方情况,进行连续、动态评估,最终给予是否结案、退出个案管理的判断。对于退出个案管理的学生,要从管理名单中删除,存留相关信息。如此,当在校学生再次出现危机状况时,个案管理员便可及时调出相应信息,与当前危机信息整合,使当事学生重新进入个案管理流程,从而形成闭环,实现危机个案的动态管理。

  四、个案管理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复杂个案和特殊学生与年俱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又非单纯心理因素引起,这就加大了心理危机干预的难度,也为高校进一步做好个案管理、减少恶性事件发生、促进学生全面康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人员分工的精细化

  个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医院、家庭、医院、社区等不同单位,同时需要校内心理、学工、宣传、保卫、后勤等多部门的团结协助,且工作人员应熟悉这些领域,能够调动校内外多方资源的人员共同开展工作。同时,个案管理团队中,除了作为核心成员的个案管理人员,还涉及危机稳定人员、评估人员等。目前在这项工作中承担重要功能且为多重角色的主要是心理中心专职教师与学院辅导员,其他人员参与较少。辅导员在心理工作专业性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同时因为双重身份的影响,学生难以完全信任辅导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隐瞒实情,从而影响评估、干预、康复等环节工作的准确性及有效性。再加上由于多种原因,学校或学院在医院、社区的资源调动方面仍有较大难度。故要想进一步推动个案管理,提升工作实效,让学生更大程度受益,还需要纳入更多领域的专业人员参与,人员分工方面还需进一步精细化,使得分工更加明确,且保证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确保各环节工作到位,进而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

  (二)个案管理的规范化

  目前高校的学生心理危机个案管理工作雏形主要是基于心理危机管理的常规操作和个人化的工作经验。根据个案管理在医疗卫生等其他行业的运作情况来看,要实现个案管理在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运用,未来还需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其管理个案的纳入标准、工作流程、谈话提纲、工作记录、结案标准等尚需进一步标准化;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机制、对个案的后续追踪要求、工作反馈要点等也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主要还是在校内开展,学院与危机学生家长的联系较弱,这与学院和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工作方式、工作顾虑有很大关系;对于可能需要专科医生评估、干预的学生,在就诊、转介方面还不甚流畅,这与学校和医院的深入合作程度相关;因保密等因素的影响,社区环节工作显得更加薄弱。2016年,我国22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从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咨询到精神科治疗等衔接递进、密切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重视和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因而要想以个案管理的模式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就需要在这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衔接,才能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有效支持,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康复。

  (四)个案管理人员知识体系的完善

  目前的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多由学校心理中心专职教师和学院辅导员共同承担,这两个群体在心理学背景上比较突出,在心理工作、学生管理方面经验相对丰富。但以个案管理的视角来看,好的个案管理团队需要成员掌握心理、医学、法律、社工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能充分调配这些资源,这就对个案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以及资源调配和充分利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个案管理是一种目前在医疗卫生领域运用较多的一种管理方法。以个案管理的视角在高校开展心理危机管理工作,是与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复杂性及心理危机干预人性化要求相匹配的一种重要尝试,但其实施目前在评估、转诊、康复等多个环节还有一定的困难。故如何充分发挥个案管理在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中的优势,更加充分地利用相关资源,更好地解决这些困难,从而为危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专业服务,是后续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作者:宋晓莉 肖宇 何媛媛

  《个案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管理》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2022,8(11)作者:宋晓莉 肖宇 何媛媛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