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十七年电影音乐创作特征与遗憾

分类:影视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22-03-12 15:40 关注:(1)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创作手法还是风格探索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为之后电影音乐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但环境的影响,使电影音乐创作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以好莱坞为首的电影音乐发展突飞猛进,确立了之后世界电影音乐语言的标准。在世界电影融合的大潮流中,这“十七年”期间的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留下了很多遗憾。

十七年电影音乐创作特征与遗憾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音乐;电影歌曲;音乐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电影观念和电影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时期,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激发了电影工作者创作的热情和动力,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银幕作品。作为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音乐,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创作队伍和创作手法上日趋成熟和完善,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电影音乐以及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成为时代经典作品。

  一、“十七年”电影音乐创作的特征

  (一)电影歌曲的繁荣

  无论在音乐界还是电影界,从左翼时期对歌曲的重视延续到建国后十七年,这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电影以及电影歌曲。这时期的电影歌曲不仅突出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加强了时代气息,同时也起到了宣传教育作用。

  1.题材多样化

  这时期的创作形式以及涉及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有赞叹社会主义建设制度的,有讴歌和赞美硝烟弥漫战场中的英雄的,比如插曲《我的祖国》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歌词深情、质朴,不仅有壮美山河的描述,更有人民宽广的胸怀和爱憎分明的决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精神象征;有对新生活的歌颂,如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歌曲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歌词的主题深刻形象,情感饱满真实,语言凝练通俗,把民歌风格融合到时代精神中,把人民对家乡的热爱、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期也出现了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电影歌曲也大胆地以抒情方式来歌颂爱,如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歌颂了新四军和驻地房东姑娘的爱情;电影《芦笙恋歌》插曲《婚誓》流露出一种柔美的艺术情调,渲染了青年情意缠绵的爱情。

  2.音乐民族化

  这期间,少数民族电影音乐的发展为新中国电影事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大量作曲家深入到人民群众之间,深入到不同地域向民间艺人学习,积极挖掘和整理民间音乐,将这些音乐活灵活现地运用到电影歌曲中,使这些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丰富了电影歌曲的种类,比如云南白族影片《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就采用了白族的民歌加工而成,白族民歌在白族地区被称为“白族调”,并以地名来加以区分,具有代表性的是“大理白族调”“洱源西山调”“剑川白曲”“鹤庆田埂调”“云龙白族调”。其中影片中“金花”唱段由“耍龙调”和剑川民歌《太阳落山要回家》的素材创作而成,“阿鹏”唱段则以洱源“西山调”为素材进行改编创作而成。[1]反映壮族人文风情的影片《刘三姐》中的插曲《山歌好比春江水》《隔山唱歌山应答》等,作曲家雷振邦广泛搜集了广西壮族民歌曲调,在此基础上,提炼其精华,创作出与人物身份、情节贴切又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优美动听的插曲。除此之外,还有反映新疆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反映蒙古族影片《草原上的人们》中荡气回肠的插曲《敖包相会》等,浓郁的民族韵味,独特的风格,随着影片的放映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十七年”期间,电影歌曲可谓百花齐放,从题材、风格、内容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特点,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依然久唱不衰。

  (二)音乐创作日渐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下,建立了专业的电影作曲家队伍和电影音乐演奏团体,为电影音乐在乐器运用和创作上扩展了极大的空间,提供了必要的创作基础和条件。作曲家们也积极探索音乐与影片内容的结合方式,深入挖掘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积极发挥民族乐器的优势,丰富音乐配器的种类,构思音乐参与到电影的叙事中,深化视听效果,丰富音乐语言。

  1.专业的音乐创作队伍

  这时期电影音乐创作队伍逐渐壮大,形成了三支不同力量的创作阵容:1、建国前电影音乐创作的“老人”,如贺绿汀、王云阶、陈歌辛、李伟才等;2、各个电影乐团自己的创作队伍,如雷振邦、张隶昌、高如星、葛炎等;3、各文艺团体和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如江定仙、刘炽、瞿希贤等。这三支创作队伍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繁荣和发展[2]。

