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新时期家庭道德的特征和构建途径

分类: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21-08-17 10:48 关注:(1)

  家庭作为个体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道德实践养成的起点,家庭道德是维系和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与规范。家庭道德具有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夯实社会道德基础、孕育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功能。随着现代社会公私领域逐渐分明、个体意识不断增强,在现代化转型进程中,家庭领域不断出现道德失范、道德观念弱化等现象。因此,在厘清新时代家庭道德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新时代家庭道德建构的实践路径至关重要。

新时期家庭道德的特征和构建途径

  关键词 : 家庭道德;社会功能;基本特征;建构路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同志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家庭道德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家教与家风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深远而恒久的存在,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伴随社会更迭发展,家庭道德虽不断转化、更新,但也在一定意义上呈现出延续性与发展性,是维护和协调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与规范。家庭道德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影响与形塑着一代又一代人,涵养与支撑起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在把握家庭道德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家庭道德的基本特征与建构路径,对解决转型时期家庭道德领域出现的新问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道德的社会功能

  家庭道德是每个家庭整体以及家庭内部精神风貌、道德修养等价值理念的集合,对个体价值观形成与社会道德教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通过加强社会成员道德修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社会美德,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夯实社会道德基石、孕育美好家庭氛围。

  (一)教化正德: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进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基本单位,对个人与社会连结起到特殊作用。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相互制约并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是社会整体道德向善的前提。家庭道德建设的首要社会功能在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微观主体的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家庭道德教化形塑着家庭的精神信仰、品德操守、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对社会道德的形成起到正本清源作用。家庭道德建设通过吸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思想精神,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中凝练出道德的养成范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美德传承发展的“助推器”。重视家庭道德建设,有助于让流淌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传统美德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让历久弥新的思想道德积淀融入家庭道德建设的实践主题中。

  (二)化民育德:夯实社会道德基础

  蔡元培曾提出“家族者,社会国家之基本也。无家族,则无社会,无国家。”[2]可以说,家庭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功能在于夯实社会道德基础。家庭道德建设需要正确价值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体系完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庭道德建设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家庭道德建设提供价值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时代精神,它不仅在国家、社会层面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更明确提出每一个个体应遵循的道德要求、行为准则,深刻影响家庭成员思想道德建设。更重要的是,家庭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家庭层面提供了具体、有效的渠道。家庭道德彰显时代精神,注重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促进其形成爱国、正直、诚信的高尚品格。家庭道德养成方式更加贴近家庭日常生活,从而实现家庭成员道德培养落实、落小、落细,真正实现家庭道德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根本上夯实社会道德基石。概而言之,家庭道德建设展示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既是家庭内部个人之德,也是国家与社会需要之德,通过道德精神的社会关系传递,激发社会崇德向善的伦理力量,从而筑牢社会道德精神根基。

  (三)固亲培德:孕育良好家庭氛围

  相较于西方社会,家庭对中华民族有更深沉的意义,是人们的心灵归宿。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是由婚姻与血缘组成的共同生活的伦理实体。因此,家庭道德建设的原初功能在于凝聚家庭成员之间的向心力,形成幸福和睦、宽容有爱的家庭内部关系,从而孕育美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活动、人际关系,更渗透着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其对婴幼儿身心健康、青少年成长发展以及良好夫妻关系构建产生渗透性影响。家庭道德建设通过增进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认同,从情感与规范出发,用爱缔造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以规范形成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义务,从而培养并营造幸福美好的家庭氛围,不断提升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的思想凝聚力与道德向心力。家庭道德建设不仅正向促成家庭成员养成高尚道德,而且强调对个体的失德行为进行警醒与规范,维护良好的家庭道德秩序。家庭道德建设通过形成一种道德约束机制来规范家庭成员行为,形成道德意义上的无形力量,在实践中为家庭教育提供途径,有助于创设并生成美好的家庭氛围。

  二、家庭道德的基本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道德的内涵不断丰富与延展。家庭道德建设需要根据时代提出的要求,深刻把握家庭道德建设的时代特征,掌握家庭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定性。家庭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础,涵养与支撑起社会中普遍意义上的高尚风气。因此,构建新时代家庭道德必须深刻把握家庭道德的基本特征,为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筑牢基础。

