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问题

分类: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20-10-30 10:20 关注:(1)

  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新的内涵和要求,是实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承担着为未来中国制造提供强大人才储备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是提高学校和个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高职教育表面化、真正双师型教学队伍欠缺、学生工匠精神养成动力不足、校企合作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需要在思想教育、实践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三方面加大力度,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使高职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问题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国制造;思想教育;实践学习;校园文化

  新时代呼唤新精神,新精神需要在改革奋进中产生。当前正是中国经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甚至“中国质造”的转型升级期,对新工匠精神的需求尤其迫切。对此,本文基于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和要求,探析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意义、存在问题、培育策略等问题。

  1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及要求

  工匠精神,其来有自,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其意。如《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庄子》中庖丁“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2];《礼记》中“差若毫厘,谬以千里”[3]均包含对工匠精神的要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匠,木工也;工,巧饰也”[4];《韩非子·定法》道:“夫匠者手巧也”[5]。也就是说,“匠”最早始于木工,后泛指手巧之人。意思是一个人的技艺达到一定境界,就会制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产品。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产品量多但优质品牌少,附加值不高,这对打造“中国制造”的声名不利。正因如此,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2016年考察安徽时指出:“不论是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是从事工厂车间工作,那么就需要发扬工匠精神,对每个零件要精心打磨,方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也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6~2018年,工匠精神被三度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8年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同时央视热播的《大国工匠》也触发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与赞赏。这些都为高职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理念,包含了极致且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严谨且一丝不苟的态度、耐心且坚毅专注的注意力、创新且专业高能的职业水平。工匠精神与人的价值观紧密相连,是职业从业人员高素质的重要体现。也就是说,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一直强调的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一脉相承,是对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新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时代要求赋予高职院校和学生更高的时代期待和内涵,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步,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高职生培养的首要目标。习近平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时,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6]所以说,我们培养的学生,绝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而是在现时代中不仅具有精湛技艺技能和创新精神而且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工匠”,他们是现时代“工匠”中的优秀代表和先进生产力的杰出代表,引领着时代产业发展的风范。[7]

  2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意义及存在问题

  2.1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意义

  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关键在于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自然应承担起为国育才的重任。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育,只有培育大量的大国工匠和英模人物,才能提高整体工作队伍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造”的跨越。民族复兴在于此,国家未来也在于此。“十三五”期间,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无一不要求职业教育具有大幅的质量提升、大规模培养潜在的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人物,以期带动整个社会制造水平质的飞跃。提倡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来说,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整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契机。学生能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专注专业学习,敬畏知识和能力,重视职业道德养成,重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引导,使人才培养质量更上台阶,是对高职院校个体竞争力的巨大帮助,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品牌效应和良性循环,最终为国家和社会打造人才培养基地起到龙头和枢纽作用。培育工匠精神,可促进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体素养。在职业意识上,提升认知,为将来的择业、就业、创业做好准备。职业意识是个体对职业的理解、认识、态度和情感,只有对职业有了较好的认知,才能在学习中产生主观能动性,不懒惰、不骄傲,深刻认识到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无尽性,积极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提高个人职业水平。在职业道德上,主动规范自身行为,厘清职业道德规范,在高职教学中将其具像化为职业责任、义务,进而更好地培养个体责任感、工匠精神素养。

  2.2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职教育表面化。表现在教学活动模仿本科教学,但限于教与学两方面知识主体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很难将教学行动真正贯穿下去。当前,不少高职院校重视招生,在规模和硬件上的投入越来越大,但在教育内涵建设方面未有大的进步和提升,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终极目的,片面追求教学规范化,强调教案、PPT、授课计划、课业等表面功夫,真正的教学质量反倒无力关注,学生上课玩手机等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在评教时打高分,教师也乐于给学生“放水”通过,两者为“双赢”局面,最终受损害的却是职业教育质量。这样的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强调素养和技能,无异于缘木求鱼。二是双师型教学队伍欠缺。部分教师教学任务普遍超额,一人兼多课或多个职务者较为多见。多年来倡导高职师资来自企业一线的条文形同虚设,主要原因在于待遇问题未能得到真正落实。国家近年来对高职院校确实加大了投入,但用于师资培养和发展的经费仍严重不足。校内现有教师多为高校毕业后直接来校工作,并无或较少企业经历;而企业一线员工,富有经验但学历不一定高,来到高职院校任教自然吃亏;经验不足或企业边缘人员大多想到高职任教,这无疑会冲击原有教师队伍,造成鱼龙混杂现象。主政者虽然提出了不少解决办法,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大打折扣。教育管理的混乱和政策多变有时使高职院校无所适从,更谈不上打造工匠精神了。三是外在社会环境影响。高职生学习动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重视普通高教而轻视职业教育,对大国工匠的宣传只停留在个别英雄人物身上,未能形成普遍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氛围。学生和家长眼中的工匠不过是一味干活的体力劳动者形象:他们干着最艰苦的活,拿着极少的工资甚至经常被欠薪。这些早已弱化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同情、怜悯这些劳动者成了社会主流意识。砌墙、铺路、抹灰、打桩、喷漆,或车工、电工、钳工……这些工匠技能的掌握都需要艰苦学习、高度自律和持久的动力。因此要在高职学生中培育工匠精神,不是呼吁、倡导、发文就能实现的,而要改变社会大环境,使普通劳动者达到白领收入水平,让“劳动最光荣”不再是安慰人式的空话。四是校企合作未能真正展开。校企双方未能形成“命运共同体”,合作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未落到实处。当前高职院对校企合作单方面热度过高、企业过冷,双方各自出发点和利益关注点不在同一层面。对学校来说,按照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送到企业完成规定学时,具备一定的专业对口率,并发放实习补贴,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但对企业来说,高职生到企业是见习还是实习,见习由谁指导,实习是批量还是顶岗,顶何岗和顶谁的岗,原有人员如何安排,工资如何发放,是否影响企业工作进度和质量等都是问题。校企双方关注的层面及出发点不同,做到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本领还有较长距离。“高职生实习”多年来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痛点和难点,国家有关政策偏弱,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迫于压力不得不做,学生对实习工作不满等问题一直存在。近期提出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概念不错但操作难度颇大,因此国家对其的顶层设计不可或缺。