  2.鲜明的民族风格

  这时期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同电影的拍摄团队一起深入到创作的第一线,在工农大众的生活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将民族音乐文化的元素带入到创作中,如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作曲家张棣昌随摄制组来到山西省娘子关及汾阳峪道河沿线采风,在借鉴当地民歌和地方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音乐。作曲家不仅在音乐旋律的创作中重视民间民族特色,将民族音乐合理同影片内容相结合,同时在乐器的使用上,也善于利用民族乐器的特色,让浓郁的民族元素充分体现在影片中。

  3.配乐的多样

  这时期,有了专业的创作队伍和专门的演奏乐团,以往电影音乐创作中因基础条件不足而显得单薄简陋和局限的形式被逐步改写,大型的交响乐参与到电影中,音乐创作形式逐渐丰富。例如电影《早春二月》中男主角箫涧秋创作的一首钢琴曲《徘徊曲》,作为有源音乐出现在影片中,第一次是女主角陶岚看到钢琴上的曲子,让箫涧秋来弹奏,随着音乐的推进,主人公的情绪开始变得激动,画面转向两年前主人公在湖边徘徊惆怅的场景,女主角陶岚回忆第一次见到箫涧秋,音乐也从最初的单一的钢琴声音开始融入了新的乐器,音乐也从有源音乐转变成无源音乐,木管乐的加入丰富了音乐的层次,随后弦乐也淡淡地铺在整个旋律后面让整个配乐更丰满,音乐有力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彷徨、孤独、幻想……直到陶岚的笑声冲入画面,随之画面切回到现实的场景中,箫涧秋弹奏的钢琴以及之前的乐队戛然而止。作曲家在创作上用了十九世纪欧洲音乐的风格和手法,在音乐的织体上,这段音乐颇有浪漫主义音乐的色彩,开始钢琴独奏音不多但旋律舒展,随着主人公的情绪被带入到自己的思绪中,音乐开始变得激动起来,随着一段华彩音乐的跑动后,乐队加入进来。这首曲子作为影片中的核心音乐多次出现在一些重要的场景上,箫涧秋表面是一个正面的“英雄”形象,但音乐传递了他的内心其实是犹豫、懦弱、彷徨又充满幻想的。在表现宏大场合的场景中,交响乐的参与渲染烘托了影片的气氛,使电影的视听效果更丰满。如在《芦笙恋歌》中国民党老黄狗烧杀到寨子里,拉祜族人民抵挡不过只好逃到老林里去,国民党对拉祜族的家园放火烧毁,这段用了交响乐,在细腻的弦乐和粗犷的铜管乐中,旋律虽然沉重但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斗志。这部影片中,很多场景都用了交响化的配乐方式,音乐分量较重,不仅提升了影片的视听效果,同时音乐积极地参与到叙事中,人物的情绪也得到了强化。作曲家也积极挖掘少数民族乐器的特色,合理运用,使影片更具民族风情,丰富和强化了影片地域特点。例如反映新疆地域风情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作曲家雷振邦积极挖掘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影片中运用了都塔尔、手鼓、热瓦甫和艾捷克等新疆民间乐器,这些乐器的使用增强了影片的地域色彩,也让电影因为音乐而更显浓郁。小型民乐合奏、独奏等相比之前更完善丰满,如电影《甲午风云》中,刻画邓世昌降职后独自在房间弹奏琵琶曲《十面埋伏》,这场戏邓世昌并无一句台词,但是在琵琶独奏配乐的衬托下,充满了忧国忧民的伤感和对祖国危机的惆怅和苦闷,使邓世昌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激昂的琵琶曲在影片中头尾呼应,也升华了电影的主题。这时期的作曲家开始有意识地将主题音乐贯穿在影片中,使电影中的音乐有了整体规划和构思。如电影《林则徐》中作曲家王云阶,为林则徐创作了三段主题,其中第一首主题贯彻了全剧。音乐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过程,一个乐思、一种音调贯穿剧情,可以加强其感染力并便于观众在音乐展开的过程中去捕捉、回忆、对照和强化音乐所表现的特定思想感情[3]。“十七年”时期的电影音乐无论在音乐表现还是配器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完善,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丰富了歌曲艺术宝库。这时期的电影音乐创作可谓是承前启后,在音乐上的探索和完善,不仅丰富了银幕的声音,让影片在视听效果上更多样更震撼,也为后面电影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尽管如此,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得这时期的电影音乐创作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存有遗憾。

