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分类:艺术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18-08-28 10:09 关注:(1)

  喻秋兰,蒋笛

  (长沙学院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22;长沙学院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22)

  摘要: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能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因此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和不容置疑的作用。加强艺术教育科研领域的创新与突破,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探索艺术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国家创新人才,是高校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0-4;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2018)01-0141-04

  “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我国未来大学发展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摆在今日中国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当今,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并不是智育可以单独完成的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借助学科合力。诸多研究显示,艺术教育由于其特性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塑造创新人格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1990年年美国科学进步协会(AAAS)发表了一篇名为“科学的自由的艺术”的报告,主张“科学教育需要从根本上改革,科学教育要与艺术教育相结合”[1]。哈佛大学实行“核心课程”计划,规定本科生除了学习主专业,还必须学习其它学科特别是艺术学科的课程;麻省理工学院也规定学生除学习工程技术类学科外,都要学习音乐、艺术类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的公共核心课程包括十门必修课,其中就包括艺术与音乐两门课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一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联系

  艺术作为人类创造文化的一种活动,创新是其永恒的目标,艺术就是在人类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行为本来就是一种创新行为,艺术就贵在创新,因此,作为艺术教育来讲,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贯穿始终和无法回避的一个要素。美国硅谷文化发展委员会在2003年发表的《创意社区指数———朝向动感硅谷的进度评估》中,甚至直接指出艺术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科学教育侧重逻辑思维,艺术教育则侧重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则是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加入想象、直觉等形象思维,获得灵感,最终达成顿悟,在原有思维上获得新的突破。美国生物化学家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曾经进行过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神秘联系”的探索。根据他的统计,在全球历史上1000位杰出的人物中,有70%—80%都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如达芬奇、爱因斯坦等。他认为,在艺术活动中,人能获得超凡的感知、想象、直觉等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创新性思维最好的催化剂,想象力愈丰富的人创造力也愈强。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也认为:“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这种意象又是通过知觉选择后而生成的,由于艺术欣赏和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知觉思维活动,能唤起人类的本能的创造性思维,因而艺术教育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我国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确实,钱学森先生在音乐方面就有过人的修养。他还说过:“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感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维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2]总之,我们可以认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李岚清曾谈到:“中外的教育史也证明,一所学校如果十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那么它培养的学生总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创造力。”[3]通过艺术教育,大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促进他们在今后从事的事业中不断发挥创新思维。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一)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能力”[4]。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够将自身创新潜能挖掘和开发出来的人却为数不多,只有少数幸运儿通过某种媒介或者某种特殊经历使得自身创新潜能得以显现,因此创新人才才尤为可贵。如何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转变观念,把单纯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转变为艺术思维的训练过程,破旧立新的过程,潜能开发、大胆思索的过程。在当前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学中,大部分课程仅仅致力于一种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并未着意关注过艺术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这其实是一种遗憾。因此,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只有艺术教师首先树立了艺术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技能,还包括艺术思维的理念,才会独具匠心的安排教学,促使教学发挥出比单纯知识技能传授更大的效力,为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启一扇智慧的大门。在公共艺术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领者,他的主要作用除了必要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启迪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应更注重学生通过自身探索获取知识,而非完全依靠教师课堂讲解。如教师可以在课前相布置学生进行专题预研,让学生自己多方收集音像或文字有关资料,认真倾听或观看音像资料,整理汇总文献资料,进而通过个人分析得出结论,写成书面材料。下次课堂上教师组织大家各自汇报自己的观点,有疑点的问题同学间还可以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对研究进行总结。如此的艺术教学,既是一次感性艺术探索之旅,也是一次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完全参与其中,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究技能和创新潜能得到开发。综上所述,一言蔽之,在高校公共艺术课堂上,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首先要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实现创新的机会,不能由教师一人充当课堂的主角。