  3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3.1思想教育上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思想教育上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

  3.1.1打造工匠精神宣传高地积极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同志有关讲话精神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将大国工匠精神说到位、宣传足、讲解深,并提高到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布局高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焕发思想光芒和奋进意志,激励他们从报效祖国的思想高度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难能可贵及在新时代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具体做法:通过“互联网+”,如学校网站、官微、微信群、QQ群等平台,广泛宣传大国工匠精神。同时学校创造各种条件将社会各行各业的工匠大师、劳模人物分专业请进校园、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鼓舞和感染学生,让其受到精神洗礼并得到思想升华,能鼓足勇气面对时代挑战和责任,以全新一代青年学子形象面向未来,全身心投入“中国制造2025”。3.1.2落实“课堂思政”精神思政课教学,一是室内教学,教师选好题材,紧紧围绕国家对思政课的统一要求,灵活选择多种富有教育和感染力的工匠精神材料,采用讲解、讨论、辩论、总结等形式,以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展开教学,使工匠精神在学生脑海中生根开花进而结果,提高学生个人整体素质和个体核心竞争力。二是室外教学,选择有代表性的工厂和企业,参观和走访相关代表性人物,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魅力,从感性上体会工匠精神的崇高,再从理性上认识工匠精神的伟大,从而使学生见贤思齐,从内心深处受感染、受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工匠精神内容进入专业课程。专业能力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基础,没有专业能力的工匠精神只能是空想。专业课程应从具体行为规范入手,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时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笔者在教授写作时,文书的格式和内容均一丝不苟地给学生讲解;在批改课堂作业时,发挥匠人精雕细刻精神,尽可能一个个当面批改,指出每处不足并让学生一一改正。这样学生在课堂所学才能与现实要求相吻合,进到实际职场才不会因细节不当而导致整个事务出错。3.1.3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学生个体意愿往往决定其行为选择。只有强化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才愿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培养远大的职业理想,学生才能主动接受工匠精神培育并做到事半功倍。高职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格、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诚实守信的职业品德、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力的职业操守和能力,才能立足职场,进而提高技艺,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工匠精神特征,如此人才高度才是高职生职业理想形成的标志。

  3.2实践学习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

  3.2.1加强社会实践和服务,体验大国工匠精神当今社会给青年人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舞台,只要愿意走出校门,有着强烈的服务社会意识,就能体验到各行各业的工匠精神闪光点。在工匠精神培育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高职院校“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和社区一线,志愿服务社会,自我奉献时间和精力,既能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大的舞台,也能锻炼各项能力,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利用假期走进农村和农场,体验特别的垦殖文化,感受大国工匠们的丰功伟绩,正是一次次良好的职业情感教育和工匠精神特别感悟,并经一届届学生薪火相传,才成为学校品牌精神,这是学生实践换来的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财富。3.2.2校企深度合作,培育学生专业精神内涵打牢工匠精神根基需要学生在专业岗位上体现工匠精神内涵;校企共同培养学生,深度合作,将工学结合、德技双修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有力举措。企业能立足社会并实现营利一定有其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作为支撑,产品所体现的价值正是学生最应掌握的专业精神内涵。在企业文化学习基础上掌握企业产品附加的工匠精神内涵,学习企业先进人物的奋斗精神,塑造一个个值得学生学习的劳模式工匠形象,并通过特别的成就形式展现出来,他们就是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最好的榜样。在展现这些光辉形象时不做作、不刻意,实事求是地将先进人物作为“人”的一面真切铺展开来,切忌有意拔高、渲染所谓的“先进事迹”,让先进人物形象生动灵活地走进学生群体,凭着他们朴实无华的形象、努力修成的技艺、刻苦奋进取得的成果来感染学生,这才是校企合作中最应注意的方面。

  3.3校园文化营造中培育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也是学生最能感同身受的文化特征。高职院要成立校园文化营造中心,举办各种科技文化节,结合专业技能赛事、创新创业成果展、学术讲座、人文素质教育等活动,以丰富的职业内涵为指引,以培育工匠精神为导向,营造崇尚文明和科学的氛围。这点不应与本科院校同质而应营造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特色,响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号召,组织统筹校内各项赛事,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攀登计划”等富有科技含量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认同专业、努力奋斗的学习氛围。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要结合专业要求,在校园可视物如建筑、绿化、展板、教室、运动场等场地精心提炼专业性标语口号并张贴悬挂,使工匠精神入脑入心。同时,专业人才打造要往更高层次迈进,经常邀请各类专家、赛事获胜者开展讲座和分享会,形成榜样力量,从而感动群体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译注.诗经·卫风·淇奥[M].北京:中华书局,2010:73.

  [2]方勇译注.庄子·养生主[M].北京:中华书局,2015:45.

  [3]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经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7:325.

  [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3:78.

  [5]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定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5:625.

  [6]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02).

  [7]南海.新时代“工匠精神”要强调创新[N].中国教育报(职教版),2017-12-05(9).

  作者:徐乐军 周炫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