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分类:特殊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20-11-20 11:06 关注:(1)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纲领,是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与管理。论文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性入手,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要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东南大学的具体做法,并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操作性。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一、背景

  教学与科研的权衡[1]是现代大学面临的共同难题,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际上是大学与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的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借鉴苏联模式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主要由科学院系统承担,高校的主要功能是教育教学。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考核教师科研,将SCI引入中国科研评价体系;90年代,中央政府实施“211工程”,首次提出“研究型大学”[2]的概念。从此,中国高校的功能从单一的教育教学拓展到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成为高校的两个中心。随着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高校排名与教师评聘更多偏重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评价,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职能[3]日渐弱化。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会议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政治层面重申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随后,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四个回归”“办一流本科教学”[4],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政策层面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进行了拨乱反正。2018年初,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的92个专业大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5.6万个专业点;随后,高教司着手专业三级认证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研制,在技术层面健全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4月,教育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明确了“建金专”“建金课”[5]“建高地”的核心任务以及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战略部署。党中央和教育部的一系列做法,引导社会重新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促使高校办学更加聚焦于人才培养,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参照。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涵盖了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等,是人才培养的蓝图和顶层设计,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思路,决定了专业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国家发展日新月异、优秀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经济进步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以及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的影响下,本科院校需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现阶段,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东南大学紧跟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推进“双一流”建设,积极汇聚优质教学资源,深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复合型和国际化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按照“四年一次大修订,两年一次小修订,每年有微调”的原则,通过发布修订原则意见→按照社会需求调研→培养规格论证→资源条件分析→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培养方案比较→院(系)汇报答辩→专家论证评审→发布执行等程序,定期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要素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办学定位的重要体现,是各专业制定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与社会发展新形势相适应,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与高等教育自身文化、结构、功能等要素协调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双一流”建设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2018年3月起,东南大学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为主题,围绕着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办学定位、一流的培养目标、一流的培养模式、一流的改革路径、一流的保障体系等核心问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在此期间,院(系)组织了206场研讨会、73场座谈会和42场师生互动活动,职能部处组织了55场研讨会、25场座谈会和23场师生互动活动,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讨,凝聚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案,出台了《东南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确定了本科教育行动的总体目标、改革思路和改革任务,针对培养目标重塑、知识体系重构、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教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重点工作二十条”。大讨论达成了“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有待提升,进一步与新时代特征相适应、进一步与国家对一流人才的要求相匹配,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超越”的共识,人才培养目标由“具有远大的志向、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报效祖国、引领社会、造福人类的栋梁之材”变更为“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的定位,它明确了本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指明了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类型和质量。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甚至更高),是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内能达到的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可分为以下四类:层次目标(如领军人才、栋梁人才、精英人才、拔尖人才、一般人才等)、职业目标(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类型目标(如复合型人才、通用型人才、专门型人才)、素质目标(如博雅、合作、精神、意识等)。不同学校由于办学定位、学校类型不同,虽然专业名称相同,但专业培养目标可能是不一样的。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1)明确培养层次的要求;(2)明确知识结构的要求;(3)明确综合素质的要求;(4)明确就业去向的要求;(5)突出特色,避免同质化;(6)组织需求调研(国家需求、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需求、校友建议等),明确毕业生定位;(7)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师、用人单位等做好论证。东南大学要求各学院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通过用人单位调查、校友调查、在校学生调查、教师座谈会、专业目标论证会、国内外同专业或相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和专业认证要求等环节,撰写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达成度评价分析报告,凝练确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说明毕业生就业的专业领域、职业特征、职业定位以及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比如东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下: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以及机械学科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宽阔的专业技术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创造性发展的个性,能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现代设计、制造、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毕业要求