  (一)榜样性与示范性

  家庭道德具有重要的表率与示范作用。所谓“见贤思齐、见微知着”,家庭道德与社会风气共通共融,家庭道德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良好的家庭道德传承形成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对一定区域内家庭道德的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并且能够把优秀的家庭道德传导到更广阔的空间、更宽泛的场域,进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家庭道德是何种境遇,生活在之中的人们就以何种境遇成长。父母具有的道德品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子女的品德养成。家庭是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道德的榜样性与示范性作用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来源于循循善诱的教导与引导。通过向上向善的家庭道德引导,示范生成好家风好家教,生成丰润的榜样模范效应,从而进一步营造全社会的良好家庭道德风尚。

  (二)传承性与持久性

  家庭道德的传承性与持久性反映在家庭道德生成之后,不仅对当时的家庭内在结构产生影响,而且通过社会化传承机制向家庭中的后辈成员持续发挥作用。家庭道德具有传承性与持久性,意味着家庭道德是一种以家庭为媒介的传播机制。围绕家庭道德传承,家庭成员实践着多样态的交往互动。家庭成员被紧密地牵引在家庭道德内部,相互之间均深深地烙上道德印记。在此层意义上,家庭道德不仅是固态的观念与制度,更是动态的标识与符号。无论岁月如何流逝,家庭道德都以一种无声的力量自觉或不自觉地浸润着家庭成员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持久地产生道德塑造作用。

  (三)导向性与规范性

  家庭道德对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具有导向性与规范性。家庭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家庭成员个体欲望,促使家庭成员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家庭道德折射的是一个家庭的道德规范与处事之道,表征着一个家庭的伦理精神与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意识导向性功能,特别是对家庭中的后辈而言,良好的家庭道德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他们积极奋斗、乐观进取,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反之,不良的道德不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甚至危害社会稳定。导向性与规范性的另一层含义指的是激励效应,这种激励机制是对高尚家庭道德的肯定以及对后辈的激发与鞭策,于家庭成员中实现家庭道德秩序建构,从而达到家庭道德建设的认知与实践共鸣。

  (四)实践性与创新性

  实践性是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特征,创新性则是基于时代的发展要求。家庭道德的实践性彰显着家庭存在的意义,其创新性则是顺应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并且家庭道德建设的创造性转化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家庭中的长辈在言传身教中实践着家庭道德教化,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道德习惯,后辈在耳濡目染中熟识并认同各种高尚的道德品行,并且融浸于血液、印刻在生活实践中。在这一环节中,长辈的以身示范、身体力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道德正是在道德实践中告诫、劝勉、激励后辈,以涵养其道德情操、助其明辨是非,把孝老爱亲、恪守功德等优秀家庭美德通过实践方式展现出来,让家庭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与教化。创新性是家庭道德重要社会功能实现的基础。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要素,更深受时代精神的影响,在实践中需要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老一辈革命家优秀的红色家风家训为新时代家庭道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需要对家庭道德进行新的阐释,不断拓展家庭道德的内涵与形态,为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注入创新动力。

  三、新时代家庭道德的建构路径

  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结构已然发生深刻变化。虽然与传统社会相比,家庭结构更趋向核心化和微型化,但是家庭固有的情感功能、养育功能以及社会化功能依然存在,家庭道德仍对家庭成员之间乃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可以说,家庭道德是孕育良好家庭氛围的有力依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载体,更是培育公民道德的现实抓手,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因此,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将时代特征与家庭道德的重要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家庭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筑牢家庭伦理道德精神家园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体现出家庭道德的传承性与持久性。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3]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绝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而孤立进行,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孕育着独特的社会精神品质,积淀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建构着家庭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如传统家庭美德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修身为本、勉学治生,孝悌为本、宽厚友善,尊祖敬宗、继志述事,互助济难、责任担当,节用惜物、不为物役,重德崇简、和衷共济等都为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提供了思想源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家庭道德建设需要充分吸收中华传统家庭美德的优秀因素,深入挖掘蕴含其间的深邃思想价值,结合家庭道德建设的时代特征,赋予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相适应,与现代家风家教相辉映,实现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与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的相互融合,为家庭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同时,筑牢家庭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需要增强对中华传统家庭美德的认同,从内心深处感知中华传统家庭美德的精神底蕴,促进中华传统家庭美德的思想精髓深入家庭日常生活之中。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家庭德道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引领与行动指南,丰富家庭道德建设的内涵,扩展家庭道德建设的形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优势与鲜明特色,也是建构新时代家庭道德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深入推进家庭道德建设,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根本、利长远的作用,达致从文化层面为家庭道德建设筑牢思想根基的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涵养家庭道德思维和价值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提供思想价值遵循。二是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庭道德建设土壤,凝聚家庭成员的价值共识,为家庭道德建设设定导向性原则,建构起家庭道德建设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与精神信仰。此外,还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内涵,释放内在正能量,为家庭道德建设提供道德判断标准,为社会是非曲折提供价值评判标准,不断提升家庭道德建设的精神境界与价值层次。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道德是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路径,为家庭道德建设构筑精神基调。

