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特殊教育论文音乐课堂失歌症儿童教育

分类:特殊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17-05-19 15:59 关注:(1)

  音乐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失歌症儿童教育策略,本篇特殊教育论文对于唱歌跑调的学生,教师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他们,更不能随意贴标签。只要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训斥,绝大部分唱歌跑调的儿童都可以明显得到改善,让学生们平等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现代特殊教育》(月刊)创办于1992年,系原国家教委、中国残联委托原江苏省教委主办的特殊教育专业期刊,现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现代特殊教育》办刊宗旨: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特殊儿童少年群体和特殊教育教师发展服务。

现代特殊教育

  音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一到唱歌时就顿时失去了光彩,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到歌唱的快乐,完全失去了孩子应该有的阳光自信。看着他们胆怯的眼神,似张非张的小嘴巴,相比其他同学唱歌时的神采飞扬,让人心疼。问其原因,听到最多的答复就是“我唱歌跑调”。唱歌跑调(又称“五音不全”)是失歌症(amusia)的俗称。失歌症根据成因可分为先天性失歌症(congenitalamusia)和获得性失歌症(acquiredamusia),获得性失歌症缘于个体的脑损伤不在本文研究范围。笔者在音乐教学中遇到的儿童五音不全现象大都属先天性失歌症,又称发展性失歌症。有调查显示,在英国患失歌症的比例约为人群的4%,在美国,失歌症在人群中的比率达到了5%,我国有学者对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调查显示,117名大学生中,失歌症的比率是3.4%。根据笔者多年从教对学生的观察来看,小学低年级存在五音不全问题的学生约占20%左右,到小学高年级约占5%左右。上述数据显示,小学生中存在的五音不全现象大部分是发展性的。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在低年级时唱歌跑调,到了中高年级明显改善,有的学生还会唱得特别好。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关爱、关注这些五音不全的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绝大部分儿童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让他们同样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享受和伙伴们一起放声歌唱的幸福,还失歌症儿童一个阳光灿烂的童年。下面介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和安全的心理环境

  五音不全的学生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或体验:刚开始时,也和其他小伙伴们一样高高兴兴、无所顾忌的放声歌唱,因为唱的跑调遭到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或者自己认真地歌唱,结果被教师提醒……,从此他们就被剥夺了歌唱的权利,再也不敢放声歌唱了。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伤害,不仅造成失歌症的加剧,也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每一名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作为音乐教师首先要从尊重学生的差异出发,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首先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充满关爱的环境,通过激发鼓励的语言,让这些学生不拒绝唱、敢于张嘴唱。当遇到跑调的情况时,教师可以避开音准问题,从其他方面进行表扬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被伙伴们哄笑过一次后,心理上就会造成很大阴影,长时间不敢开口,这时候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其他同学,让同学们都知道,唱不准只是暂时现象,不能嘲笑别人,为学生营造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的态度不仅仅是对这些学生的关爱,也是对其他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每个学生都懂得善待他人、宽容他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五音不全的学生可以大胆地唱,即使唱跑调也不会受到嘲笑、不会挨批评。

  二、巧用教具,提高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失歌症是一种对音乐音高加工的障碍,其主要表现为无法辨认音高之间的细微差异,唱歌走调自己却浑然不知。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个学生,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音乐,这种看似公平的教学,实则是对听辨音高有困难学生的漠视。有研究表明,失歌症者尽管在音高加工方面存在缺陷,但是他们对于音乐情绪的把握能力并没有丧失。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个性化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唱不准的学生,完全可以先“奏”起来,让失歌症儿童和伙伴们一起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提高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1、打击乐器唱歌教学可以通过运用打击乐器伴奏方式来达到丰富音乐表现效果的目的,使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音准不好的学生,可以先从节奏入手。在小学低年级,教师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情绪特点,设计碰铃、三角铁、沙锤等各种打击乐器的伴奏谱,请演唱暂时困难的学生来担任伴奏的任务。这样,既丰富了歌曲的演唱效果,又可以让承担伴奏任务的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歌曲学习中来,有利于集中这些学生聆听歌曲的注意力,强化对歌曲音高的记忆。伴奏谱要科学设计,既要避免过于简单、机械性重复,又要避免过多变化、过难,从而达到学生需要一边聆听、一边要看着节奏谱才能完成伴奏任务的效果。机械重复性伴奏会造成学生们心不在焉,不认真的听音乐;而过难的伴奏又会让学生根本没有精力去听音乐,都会对学习音高的参与度和记忆效果造成干扰,影响听辨能力的培养。

