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咨询发表支持服务,期刊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杂志咨询的权威机构平台
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论文发表

热门问题

热门搜索: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 音乐教育与创作是什么级别的|| 评副高专著需要多少万字|| 论文选题依据是什么||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期刊目录网经济学论文发表2019-10-23 09:13关注(1)

  当前,城市发展的时代性和城市管理的综合性,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经济学”作为城市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在坚持课程体系重构四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类院校的优势,以弥合经济学、管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裂隙,并通过课内外“教、学、用”三位一体的有效联结,为探索城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和新途径提供新思路。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教学改革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范围内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学科,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经济关系变动下产生和演变的城市问题。在我国,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这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经济学的研究。2012年,城市管理专业纳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全国各地诸多高校纷纷响应号召,到2015年,短短的4年时间里,有32所大学开设城市管理专业[1]。从目前来看,开设城市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背景差异较大,但绝大部分城市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都选择将“城市经济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并依托办学特色实施课程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福建师范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在继承优良的公共管理教育基础上,积极探究“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重构和拓展,努力为新时代城市管理工作提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支撑。

  一、“城市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福建师范大学是福建省最早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该专业设立在公共管理学院。学院现有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政治发展与地方治理学科(依托学科:公共管理)为福建省一流学科(高原学科)。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市发展的时代性和城市管理的综合性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经济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城市经济学”课程核心知识体系边界不清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以“城市经济学”或“UrbanEconomic”为名的中、外文教材有数十种版本,各版本在内容组织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研究角度上看,主要包括三种观点: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侧重于研究城市经济对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微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内部的专题性经济热点问题,如交通、住宅、土地、劳动力等;近年来,中观城市经济学更为主流,主张对城市公共部门、城市公共决策和城市政府职能与城市经济关系进行多层次的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唯一属于该学科的问题求解活动的正统理论框架”[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选择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及个人研究专长对课程内容自主把握,有的关注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的介绍和挖掘,有的则突出城市热点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如沈阳建筑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充分发挥本校土木建筑与城市规划等学科综合优势,从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有机衔接中思考城市运行的规律。云南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则初步摸索出城市经济管理这一重点方向,以课程模块推动学习逻辑。虽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尽可能以最具共识性的知识为基准,但仍难掩课程核心知识体系边界不明晰的尴尬。(二)“城市经济学”问题域和生长点不断更新西方城市经济学始终围绕资本主义城市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为西方城市的现实问题开出药方。尽管他们将大部分篇幅置于探寻城市问题的解决之道上,但往往难以从资本主义制度根源上把握产生城市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城市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城市经济学的模式,而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经济学体系。从这一点上看,“城市经济学”课程所囊括的问题域必然有所拓展。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尽管城市经济学研究范畴看似无所不包,实际上又显现出僵化、落伍的情况。欧美日城市经济学教材缺乏对发展中国家城市问题的关照,因此纯粹移植西方城市经济学的体系、观点必然会在共性和个性问题上缺乏判断。不仅如此,目前我国城市经济领域一些热点问题,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滨海新城”“雄安新区”等,几乎在现有教材中难寻踪影。因此,势必要自觉将课程教学同眼下国家战略层面的主线联系起来,同转向高质量发展与解决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结合起来。

  (三)“城市经济学”公共元素的缺位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意识到传统经济理论面对城市问题暴露出方法不效、工具不适的短板。查阅当前绝大部分教材,更多的是关注城市形成与发展,以及对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学阐释,而对城市部门经济问题提出公共政策层面的思考却浅尝辄止。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统筹,其中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就是要求我们在课程改革上必须要适应城市治理体系的转型,要重点关注公共元素语境的输出。这里涉及两个层次:一是从源头上补齐公共管理知识和公共素质的基础储备,鼓励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多元复杂利益格局中进行权衡和选择,明确经济发展与实现公共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二是强化学生的公共价值取向。中国的城市经济学要实现自身的使命,不仅仅要关注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更为关键的是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标尺,以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

  二、“城市经济学”课程体系重构的基本原则

  对于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我国而言,城市问题的频发时期也恰恰为城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突破点和应用契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经济学”课程改革必须秉承以下几个原则,以努力实现公共价值引领和知识体系架构的优化和完善。

  (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专业作为福建省高校唯一新办专业,在6年的办学过程中,坚持继承和发扬公共管理重点学科的浓厚底蕴,结合新专业课程体系发展成果,根据现代城市管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作出适时性的调试,于2016年获得首届毕业生就业率100%的专项表彰。对于“城市经济学”课程来说,创新必须是在坚守优势基础上的创新,不做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课堂灌输,也不是放弃学院优势另起炉灶。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要求不能用简单的经济学思维去解读城市,而应该更多地把宽厚的专业素养、良好的人文修养,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同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找准城市服务的主要方向,有针对性地提高城市经济学课程的适用性。

  (二)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城市经济学”作为城市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共性层面,要坚持学校和学院教学的总体性规定,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一整套研究城市经济现象的基本思路和思维方法。在个性层面,要突出东南沿海公共管理院校的区域特色和办学优势,倡导课程的弹性设置。如福建师范大学在福建省首次提出“个性化培养周”教育实践活动,在每学期期末组织开展各类研讨、展演、沙龙和训练等活动。看似繁杂、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背后,其实有其制约机制,既体现学科高度交叉的人才培养目标,又能满足实际市场需求[3]。“城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改革中要主动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全校性资源的盘活,来形成针对性、适应性、衔接性都较强的个性化教育活动,将自助式的课程消费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目前对于“城市经济学”的拆解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城市经济的学”,主要围绕城市经济现象灵活地组织有关理论学说;二是“城市的经济学”,以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及方法为基础,聚焦城市本身展开挖掘和阐述。我们谈及的理论教育,关键就是要清晰界定“城市经济学”的核心基础、对象范围、研究方法等,兼顾多学科交叉的客观事实,源源不断地为这一年轻学科注入更为丰厚的养分。同时,要关注实践应用意识在课程中的传导。根据《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专业2017级培养方案》,该课程的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50%。教师应瞄准当代中国城市生长独特路径和内部运行逻辑,充分利用实践学时,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学生提供连贯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展示平台。