  专业毕业(培养基本)要求是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是培养对象在毕业时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它明确规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哪些方面的具体要求。它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课程教学进程的最直接的依据。2018年10月17日,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该计划的发布,需要各类专业高度关注毕业要求的制定。东南大学在2019级培养方案修订中要求各专业制定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给出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分析,按照易落实、可评价原则分解各项毕业要求的指标点,明确毕业要求的内涵。指标点应具有逻辑性,能够符合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采用适当的动词引导,将指标点反映的能力要求转变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学生行为表现;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包括专业领域特征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工科各专业需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2条通用标准(附带4~5条行业补充标准)的基础上融合本校和本专业的特色,而不应简单地照搬改写。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反映了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同类型课程相互联系的方式和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顺序。培养方案规定了课程的整体构架,形成知识结构环环相扣、完整高效的课程体系。纵向结构体现课程要素在时间维度上的相互关联性,横向结构体现课程要素在空间维度上的相互关联性。课程之间的联系可以从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或素质方面来体现。东南大学在2019级培养方案修订中明确提出重构基于学习成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其具体要求有:(1)建立覆盖文化与信仰、审美与诠释、生命与伦理、人类与社会、科学与自然、创新与创业等宽广范围的通识教育基础核心课程;(2)进一步加大大类学科基础课程的整合力度,设置相近学科共享的6~8门大类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每门3学分及以上),满足大类招生模式改革要求;(3)按照专业内核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突出主干,删除重复,设置6门左右3学分及以上专业主干课程;(4)根据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加强知识综合和学科交叉,灵活设置2门及以上跨学科课程;(5)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设置6~8学分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案;(6)减少传统验证性实验,重构综合设计性实验,强化研究探索性实验,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超过2/3;(7)设置2门及以上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设计,每门课程设计至少涵盖3门及以上专业课程内容,让学生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8)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多种类型的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活动,完善创新创业培养环节。同时,建立支持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用图表或适当形式说明课程的先后修关系。课程体系设计需用人单位或行业专家参与。建立起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每门课程的贡献度,形成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五)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具体途径,教师通过教学模式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是课程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转化度与接受度。好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效率,有助于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东南大学持续开展“理论导研、实践强研、课外拓研、网络助研”四位一体研究型教学模式深层次改革,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整大班授课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由主讲教师、助讲教师、教辅人员构成的团队,根据课型和效果灵活选择教学模式。推进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讨论式、小班化教学,倡导教师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针对某一专题方向的核心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将学科前沿、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工程实践、社会服务中的课题引入课堂教学。推动信息化技术与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目前建成在线开放课程300余门,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100余门。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将作业练习、报告设计、讨论表现、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纳入学生综合考核范畴,加大过程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提倡讲一、练二、考三,使学生的学习拓展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全面、科学的评价。从2011级培养方案的修订开始,东南大学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完成至少15学分的系列研讨课(含新生研讨课)”,经过若干年的建设,现有新生研讨课和学科概论研讨课60多门,学科基础研讨课和跨学科基础研讨课370多门,专业主干研讨课和专业方向研讨课300多门,构建了贯穿大学本科的“引导学习模式转变→了解科研基本过程→亲历课题探究历程”的螺旋上升式研究型教学体系。针对学科特点与学生年级特点,4年的研讨教学各有侧重:一年级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思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写作技能为主;二年级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认知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初步);三年级培养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初步)、工程实践能力;四年级培养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该体系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深度(难度)逐年递增,能够满足学校统一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惠及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四、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难点与建议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存在以下难点:从学校发布文件到学院接收和执行,对修订原则的理解存在层层衰减的情况;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不够;学校对总学分做出要求,学院则希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不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不清晰;存在因人设课、课程内容重叠等情况,课程体系有待优化提升;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能力水平之间存在矛盾等等。针对以上难点和不足,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可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确保逻辑结构的严谨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三大主要部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要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应通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以此提出专业毕业要求并构建课程体系。如果忽视其逻辑结构,就容易造成各部分相互脱节,课程设置带有盲目性,从而导致达不到培养目标。二是确保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之后个性化发展,将大学本科教育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学习的终点。加强基础教育,提倡分层次开设大学基础课程,例如:大学英语按学生的入学水平进行分级教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按专业所需、学生所需进行分层教学等;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和本研课程樊篱,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主权。三是确保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四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获取适应终身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是确保得到整体优化根据。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进行整体优化。均衡学年、学期的学分设置,合理调配资源,避免出现某一学期课程负担过重或课程设置虚化现象,建立融会贯通、密切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教学体系。五是质量与效率相统一。这是培养方案修订的重点和难点。注重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门数和内容重复现象,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减少课内学时,将经典内容与固定知识点制作成为在线开放课程供学生线上学习。课堂教学侧重知识应用和案例研讨,以有限的课堂时间覆盖日益拓展的知识面,使培养方案在质量和效率上得到统一和优化。

  五、结束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和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文件,必须定期进行修订,以适应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东南大学在近年来的办学过程中,秉承“止于至善”校训精神,坚持“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办学理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的培养路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和重构了具有东大特色、符合领军人才培养要求并逐步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了“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的质量内涵,构建了能够更好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洪富.国内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J].江苏高教,2011(1):62-65.

  [2]王战军.什么是研究型大学: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基本问题研究(一)[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9-11.

  [3]吴康宁.人才培养:强化大学的根本职能[J].江苏高教,2017(12):1-4.

  [4]吴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17.

  [5]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作者:邓蕾 朱明 邱文教 孙伟锋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