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社会化媒体时代地方戏传承方式

分类:教育技术论文发表 时间:2021-12-13 09:50 关注:(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地方戏的抢救性保护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静态式的保护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戏走向消亡的趋势。让地方戏重新回到大众的视线中,活态传承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社会化媒体开创了全新的社会形态和交往模式,改变了传播格局和受众接受方式,从而影响了艺术创作、传播的方式,也给地方戏曲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

社会化媒体时代地方戏传承方式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网络传播;活态传承

  社会化媒体的到来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具有变革性意义,它开创了全新的社会形态和交往模式。社会化媒体时代将独立的个人在不同的平台连接起来,媒体成为社会的连接组织。①可以依托媒体平台探索如何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传播效果,创新传承方式,提升传播力度,最终实现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变。就这一议题,社会化媒体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社会化媒体为地方戏传承提供可能性

  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又被称作社交媒体,指的是互联网上“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②社会化媒体覆盖的应用范围包含了很多领域,其核心要素是“人”“关系”“内容”“分享”。针对非遗传承来说,通过传承主体自媒体平台的建立凝聚大批有共同兴趣的爱好者,形成网络趣缘群体,在群体的交流与分享中提升话题的活跃度,提升趣缘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开辟一条道路。

  (一)人的兴趣是社会化媒体发展的原动力

  网络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注意力,而如何抓住人的注意力?呈现人的兴趣点便是很好的一种方法。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选择社会化媒体类型,媒体满足度越高其就越受到欢迎,因此个人的兴趣就成为社会化媒体发展的原动力。微信不断升级更新,从基础的聊天功能,发展到发红包、搜一搜、摇一摇、看一看、拍一拍等社交互动功能,每一次更新都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满足了用户不断升级的兴趣要求。因而,今天我们应时刻把观众的兴趣与需求作为媒体内容的核心。

  (二)关系的存在是社会化媒体运行的前提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通过连接关系把原本独立的个体组织在一起,形成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社区,由此便形成网络趣缘群体,这个虚拟社区给人们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台,使成员更加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进而激发个人更乐意去贡献内容、反馈信息,提高社区的活跃度。社会化媒体由传统的线下“面对面”交流转变为网络虚拟社交,以“群体认同”为基础激活了个体的传播欲望和兴趣。如笔者加入的“戏曲码头”微信群,成员基本维持在150人左右,成员遍布全国各地,有专业演员也有戏迷朋友,经常会在群中分享戏曲唱段,交流戏曲知识。

  (三)分享信息因社会化媒体被激活

  社会化媒体时代形成了新的网络集群组织,传播形态由政府及主流媒体主导的“中心化”演变为“去中心化”,在自己熟悉的网络社区中,个人的传播欲望被激发,精英话语权被打破,大家成了平等的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人们在信息分享与资讯交流中展开社交,并重塑自己的形象、确认自身的价值。进入社会化媒体应用的时代之后,大量自媒体平台争先涌出,以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为例,其迎合了社会普通年轻人对于自我表达的需要,普通人的价值被释放,激发了人们对自我的表达,只要有能联网、能拍视频的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直播交流。关注、点赞、评论、分享等交互行为成为抖音、快手社交的基本准则,人们在轻松互动中改善和维护人际关系,智能手机终端的发展更是让分享变得无处不在。疫情期间出现的戏曲作品大多是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如微信、微博、抖音、博客等,在以兴趣为基础的戏迷群中共享信息,众多戏曲作品如《抗疫情》《迎来花开春满园》《打不赢这一仗不把家还》《抗疫防骗必打赢》等广泛流传,戏迷进行各个版本的改编创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而增强了戏曲艺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二、网络传播模式的演进过程

  新媒体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也促使网络传播模式出现了两个阶段,从以Web网站为主要平台的“大众门户”模式,发展到今天由用户生产内容,并以爆炸式增长的频率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即“个人门户”模式。社会化媒体为非遗传承主体提供了多元的传播渠道,以社交和分享推动非遗文化持续获得关注。

  (一)以Web网站为平台的“大众门户”模式

  以Web网站为平台的“大众门户”模式是“一对多”的模式,以单一内容面对众多用户群体,网站是权力的中心,是传播内容的控制者,通过网站内容来聚集用户。网络传播内容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化”倾向,因此“大众门户”模式下的网络传播提供的是单向的信息输出,缺乏对用户个人兴趣的挖掘,不能活跃网络信息交流。