  (三)构筑良好家风,为家庭道德建设铸魂

  家风是家庭的风尚,承载着许多社会道德要求,表征着家庭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准则。从一个家庭的家风好坏可以窥见家庭道德的风貌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家风是家庭道德建设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价值缩影。习近平同志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牢牢抓好家风建设,为家庭道德建设提供基础和载体,使之成为家庭道德建设的关键抓手。首先,以家风家训丰富充实家庭道德建设内容,深入挖掘家风家训中的思想精华,为家庭道德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养料与精神支撑。同时,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家庭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为家风家训注入时代语言和时代特质,使家风家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得到发扬,凝练出家庭道德建设的新时代涵养,从而使家庭道德建设具有时代性与先进性。其次,将家风家训与家庭道德建设的具体化紧密联系,在落实、落小、落细上下功夫。要将家风家训中实实在在的内容与家庭道德建设相互融合,与日常生活相互贴近,促进家庭道德建设的具体化与现实化。通过弘扬家风家训,增强认知、认同与践行,使家风家训建设落实到家庭日常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增进家庭道德建设的实践效度。最后,充分发挥红色家风家训对建设家庭道德的重要价值。红色家风家训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文化成果,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蕴含着中国历史与中国现实等元素,彰显着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通过红色家风家训培植家庭道德建设的民族精神家园,建构起家庭道德建设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共同体,培养家庭道德建设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力量,从而筑牢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的“精神长城”。

  (四)建构家庭道德秩序,化解家庭道德建设困境

  家庭道德秩序作为家庭发展演进中的道德文化表征,彰显着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的伦理视野,展现出疏解现实家庭道德建构困境的伦理诉求。家庭道德秩序作为对家庭内部成员的道德规约,确证着家庭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定性,是推进家庭道德建设有序化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现代性的崛起作为一种颠覆性力量,不断冲击着家庭道德建构场域,市场经济、个体道德自由化等影响着家庭道德建设,解构着家庭道德伦理规范,从而呈现出多重家庭道德建设现代性症候。为解决现代性家庭道德建设的内在矛盾,需要对家庭道德存在形态与规制结构进行批判性审视,建构出与现代化家庭道德精神特质相一致的家庭道德秩序。作为特定情感意志与伦理精神外在表征的家庭道德秩序,是诊断家庭道德问题、解决家庭道德矛盾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第一,家庭道德秩序通过真善美的道德品质引导,筑牢趋向善性的稳定化家庭道德结构,从而使家庭内部成员形成并维系高尚的道德素养。在一定意义上,家庭道德秩序是家庭维持道德品质的重要维度,重点表现为家庭日常的伦理规范、生活交往准则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第二,家庭道德秩序通过建构社会普遍认可的共同道德伦理原则,架构社会正义的伦理精神与制度体系,是家庭道德合规性与个人道德正义性的相互统一,将社会道德规定通过家庭这一媒介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处事的品德。第三,家庭道德秩序强调精神向善、求善与行善,通过内在的道德规制化解家庭道德建设的现代性困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悖论与道德困惑,提升人们的道德认知,从而促进社会整体道德进步,为家庭道德规范体系建设提供内生动力与伦理旨向。