  (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指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或实施行为,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成果(精神成果、社会成果、物质成果)的活动。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组从而获得有效创意的思维活动和方法。创新思维过程就是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展开联象—→发散思路—→提炼思路—→选择思路的过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主要就是想象力的培养,完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为想象本来就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完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是,在现代媒体和通讯、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甚至可以做到足不出门而知千里之外。人们习惯于通过电视等电子媒体见到更为直观的画面,在日常生活中,想象甚至很难有用武之地。长期以往,我们年轻一代的想象力将日益弱化,后果不堪设想。但是,艺术的存在却完全不能脱离想象。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作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如果不具备“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力,肖邦创作不出惊世之作《革命练习曲》,吕德也无法为巴黎凯旋门创作出巨型浮雕《马赛曲》。作为艺术作品的表演者,想象力也必不可少,他必须首先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艺术对作品形成自己理解,进而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准确而完美地揭示作品的内涵与风格,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者,想象又是获得审美感知和体验、实现审美升华的必要条件。不发挥丰富的想象,《蒙娜丽莎》那一抹神秘的微笑将没有任何意义,《渔舟唱晚》所描绘的绝美意境也将付之东流。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激发观众无尽的想象和联想,鉴赏者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和审美理想,将自己的独特个性融入想象活动之中,对艺术形象进行丰富和补充,所谓“一千个观众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这个道理。鉴于以上分析,艺术作品由于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能带给大学生们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想象力如此匮乏和珍贵的今天,如果能让年轻的大学生们经常接触艺术,时常地遨游在艺术作品所营造的自由想象的时空中,无疑是一个明智、有益的举措。高校公共艺术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富含想象力的艺术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如毕加索的雕塑作品《牛头》。1941年前后,多才多艺的毕加索产生了新的灵感,他常常受到有幸被他捡起的骨头或石块的启发,产生奇妙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创造性地把那些小玩意做成小型的雕刻,雕塑《牛头》就是那时期的代表作品。《牛头》所用的材料仅仅是一个自行车座和一个车把,发挥天才的想象力,毕加索居然用这些材料巧妙地构思了一尊“公牛”。教师可提供一系列这样的作品给学生欣赏,让其先发挥想象力自行寻找奥秘,当学生们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奥妙而欣喜若狂时,他们内心深处的创新潜能一定受到了一次激荡。

  (三)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个性品质,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是一个人的品质与德行问题。创新人格是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心智基础,是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基础。我国的高等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最高宗旨。前文提及的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最终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持续表现出创新意愿和创新倾向的习惯性,这也是我们在这里探讨艺术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创新人格的形成,标志着创新不再是个体偶然行为,而转变成个体的一种自然和习惯,并伴随终身。在大学阶段若能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无穷,也将是国家、民族之幸。目前在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开设得最为普及的应该是会各门各类的艺术鉴赏课程。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音响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中也有创造性的成分。

  但是,从开发创新潜力、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出发,艺术创作类的课程具有更高的挑战性,对于创新思维的运用具有更高的难度。因为艺术创作主要依靠创造想象,是通过记忆表象的搭配重组去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或典型特征,并非只是“形”的摹仿即再造想象。创作者通过创造想象可以穿越时空,突破思维定势,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象和意境。除了艺术创作者的一度创作,艺术表演也被看做是一种艺术的二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艺术创作。因此,高校公共教育除了开设艺术理论课程和欣赏类课程,还应该开设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开设一些如歌曲创作、摄影创作、书法创作、音乐剧创编等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社团活动如话剧团、合唱团、漫画社等。台湾学者蒋勋认为:“一个人,可以经由诗,经由歌声,经由绘画与雕塑,经由舞蹈、戏剧,经由电影,经由一切美的创作,把自己的生命,如花一般展开,把自己的生命潜能,做最大能量的释放……艺术的创作在释放自己内在生命的最大潜能时,是向无限的巨大挑战,有不可言说的艰辛,也有不可言说的喜悦。”[5]通过艺术创作的体验,青年学子能够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他们得到的训练就不仅仅是想象力,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等构成创新能力的其他能力,也将得到有效的训练。

  另外,要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强调自主性和创造性。艺术教育最位忌讳的就是刻板的模仿和唯一永恒的答案,这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如歌唱教学中作品对乐句的情感处理,美术教学中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摄影教学中光和影和处理方式等,即便是针对同一艺术作品,也没有绝对和唯一的处理方案。教师应营造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艺术上的个性差异,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艺术趣味不同持有宽容态度。教师在向学生提供某一种答案的同时,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正确答案,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不盲目从众,不人云亦云,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学习名家而不盲从名家,要敢于否定他人的思维定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常变常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总之,公共艺术教育对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艺术教育科研领域的创新与突破,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探索艺术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国家创新人才,是高校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我们要注意,艺术教育对智育功能的发挥是间接的,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是通过审美教育来达成的。因此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还是要遵循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规律,让学生在感知美、体验美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想象、联想、直觉等艺术思维方式达到顿悟,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erryGGaff.Newlifeforthecollefecurriculum:Assessingachievementsandfurtheringprogressintheroformofgenraleducation[M].Sanfrancisco:Jossey-Bass,1991.

  [2]叶永烈.走进钱学森[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孟万金.心理传统———全人发展的教育根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蒋勋.艺术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