  (二)以用户连接为平台的“个人门户”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门户时代到来——“个人门户”时代。“个人门户”中每一个用户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个人门户”模式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类平台上,用户在不断塑造自己的角色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平台分享自己的内容,并以爆炸式的传播方式聚集一批粉丝,打破名人对粉丝的垄断权,普通群体也可以享有平等的交流话语权,作为“谈资”的资讯分享反过来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某些内容持续关注。在“个人门户”的传播过程中,人人拥有平等的传播权,大家都在努力经营,形成自己的影响力,因此是对传统的传播格局“中心化”的颠覆。以用户连接为平台的“个人门户”模式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无限可能性,伴随着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兴起,自媒体成为当下非遗传承的一个有效途径,微信平台有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三个传播空间,通过其强大的社交功能对地方戏进行话题营销和推广,能为地方戏拓展传播空间。微博最大的特点是话题,通过微博发起话题或参与话题讨论提高话题的热度和排名,从而吸引大家注意,提高大家的参与性。各种视听平台花样繁多,以其视听综合的优势在地方戏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能够增强互动性,通过纪录片、微电影等短视频方式能够提升地方戏的趣味性,能够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可以开辟自己的“个人门户”,这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多重网络空间。

  三、从传统保护方式向活态传承转型

  随着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地方戏已重新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非遗保护措施,如对地方戏曲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为地方戏剧团演出提供经济扶持、对演出剧目的编创更新进行引导等,但是静态式的保护不能解决地方戏发展的根本问题。只有将地方戏重新放在民间鲜活的土壤中,放在观演交流、乡民传唱的氛围中才能使地方戏真正活起来,传承下去。河南省地方戏落腔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亟需解决的是其传承和发展问题。豫剧的发展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民国四年(1915年)《河声日报》记载“最盛行于下等社会……仅流行于荒村鄙邑”。可是这个土剧种,却得益于以樊粹庭为代表的一批戏曲理论家,以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为代表的一批表演艺术家,再加上近些年《梨园春》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在半个多世纪里,成为全国剧团最多的大剧种,③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保护传承人就是延续文化的血脉,非遗文化中的手工技艺、节庆习俗、口头文本等无不与传承人有关,因此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传承人。对濒危非遗年事已高的传承人开展抢救性保护,这样的保护只是关注了少数群体,只是注重了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对口头文本的整理、对表演传统的发掘,但真正的地方戏是存在于舞台上的,存在于观演互动交流的氛围中。抢救性保护注重政府对地方戏的财政支持,帮助其渡过当下难关,但地方戏更应面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夺得自己的观众。所以再持久的抢救性保护也无法实现可持续性传承。活态传承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方式。相较于以往的抢救性保护,活态传承更加强调回归生活,更加强调社会大众的参与性,“在目前的非遗保护中,需要从非遗的特性出发,将生命原则、创新原则、整体原则、人本原则、教育原则相结合,确保被保护对象不仅仅是被留存,而是继续保持‘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拓宽保护范围,探索保护途径”。④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众多自媒体平台为戏曲开辟了新的传承空间,可以通过各种虚拟社区在网络趣缘群体中进行传播;通过微信在有着强连接的生活周边中进行传播;通过微博提高话题热度,在网络舆论中提高关注度;通过视听平台创新地方戏形态,在互动交流中吸纳更多的潜在关注者。戏曲传承的线上空间在不断拓展,线下空间也同样需要改进,通过地方公共文化空间的开辟给戏曲爱好者提供活动的场地;通过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增强青年学生对于戏曲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虚拟文化馆、VR技术等的运用,使传统戏曲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带来全新的体验等,让戏曲活起来,才是保护抢救传统戏曲的最高理念。

  四、结语

  地方戏在非遗保护的热潮中已经开始重新焕发生机,落腔起伏跌宕的命运告诉我们,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传统文艺场域必然受到冲击,墨守成规只会让戏曲成为遗产。社会化媒体时代大众传播方式的变化,给地方戏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对地方戏加以宣传和营销,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机制,戏曲才能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刘洋.活态传承是对传统戏剧最好的保护[N].河南日报,2015-12-03.

  [3]蒲娇.从“活态保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的转变[D].天津:天津大学,2009.

  作者:刘影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