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儒家仁爱思想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分类:特殊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20-01-15 10:42 关注:(1)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儒家仁爱思想对和谐社会的影响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儒家仁爱思想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社会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文明和人类智慧,仁爱思想就是其中的核心和精髓之一,而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具有深厚根基的仁爱思想遭受到巨大的挑战,文化的多元化和多种价值观的并存,使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站在了一个对立的角度。面对现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人对血缘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逐渐忽视了自然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而从古至今仁爱的思想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目标和情感的价值追求、价值理想,满足了人们对于处理家庭、社会和政治关系的基本愿景和现实追求,是我们社会生存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重要价值理念,它超越了时代,是当前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形成我们民族特征和风俗伦理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对仁爱思想的发展和传承进行深度的辨析。

  二、“仁爱”的思想源起与经典释义

  在先秦时期,鲁国是当时保存西周奴隶社会礼乐典章法度最多的诸侯国之一。但由于鲁国的士族和宗室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导致礼崩乐坏的危险局势。因此,恢复周礼成为当时一种最为强烈的呼声。所以在面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大破坏与大崩溃是,孔子不忍心看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在主张恢复周礼同时以仁爱为核心,将仁爱贯穿于礼之中,倡导爱他人,以避免暴力,使社会达到一种和平状态。1孔子积极创办儒学派,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并且要具体落实到爱人上,而爱人不是抽象的,要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等条目的实施,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我国仁字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尚书》,如《尚书·金滕》:“予仁若考。”这里的仁指的是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之后在《左传》、《国语》中提到的仁字,开始被广泛赋予德性之义。如《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明了孝悌并不代表是仁的全部内涵,只是作为实践仁的开端和基础。所以儒学在此基础上升华思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2所以《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6马厩着火,孔子先生并没有先去关心珍贵的马,而是去询问在下层马夫是否受伤,这表明了,孔子把仁放进一切美德之中,这不仅仅要求尊重人的血亲伦理,还要把仁爱观念视为做人的责任和德行,推崇将心比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友好风尚,人与人之间相处应当以仁爱为思想基础,学会爱人爱己使个人实现自我和谐的同时,人的社会价值得以突显。

  三、仁爱精神主要内涵

  对仁爱的理解重点在于对“仁”的理解。在《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所以“爱人”体现了仁爱的主要中心思想,不光是对亲人的爱还包含对他人对万物的包容和理解,这也展现了孔子崇高的道德精神,因此在古代不管是对亲人的“孝”“敬”还是友人之间的互帮互爱都能从仁爱思想中衍化出来。

  (一)血缘差之爱

  “儒家学说的根基之一“孝”,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被视为仁的根本,“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其本义就是以亲人为大,学会尊敬和爱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孝敬长辈、爱护亲人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来源。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义庄是范氏义庄由范仲淹于元年(1049)年在故乡苏州创建的,义庄将发掘家族中的血缘关系作为社会资本之一,通过买办义田收取地租的形式来支撑家族日常事务,对族中鳏、寡、孤独、贫、老等符合特定条件的同族人进行救济,并且开展家族互济,邻里互济也包括其中,3通过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族中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救助,使亲人得到关爱和照料。虽说这种“仁爱”的思想带有宗法血缘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维持了家族的平衡,实现了家庭和睦相处的局面,突显其爱的理念,使同族之人互助互爱,使家庭道德观念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根深蒂固。

  (二)互助之爱

  从先秦至汉代,以《礼运》为代表的大同理想中就有谈到关爱互助,人与人乃至国与国都坦诚相待,讲信修睦,扶危济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乎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孔子认为只有邻里之间实现和谐相处、互助互爱才能达到“大同社会”的局势;而著名的思想家墨子主张“兼爱交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4.5这一主张希望通过邻里互助的形式让人们实现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所以邻里和睦和互助互济的行为一直以来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奠基,通过帮助别人立志成就自己的志向,帮助别人成功而实现自己的成就,在自己有难的时候别人同样也会施以援手。对周围人或物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体现出孔子推己及人思想的真正内涵,也是对仁爱中的“爱人”思想的真实写照。

  (三)普爱思想

  在某种意义上“仁”作为一个本源,生发出爱来应对自然和社会,其理路依然是从亲亲出发,最终到世间万物。可以从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看出,他认为“仁”就是对从个人之爱,到对社会、国家再到万物之爱的包纳。因此,儒家仁爱思想历来成为维持个人与家庭、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道德标准,对于统治者要求其实施仁政,以百姓为重维系社会稳定为主;对自然要将理解为有生命之物,要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万物万生,从而使社会达到“天下太平”“万物咸若”的理想状态,这对如今的社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的来说孔孟都分别在仁爱思想基础上,从对亲人之爱,上升到对他人,对世间万物的爱,这种爱的关键在于,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让人与人之间实现友爱相处。在今天,传统的仁爱思想重新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取其精华重整社会道德规范,使之成为当今建设和谐家园的重要基础。

  四、儒家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全球经济文化互相交融,导致了出现多元化价值观,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比如: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就业等不和谐问题;崇尚个人主义为人处世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核心家庭的出现导致亲情观念淡薄;不尊重长辈;不友爱他人;互相猜忌怀疑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导致这些因素的出现,不仅有社会的客观原因,也存在着我们自身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推崇理解和尊重他人,将心比心学会互相理解,建立正确的内心信仰和价值观,如果我们失去基本的道德评判标准,当发生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许就会迷失方向走上歧路,可能会违反道德,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而儒家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们良好的德行,倡导忠孝,正直和仁爱的人格,是关于社会生活的重要言行规范。新世纪以来人与人之间相处,因为种种的角色关系,或多或少的都产生隔阂和冷漠。儒家仁爱思想教导我们,要爱人如己,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为自身塑造正确的道德信念,为当前多元化价值观提供理论基石。而在“仁爱”思想的支撑下将其再次升华,我国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和本质,中华民族始终坚持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亲仁邻邦、和谐共处的原则,让各民族相互交融、和衷共济,使各种关系协调统一,只有达到人、家庭、社会、国家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对构建当今和谐社会具有现代化意义。

  五、结语

  一直以来,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美好的幸福生活,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而实现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人们只有拥有怀着“仁爱”之心去对待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和谐相处。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个人品德建设,完善个人道德标准,提高文明礼节水准,只有人人重修养,学会仁爱一切事物,才能使社会更加稳定有序,和谐美好。

  作者:罗敏学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