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分类: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21-07-22 09:37 关注:(1)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阵地。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理要义及实践向度。研究认为:在二者融合渗透的教学进程中,需要正确辨识继承与传播同向的学理起点,探析二者渗透的学理框架和学理要义整合等。在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时,需要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呈现方式,促进二者资源共享互补,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在小学语文课程建设中的协同路径,从而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增强融合渗透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立德树人;渗透融合

  引言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培育人才、立德建业”是千百年来中国教育界所秉持的旨归立场和要义精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当前新时期教育的最根本任务。由此可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立场,也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系统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理要义及实践向度,将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国学意识,提高文化自信,看准育人角度,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当代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养成,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的凝聚,进而不断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新的方法、理念与路径。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全面思考与探索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理要义及其释读要点,是新时代小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以及课堂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理演绎

  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小学语文课程所承担的“立德”责任和任务广泛且多向,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是小学语文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理起点辨认

  我国民族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区域性特点较强、传承能力不断下降的趋势。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失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就会在发展方向的设立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责任落在每一代中国人的肩上,而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提就是接受和热爱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帮助小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带的无穷魅力。小学语文课堂是继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战场,也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而我国小学生的年龄在6—12岁左右,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肩上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他们既有指导小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责任,更有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3]。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继承和传播是同向而行的,是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理起点辨认。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理框架探析

  德育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DwightW.Allen)指出,如果我们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但却没有使他们具有道德性,那么显而易见我们是在为社会制造危害[4]。“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和总要求,它同时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优化育人环节方面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以及文化的人际交往功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小学生提高国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故事素材,符合新时代我国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应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内涵、文化风格和鲜明特色,同时需要与中国的现实状况相结合,既要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宽其学习面,又要体现当代价值,真正提高我国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义士和相关的名篇佳句,都是值得小学生去学习和效仿的。儿童青少年成长时期,正是模仿能力强的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如能正确地构建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理框架,适时地引导他们,学习古圣先贤们的所作所为,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在立德与修身两个层面统筹兼顾,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必然大有裨益。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理要义整合

  早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古圣先贤们就提出了立德、明德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著名育人论断,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实现中国教育追求和理想的圭臬[6]。2018年5月2日,总书记与北大师生一起座谈时就讲到,“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7]“立德”的前提是先要“明德”,如果连“德”究竟指的是什么都不清楚,如何明德?尤其是对我国的小学生而言意义尤为重大。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况且他们年纪尚幼,完全人格还没有最终形成,对很多事情都是懵懵懂懂,极易受到其他不好的思想所左右。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让他们去“明德”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学校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小学语文课堂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培养小学生“明德尚学”的关键场域和中心地带,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实施明德路径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他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真善美、忠孝义、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有充分而全面的阐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与根源,因此这些因素对年幼的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健全人格的塑造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最终要落实到一线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要保证和提高二者融合的效果,只有通过构建必要的践行向度方能实现。学校和小学语文教师是成果落实的主体,对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质量担负着主要的责任。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精于‘授业’,更要以‘传道’为根本使命。”[8]

  (一)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呈现方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实践并不代表放松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传统文化教育与课本教学的比例应该由教师进行恰当的调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奇怪的现象,例如一些教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势必会影响到课本教材的教学进度,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入没有太多的关联,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小学生的语文课的应试上,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孩子们国学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诸如此类的现象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解决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认知和较新的教学理念,根据目前新时代的发展形势,国家社会层面的重视程度,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到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其体现范围的是非常广阔的,语文课本内容中有很多都体现着中华的传统美德[9]。语文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制定二者渗透融合的落实制度,在制度层面上让小学生学会思考,并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采用多种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10]。

  (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间的共享互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嵌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包括如下几种方式,即日常语文教学活动、利用我国悠久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文化竞赛活动等。中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一些节日入手,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花朝节、中元节等,每逢传统节日,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促进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又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我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小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对如何度过传统节日兴趣浓厚,也与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在不同的传统节日里,语文老师通过举办各具特色的节日活动进行庆祝,与此同时,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充分利用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学习契机。每逢重要的传统节日,语文教师可从学生较感兴趣的活动入手,在课堂上进行诗词吟诵比赛、“飞花令”等,在激发小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长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体会父母师长的辛苦,享受美味的时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元宵佳节,教师可布置学生课下自己动手做灯笼,贴上灯谜,教师引导小学生赏灯、猜灯谜、做有关“春”的成语和诗词接龙游戏,孩子们在感受传统节日浓浓气氛的同时也在心中浸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加深了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体会。通过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互补,利用多种组织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活动的参与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自己的思想和潜意识里,非常有益于小学生们将来的成长和正确“三观”的最终形成。

  (三)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协同路径

  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更好地在实践中体会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外塑于形,内化于心。教师在课外、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充分利用微信群等多媒体形式,适时适量地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协同路径。选择合适小学生背诵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如经典名篇名句,加强小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小组长分组检查,语文教师和家长们加强管理和指导,真正让经典诵读的任务落到实处。另外,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条件,布置传统文化的家庭作业和设计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并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把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变成具象价值引领的过程,给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们能够通过一系列具体活动的过程深入思考,并深刻地感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使孩子们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和完全塑造。如:创造条件“请进来”,邀请国内高校的大家,或者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的资源,请一些在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来中小学做讲座,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去”,让家长在寒暑假带孩子走入名山大川,在游览名胜古迹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处不在。不仅仅让小学生通过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实地考察中亲身体验,理论结合实践的嵌入式教学形式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寓学于乐[11]。

  三、结束语

  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在此过程中,正确阐释二者融合的学理要义,不断提升我国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文学积淀,对健全小学生的人格,提高其文化自信,增强其艺术鉴赏能力,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高华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