  二、“十七年”时期电影音乐创作的遗憾

  这时期电影事业、音乐创作的思想是以马克思文艺观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其艺术标准是: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宗旨,即以政治第一、艺术第二为批评标准,以革命的政治内容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为审美原则等为要素而组成的相当完整的文艺思想理论。因此这时期电影创作在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必须遵循和执行的“宪法”[4]。这时期,电影创作是在中央电影局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体制下进行,确保了银幕意识形态的纯洁性,电影音乐创作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

  (一)意识形态对电影音乐的影响

  这时期的电影音乐发展可谓是曲折中求探索,由于艺术为政治服务问题上的狭隘理解,一味地强调生活,忽视艺术修养和技巧的倾向,创作中曾经存在粗制滥造、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虽然通过作曲家的不懈努力和自我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品,但是各种政策以及运动来临时,这些作品尤其是抒情性质的电影歌曲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氛围下,作曲家的创作意识变得谨慎保守,畏首畏尾,歌颂爱情题材的歌曲止步于此。一些电影音乐,在之后的各种运动中,曾先后遭到了错误的批判,影响到了整个电影音乐队伍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5]

  (二)缺少同西方国家的交流

  在“冷战”大的国际背景下,当时的中国电影从意识形态到创作手法,都受到了苏联极大影响。曾经被认为是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美国生活方式的好莱坞电影,被彻底清除出中国市场。[6]而同时期,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的新浪潮电影、伯格曼的心理片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电影,震动了当时的世界影坛,风靡全球,就连邻国日本也推出了轰动世界影坛的电影《罗生门》,从此日本电影开始走向世界,但是这些变化丝毫没有影响到中国电影的发展。此时世界电影音乐的发展正涌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尤其在这十几年中,大量的作曲家涌入美国,为好莱坞电影音乐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各种音乐类型在电影中进行实验,为好莱坞音乐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从而逐渐确立了好莱坞电影音乐乃至世界电影音乐语言的标准。尽管这时期国家也组织了电影界的对外交流,然而这些对作曲家以及电影音乐创作的影响并不大。这时期的作曲家们信守在主流意识下,创作的作品受时代影响较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十七年”时期的电影音乐无论是在表现手段还是艺术创作上取得的成就不可磨灭。但由于受到当时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使得这时期电影以及音乐语言比较匮乏。而在这时期,异军突起的好莱坞电影音乐确立了世界电影音乐语言的标准,从而在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好莱坞大片席卷中国,其丰富的原创音乐以及震撼的视听效果更是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面对好莱坞电影,国产的电影以及电影音乐却无力接招,失去了大量的观众和市场。今天,中国的电影音乐经过一代又一代作曲家的不断努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前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电影音乐随着电影的发展又一次迎来创作的高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电影音乐的发展也逐渐趋于国际化,同时也不失浓郁的民族特色,给中国的电影增添了属于自己民族的风韵。以史为鉴,只有在开放和交流中,电影和电影音乐事业才能获得全面的繁荣发展,在电影融合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电影音乐作为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无法被忽视,在未来,希望中国电影音乐能发挥其特色,和中国电影一起超越欧美,引领世界。

  参考文献:

  [1]孙聪.论白族传统音乐在电影〈五朵金花〉中的运用[J].大理大学学报,2016,(3):57.

  [2]项筱刚.“十七年——中国电影音乐的“早春”[J].音乐艺术,2009,(4):79.

  [3]杨宣华.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74.

  [4]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5]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

  [6]陈少舟.中国电影史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作者:刘伟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