  2、竖笛唱歌教学是音乐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感受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五音不全的学生很难主动参与进去,竖笛在唱歌教学中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竖笛是三年级以上学生人手一件的课堂乐器(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简单易学,携带方便。尤其对没有机会学习其他乐器的学生来说,这件经济便捷的小乐器显得尤为重要。在唱歌教学中,中高年级除了打击乐器以外,巧妙的用好竖笛,可以让这些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音乐学习,保持对音乐的兴趣,享受音乐的愉悦,逐步建立正确的音高记忆。做法一:用竖笛吹奏融入唱歌活动。对于唱不准的学生,用竖笛吹准基本没有问题。在开始学习竖笛吹奏的时候,教师要格外关注这些学生,监督指导他们多下功夫,多吹多练,熟练掌握吹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唱歌教学中,这些学生就可以和同伴们一起,自信的参与其中。特别是合作学习时,他们不再是可有可无之人,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极大提高,学唱效果明显提升。如:在小组合作表演展示中,唱不准的学生可以承担竖笛伴奏任务,当他们用优美的竖笛为同伴吹响前奏时,就会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赞叹的目光。做法二:用竖笛辅助强化音高记忆。发挥竖笛的作用,用竖笛辅助解决音准问题,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在歌曲学唱过程中,唱不准的乐句用竖笛吹一吹,通过竖笛固定音高的帮助,让学生慢慢树立起音高的概念。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方法,在日常遇到把握不住音准的时候,随手拿起竖笛吹一吹,就可以较好地矫正音准问题。做法三:用竖笛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竖笛吹奏不能仅仅停留在把旋律吹出来这样最初级的要求,而是要和歌曲演唱一样,在唱会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唱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对于五音不全的学生,竖笛吹奏完全可以发挥唱歌教学培养音乐表现力和感受力,提高审美情趣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以吹带唱、以唱带吹的教学方法:以歌唱的状态、感觉,富有感情地吹奏竖笛;以唱带吹,帮助学生感悟美好的音色,把握乐感和旋律的起伏流动,准确理解音乐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表现和感知能力。

  三、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提高儿童音高听辨能力

  跑调的学生很多是从小接触音乐少,对音高的听辨能力欠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跑调的学生多听、多练,鼓励他们敢唱、不拒绝唱歌,同时要引导他们不盲目乱唱。教师要采取一些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养成听准了再开口唱得好习惯,逐渐建立音高概念,从根本上解决音准问题,有效提高儿童的音高听辨能力。游戏教学。小学生活泼好动,专业性的听音练耳训练不适合小学课堂,尤其不适合五音不全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好玩儿的小游戏,如低年级的“上坡下坡游戏”———听辨音阶

  上行、下行,“变高变矮游戏”———听辨音程的变化;中高年级可以加入“柯达伊手势”———用手势表现音的高低,“画画旋律线”———用图形谱划出旋律的走向等音乐游戏,循序渐进的建立起音高概念,培养音乐听辨能力。加深作品理解。音乐审美的“具身性”理论表明,音乐对人的镜像神经元刺激作用的程度差异与审美主体对乐曲的熟悉程度正相关。审美主体对乐曲越熟悉,对音乐的感悟越明显。让学生反复聆听,并且通过问题引领,逐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可以有效加深学生们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更好地发挥音乐审美的“具身性”效应,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音高记忆。例如一年级《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在歌曲学唱前,教师设计连环问题:“听,音乐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从歌中找一找,草原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会用什么颜色表现歌曲的画面?”、“歌中旋律起伏最大的是哪一句?”等问题,引领学生有目的地去反复聆听歌曲,在了解歌曲内容、感受音乐情绪的同时,强化对歌曲旋律线的掌握。多元感官体验。在小学低、中年级,采用多元的感官体验辅助聆听,可以使聆听更生动,使音高听辨更形象。如:对于音准把握比较难的乐句,用动作或图形谱辅助学生感受音高的变化,对音准有一定的把握后再开口演唱。《草原就是我的家》第三乐句,八度大跳对于音准较差的学生来说,唱准很困难,在律动表演中,分别设计为“向空中扬鞭”和“弯腰策马”一高一低两个动作,教师放慢速度边唱歌词边做动作,学生则边听着教师的演唱,边跟着表演,反复听教师范唱的同时用身体的高低起伏辅助感受八度音程的跳度,等学生一张嘴唱时,就能够比较有把握的唱准。丰富参与方式。

  在演唱中要由易到难,激发学生参与学唱的积极性,逐渐增加演唱任务,提高演唱水平。如可以采用接唱的方式,旋律起伏大、音准不好把握的乐句由教师或唱得好的学生唱,让唱不准的学生在倾听别人演唱的同时,先从简单乐句开始参与接唱,在积极参与学唱、听辨、逐渐掌握音准的基础上,再接唱难度较大的乐句,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演唱的积极性,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音高听辨能力。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