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我国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政策

分类:中学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17-09-04 10:53 关注:(1)

  文章是一篇教学论文,主要讲述了我国民办高校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策略和新改革管理运用等等。本文选自:《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旨在推广教育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深入推动素质教育,为评职、考核、课题、晋级等提供重要依据。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投稿论文

  摘要:民办高校之间发展不均衡,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也要多元化、多样化,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类别的民办高校,应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作用,在多样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民办高校质量评估体系,进行分类分层评估。

  关键词:民办高校,高校教学,教学改革,教学论文

  一、我国民办高校的现状及困境

  1.经费来源单一。我国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费,这种经费高度紧张、来源渠道单一的状况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首先,“以学养学”的经费运转模式迫使许多民办高校不得不通过收取高额学费来维持生存和发展,高门槛的学费让考生“望而止步”,势必影响招生。其次,这种“捉襟见肘”的经费阻碍了民校高校的发展。许多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拮据,教学仪器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匮乏,办公条件简陋,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再次,民办高校的资金不足,也导致部分民办高校将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工作重心,片面追求招生规模的扩大,以获取更多的学费。这无疑会导致民办高校的恶性循环,使学校陷入招不到学生就提高学费、提高学费更招不到学生的怪圈。

  2.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仿效性。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自产生起就深受公办高校的影响,盲目效仿或照搬、照抄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方面,由于缺乏市场调研,实行“拿来主义”,专业设置出现盲目“跟风”现象。我国民办高校绝大多数都开办了英语、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旅游管理、法学类等专业,很少甚至没有开设软、硬件投入较大的工科专业,造成高校之间专业设置趋同,专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没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导致民办高校一味照搬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不仅导致专业没有特色、学校难以吸引生源、学生就业困难,也使得民办学校难以形成办学特色。

  3.师资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秩序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我国绝大部分民办高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对教师一般采取随需随聘的方式,聘用兼职教师的数量不确定,兼职教师受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很少,归属感较弱,凝聚力不强,“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荣辱观比较淡漠,教师与学校基本处于临时松散的合同关系状态。同时,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不稳定,多数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呈“两头大,中间小”的“两极化”趋势。“两头”指60岁以上的公办高校离退休人员和刚从高校毕业的年轻人,这两者构成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依靠大量的兼职教师,但兼职教师的任期短、流动性强,容易产生备课不够充分、责任心缺乏等情况。这种退休教师多、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的师资结构队伍,既不稳定也不合理,既不仅不利于组织教育教学,也很难形成良好的教风和校风。

  4.生源减少、质量较差。生源问题是当前制约大多数民办高校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近两年来,不少民办高校的招生形势严峻,门庭冷落,出现生源危机,生存问题堪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源不足。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高考政策的逐步开放以及高校不断扩招,高校的规模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高考人数逐年下降,生源逐年减少,出现了“僧多粥少”和“校多生少”的局面。同时,国际市场也对我国民办高校的生源形成了冲击,去国外留学的学生不断增多,高等教育的生源外流。此外,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歧视和偏见还未消除,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口碑无法与公办高校相比,还不具备与公办高校竞争的优势,学生宁愿选择复读或就读公办高校的独立学院也不愿填报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新生报到率降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办高校生源紧张的状况,导致许多民办高校不能实现预期的办学规模,招生规模日渐萎缩,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源困境。二是生源质量差。民办高校招生处于高考录取批次的最后,与同层次公办高校相比,录取分数较低,而录取分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源质量。生源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又反过来决定社会认可程度,社会认可程度又决定生源数量,民办高校在生源问题上陷入这样一个怪圈,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民办高校生源出现的危机,客观来说是一种竞争的结果,“生源危机”意味着“生存危机”。

  5.管理体制不规范。在招生批次、招生计划、招生区域、招生分数等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期一成不变的老办法来管理民办高校,在进行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甚至办学水平整体评估方面还沿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行政主管部门的干预下,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力被抑制,办学自主权受到损害,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民办高校本身而言,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规范、不完善,如采取企业式管理、家族式管理模式等,缺少应有的民主监督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相关制度体系不健全;二是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不规范,特别是民办高校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也缺乏有力的执行力度。制度的执行因人而异,有的学校教学管理松散,课程开设随意性很大,没有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二、整合资源,创建高起点的民办高校