  (五)充分发挥“最美家庭”的示范效应,延拓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众多“最美家庭”的典范。其生动故事与感人事迹呈现出强烈的感染力,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直抵人们内心最深处,让社会成员能够在“最美家庭”典范中得到家庭道德建设的启发,释放家庭道德建设的多米诺效应。在现代宏大的“陌生人”社会中,家庭道德建设不仅起到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更发挥了道德样板的精神渗透与伦理涵盖效应。“最美家庭”的辐射力量必然是巨大的,因此,国家需要从程序设置、内容延展、宣传引导和制度建构等维度加强“最美家庭”的社会激励意义,形成稳定的道德价值表达机制,创新“最美家庭”传播方式,使千千万万个家庭自觉培育和弘扬良好家庭道德,为形成崇德守法、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全面提升家庭道德建设水平。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是“最美家庭”评选的重要旨归,国家需要通过媒体、网络等将“最美家庭”的先进事迹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用感人至深的事迹彰显当代家庭积极向善的道德风貌,充分反映“最美家庭”的道德品质与道德实践,生动阐释他们的道德韧劲,诠释其家庭道德的深刻内涵。此外,还要从“最美家庭”榜样中汲取家庭道德建设的思想精华,传承富有时代气息的家庭道德建设规约,给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树立心灵旗帜与家庭伦理坐标。

  (六)注重言传身教,发挥“家庭场域”在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5]家庭场域是家庭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场域,“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孩子们对谎言或虚伪非常敏感,极易察觉。如果他们尊重你、依赖你,他们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会同你合作。”[6]长辈的言传身教体现的家庭道德习惯与行为方式关乎家庭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家庭场域为家庭成员个体相互影响以及家庭教育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场域中的多种伦理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隔代关系等缔结着重要的道德塑造磁场效应。在这一独特性磁场效用中,言传身教在家庭道德建设方式上更加灵活,根据场域中的具体情况随机进行,蕴藏其中的是情感效应、示范效用、渗透效应与潜移默化的影响效应。通过家庭场域中的言传身教,用真切的言行来感染后辈,树立起良好的家庭道德风尚。同时,言传身教作为一种持续稳定的道德教育机制,促使教化与被教化双方发挥知觉、评判与行动的意识形态能动性,从而提升家庭道德建设的接续性与深刻性,巩固与维持家庭道德建设效果。通过言传身教不断积累家庭道德建设经验,在绵延漫长的家庭生活岁月中淬炼品质与毅力。此外,要注重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子代的能动意识,加强情感培养与思想沟通,注重家庭道德建设效应的历史积淀,坚持笃实深入、久久为功,引导家庭道德建设内化于主体思想意识深处,外化于日常生活行为之中。

  (七)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家庭道德建设宣传教育

  新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家庭道德建设的宣传教育提供了区别于传统传播方式的全新传播范式与教育建构场域。基于此层面变革,家庭道德建设的宣传教育在话语体系、传播载体、传播机制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在社会层面,新媒体技术有利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宣传教育,净化网络介质生态,构筑风清气正的宣传教育话语场域;在个体层面,新媒体技术通过精准性、便捷性、即时性科技优势打破时空阻隔,有利于深化微观个体对家庭道德建设的认知,促进深层次的家庭道德建设情感认同。因此,要科学把握新媒体技术宣传教育的功能优势与媒介载体作用,促进家庭道德建设的话语体系现代转换,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教育效应,不断深化人们对家庭道德建设的道德理解与精神认同。首先要加快家庭道德建设与新媒体融合,建立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传播体系。要采取措施激发新媒体活力,发挥新媒体传播的公信力,做好家庭道德建设的网络传播引导工作,通过视听化动态呈现、情景化叙事表达、互动性认知接受,实现家庭道德建设传播教育的最佳效果。其次,要依法“滤网”,完善家庭道德传播的新媒体监管机制。要发挥法律法规的制度约束作用,将家庭道德建设的精神内涵和伦理实质融入各项制度保障,对网络信息传播加以规范与引导,过滤消极负面意识因素,筑牢道德传播的防护墙,建立起立体化监督与反馈机制,从而掌握家庭道德建设传播的主导权与控制权,建构起规范、有序、健康的家庭道德传播教育体系。最后,要凭借新媒体精准传播,强化家庭道德建设的传播教育策略,注重精细化、精准化。要充分了解与分析新媒体用户的个体特征,根据受众的背景、行为习惯等因素,制定差异化传播内容与形式,使家庭道德传播的方式更贴近个体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家庭道德的精准有效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02)-

  [2]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习近平同全国妇联新-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N].人民日报, 2013-11-01(02).

  [4]习近平以万家庭好家风支撑全社会好风气[N].人民日报, 2016-12-16(0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4.

  [6]缪建东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215.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