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体适能课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

分类:体育论文发表 时间:2022-03-24 10:05 关注:(1)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影响着其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更会对学生未来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体适能课程引入高中体育教学将有效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从多维度改善学生综合素质,本文研究从体适能的概念及价值入手,探究体适能课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体适能课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

  关键词:体适能课程;高中体育;应用

  高中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积淀、科技创新发展、变革动力激活具有重要意义,物质生活持续向好的同时高中学生的膳食结构与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肥胖、近视、高血压、神经衰弱等问题成为困扰青少年健康的新因素,高中学生的文化课程压力较大且运动时间有限,身体素质指标呈现持续下滑趋势。从体适能教育角度切入能拓展和丰富高中体育教学内容,改变当前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并丰富体育教学内涵,因此以高中学生身心发育特征为准绳,使高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高中学生健康认知的同时,提升高中学生身体技能,奠定终身体育的坚实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体适能课程作用分析

  高中体适能课程同时涵盖了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2大模块,前者重点关注高中学生的心脑血管、骨骼肌肉以及其他器官组织的全面发育,使高中学生能够进入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依托肌肉耐力、身体柔韧度、心肺耐力等指标有效评价高中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后者以高中学生的综合环境适应能力为主要提升目标,确保高中学生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快速适应,涵盖了协调性、灵敏度、平衡力、反应速度等关键要素,健康体适能与技能体适能共同构成了体适能课程。

  1.1有效发展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核心基础,同时也是体育教育的主要构成,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要以学生健康体魄与积极心理培养为主要目标,认知、技能、情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着力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高中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与健康认知发展均需要依托高中体育课程实现。体适能课程对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和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引入体适能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高中学生健康发展需求,推动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认知、表现、情感等层面有效发展高中学生的健康体育理念与身心健康行为。

  1.2适应体质提升需求

  高中学生需要以文化课学习作为主要任务,高考指挥棒下体育课程处于弱势地位,教师与家长给予的发展支持明显不足,高中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往往难以抽出充足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大多数高中学生受外部环境影响缺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家庭、学校、社会、个体的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高中学生健康问题更加突出。高中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因此体育教师应激活高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科学方法实现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体适能课程从认知、技能、情感等角度入手,促使高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并纠正错误运动方式,发展高中学生的健康意识,并帮助其在有限时间快速掌握基础运动知识,明晰健康体适能对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这将更好地适应高中学生体质提升的需求。

  1.3拓展体育教育范围

  终身体育的实现要从体育教育的持续拓展入手,完成“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延伸,而体适能教育恰恰可以作为高中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彰显体育的健康性与公平性,发挥体适能教育的趣味性与终身性优势,使体育和健康的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适量的运动负荷也会推动高中学生身体持续发展。体适能课程将实现高中学生健康认知拓展、运动实践提升、身心健康强化等目标,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引导高中学生遵循身心健康规律不断成长,有效完成高中学生的健康干预,拓展现有体育教育范畴,促使高中学生在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进而实现体适能的全面发展。

  2体适能课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体适能系统测试,科学制定教学规划

  体适能测试能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出高中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教师通过系统性的规划设计能及时获取高中学生身体动态变化,体育教师可依据体适能测试结果为高中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目标清晰而明确地开展体育教学设计规划。体适能测试要全面反映出高中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性素质等,如教师可以在体适能测试中引入50m冲刺跑、1000m耐力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立体前屈等测试项目,依托这项项目体育教师能够准确把握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通过学生体适能指标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比确定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指标,在体适能测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确定不同高中学生的体适能标准。此外教师在测试过程中可以积极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如3min台阶测试可以较好地测定高中学生的心肺耐力情况;重复竖直弹跳能较好地测定高中学生的肌肉耐力情况;抓握力测试有助于高中学生肌肉耐力的测定等,通过我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同龄段学生对比,能更好地发现我国高中学生的体适能不足和短板。教师在完成高中学生体适能多维度测试后,应该制定适合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计划,坚持分层个性的基本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个体基础条件以及体适能情况将高中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适合高中学生的教学活动,更加准确地贴近高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保高中学生能够在“最近发展区”成长和进步,高中学生的体适能锻炼将会取得更加突出的效果,同时减少高中学生因为方式或强度不当而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体适能课程的精心设计将更加有效地发挥体育课程优势,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要注意运动项目的丰富、文字语言的生动、运动强度的控制和运动引导的趣味,激活高中学生的运动兴趣并带给高中学生愉悦运动体验,使其在玩、学、练的过程中稳步发展体适能。

  2.2借助现代技术,拓展体适能课程

  体适能课程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运用有助于高中学生基础体适能及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育,这需要高中学生形成长期的运动习惯与良好的参与态度,高中体育教学时间对体适能教育而言明显不足,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拓展体适能课程覆盖范围,实现从体适能课堂向日常生活的全面延伸。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相关智能设备的普及使体适能课程逐渐打破了时空界限,这对体适能教育的全面覆盖具有积极意义,体适能教育将在高中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渗透,体适能课程将对高中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高中学生增加课后训练环节,依托微信运动、华为运动、小米运动等平台和软件与高中学生展开进一步的交流互动。高中学生在家中依然可以与教师展开交流与互动,智能手机和运动手环等设备能够详细记录高中学生的运动状况,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状况给予高中学生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持续改善高中学生的运动状态,互联网平台为高中学生的运动数据共享提供了良好条件,使教师能实时把控高中学生的运动状态,给予高中学生更及时的建议。为进一步激活高中学生课外体适能锻炼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展开“步数比拼”“卡路里消耗赛”“体适能PK”等趣味竞赛活动,引导和激励高中学生深度参与活动,这将帮助高中学生形成更好的运动习惯,体适能锻炼也会逐渐成为高中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2.3打破学科界限,认知实践协同发展

  高中体育教学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的情况较显著,体育课程长期游离于其他学科之外,体育教师自身能力与教学基础导致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未能引入其他学科知识。体适能课程不仅要建构起全新的运动理论和教学体系,更要将健康生活方式与积极生活态度引入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切实改变广大高中学生的状态,简单地调整体育项目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例如,美国基于体适能理论建构的“SPRAK”课程就实现了体育、生理、人体运动学、营养学等课程的全面整合,这对我国体适能课程建构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增加理论课程占比,同时强化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高中学生能形成更全面的认知与理解。鉴于高中体育教师往往不具备交叉教学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网上丰富多样的慕课资源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拓展,在室内开展运动生理学、营养学、体适能与运动健康等课程教学,体育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视频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参与研讨,使学生及时发现当前生活状态存在的问题,积极尝试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睡眠节奏等方面做出调整,真正实现体适能教育的认知与实践协同发展。

  3结语

  体适能课程的引入有助于更好地提升高中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终身性,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并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为高中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支持,引领体育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佳薇,崔明月.融入体适能训练公共体育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694-1696,1699.

  [2]阳家鹏,徐佶.体育锻炼态度对青少年有氧体适能的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作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1):91-96.

  [3]武海潭,季浏.体育课不同累积中-大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对初中生健康体适能及情绪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1):13-23.

  作者:王雷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