  1.采取强强联合、合并改革等措施整合民办高校资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在规范中求发展、在生存中创品牌,打造国内一流的民办高校。从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的收支现状来看,政府不可能对民办高校提供大量、直接的财政资助。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短期内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难以实现公平竞争,公办高校继续占有绝对优势,垄断最优秀的师资,依靠国家财政为保障。民办高校要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最大的优势就是自主办学,因此,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采取强强联合、合并改革等措施,做好资源整合工作。我们可以采取强校与强校合并或联合,将两所甚至几所民办大学的资源合并到一起,整合资源,突出优势,集中打造一所具有一流师资、招收一流学生、拥有一流管理制度的高校。采取优胜劣汰的形式,促使规模较小和办学效益低、社会反响差的民办高校退出高校舞台,或通过兼并或收购的方式融入教学质量好、师资队伍强、社会声誉好的民办高校中,从而形成民办高校的知名品牌,打造一流民办高校。

  2.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规模发展是民办高校发展初期的主要任务,目前民办高校应从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民办高校出现“饱和”。根据我国近年来高校招生情况和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实际情况,我国各地高校总数实际已达到暂时性“产品过剩”的状态,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生源萎缩的现象。因此,要控制学校数量,限制高校规模,防止过度膨胀。教育的快速发展应以教学质量为抓手,民办高校应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在诚信办学质量的前提下,把追求高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形成“公无我有,公有我优,公优我特”“学经济去哪所学校,学医学去哪所学校……”的特色发展道路。

  3.明确定位,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民办高校是公办学校的必要补充。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将办学定位为高等职业院校,致力于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办学层次为专科。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又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吻合;既契合了我国的国情和民办高校的发展需求,又发挥了民办高校灵活办学的优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有理论、懂技术、会操作、善革新、敢创造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民办高校要培养合格乃至于优秀的毕业生,就必须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开展以实验、实训为主的实践教学。此外,我们应鼓励、提倡民办高校根据自身实际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的教育,形成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层次共同存在、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民办高校要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和客观条件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量体裁衣,体现自己的特色,并依据本校现有的软、硬条件等实际情况来确立学校的办学层次,以特色和质量强校,为社会各领域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4.完善法律,营造民办高校公平发展的环境。当前,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但相关具体措施还不够明确,部分规定缺乏强制性,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缺乏执行力度,部分资金迟迟未能兑现。因此,应当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为民办高校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这是保证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政府必须转变思想,梳理和修改一些不合时宜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两者的同等地位,制定有利于民办高校和谐、健康发展的相应政策以及具体的配套措施,消除现实中对公办与民办存在的偏见与歧视,从制度、法律上保障民办高校享有与公办高校同等的办学地位。其次,要求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享有同等的待遇,特别在高校投入上应一视同仁,不能按姓“公”姓“民”的身份而进行区别待遇、厚此薄彼。政府可以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投入,根据民办高校学费是否用于公益而将其划分为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明晰政府与民办高校的权责关系,理顺民办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再次,建立高校教师合理流动的双向机制,消除公办民办高校教师体制之间的壁垒,保障教师的平等权益。同时,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如建立民办高校教师安心工程基金,缩小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教职工在退休、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差距,消除教职工的后顾之忧,稳定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最后,政府及时总结、推广民办大学办学的成功经验,不要让成功的民办大学昙花一现、止于个案,应从制度上保障民办高校享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建立一套严谨、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有力保障。第一,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各项具体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者和落实者,其素质决定学校管理水平。拥有一支懂业务、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促进作用。民办高校应该积极向社会公开招聘一些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摒弃家族式的经营理念、经营方法和管理模式,注重科学、高效的管理,为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民办高校应对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培训,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掌握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理念,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让管理者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仅懂管理而且会管理。第二,要有规范、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的制度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指航标,要严格按照制度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并执行教学大纲,选用教材及教学资料,开展课程管理和选课管理。同时,要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建立教学信息网络,改善教学管理的环境条件,了解、收集有关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信息,通过分析、反馈及时总结经验,以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6.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对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进行分类、分层评估。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是办学主体不同,民办高等院校主要是由社会团体、个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公办高校则是由政府投资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次是办学类型不同,民办高校总体属于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层次较低的实践型、技能型高职院校或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办高校大多是办学历史较长、社会声誉较好、师资雄厚的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因此,如何在教学质量评估中充分体现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体系中的特有作用尤为重要,这也是进行分类评估的意义所在。除了区分高校主体而进行分类评估外,在民办高校内部也要进行分层评估。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