  (四)技能教育与公共素质教育相照应的原则

  从城市经济学研究发展轨迹的转变上来看,“这种趋势是通过放松城市经济学基础模型中的一些不现实的假设,进而增强城市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能力,以更好地反映真实世界”[4]。目前,城市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的界限被逐渐打破,我们应尽快从源头上促进城市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交叉融合,灵活地运用公共管理的语境和方法,强化技能教育与公共素质教育相照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环节体会城市政策的作用、过程、组织表达和实际效果。如课程内容涉及到城市住宅经济,学生不仅仅要掌握住宅消费及需求理论,更要结合我国城市住宅制度的改革历程理解政策导向,以确保在面对多元利益主体和社会角色时能够凭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管理素养,做出符合公共价值标准的选择。

  三、“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合适的专业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来保证[5],“城市经济学”课程改革要贴合城市管理的需求,以“教、学、用”三位一体的有效联结弥合中观经济学的研究盲区及经济学、管理学、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裂隙,为探索现代城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

  (一)提纲挈领,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关于“城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国外教材更加注重城市具体问题的经济分析,旨在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决策;国内教材是以“城市经济运动规律”或“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揭示规律为任务。若仅采用国外教材授课,就会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城市经济现象缺少直观的了解;而若将视线局限在本土问题的探究,就会失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支撑。目前,对于“城市经济学”课程改革必须首要解决“课堂内的活动”,即通过教材比对、小组讨论、课后思考,消解学科界定的误区和错觉,打破传统的单一教材学习的局限,力求在有限的课时内提供较为完整的理论全景。具体做法是: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体系设置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与专题性热点问题的平衡,避免传统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破碎零散和简单堆砌,同时通过辅助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讨论,以期突破西方话语体系的局限。课程教学内容要瞄准当代中国城市生长独特路径和内部运行逻辑,努力为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提供启发性思考,使课程真正做到在兼顾城市经济学领域存在多学科交叉事实的基础上,持续性获得新的理论视野和分析工具。

  (二)开放探究,把握学科发展前沿

  “城市经济学”课程除了要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对城市部门现象展开研究,目前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涉及城市住宅、城市交通、城市环境等。以城市交通为例,主要围绕着交通拥堵展开策略研究。城市交通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可通过征收“交通拥挤税”“汽油税”,或采用公共交通补贴、错峰出行等方法,利用价格机制来调节交通的供给与需求。同时,近年来城市交通出现了很多新生事物,如共享单车、网约车、智能交通等,它们不断革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焦点性问题,如共享单车制造城市新型垃圾、网约车的安全性等,这都需要政府在城市交通领域提供规范化的制度供给和全方位的协调模式。对于有公共管理类专业背景的院校来说,要在课程教学中突破学科边界,主动渗透公共管理学理论知识,牢牢把握城市问题、城市政府与公共政策研究的关联性,对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城市政策的优化作出跟踪、分析和评价。可以鼓励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城市发展的前沿问题为专题,查阅与主题相关的文本和视频资料,撰写报告并汇报讲解。尤其是对于有争议性的问题,要大胆推翻传统高位灌输的教学形式,采用辩论、质疑、探究的方式,以启发性教学构建“认知启发—问题启发—对策启发”多维教学模块,引导学生找准公共管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的有机衔接。

  (三)双管齐下,着力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专业2017级培养方案》将原有“18+2”周模式改为“16+2+2”周模式,即16周授课、2周考试、2周个性化培养,突出学生实践学习和课外延续学习的整体设计。“城市经济学”课程致力于知识、技能、价值观、实践“四位一体”培育并行,将专业理论知识夯实同常规实践教学优化相统一。其一是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的实践类型。除了通过开设读书会、研讨课、学科前沿讲座等方式来建立探究性学习的平台,还应该通过组织学生走访、调研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福州市规划馆、滨海新城、福州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等行业部门的方式,以感性认识来提升学生对城市部门经济知识分析能力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其二是充分利用公共管理学院现有的省公务员培训基地和省公务员继续教育基地,以及MPA优秀校友资源,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模式,让学生进一步获得对城市管理实际岗位基本职责、具体业务、操作流程的亲身体验。其三是充分利用《福建师范大学跨学院选课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的有关精神,鼓励学生选修本校经济学院相关核心课程,推动经济学与管理学思维的深度融合,为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科敏感度和社会适应性提供多维指导。

  (四)任务驱动,积极探索考核方式的变革

  目前,学生成绩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上课出勤(10%)、实践报告(40%)、期末试卷(50%),这一评量方式尽可能使学生的最终成绩能够充分反映出其学习全过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同时,“城市经济学”课程创造性导入任务驱动的考查方式。任务驱动(Task-Driven)是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诸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6]。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当前课程瞄准这一战略主线,以强调地方特色和实际应用为抓手,围绕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选题、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模块、以公共参与为手段的价值判断,通过课程教学联合团队探索“项目+竞赛”模式,以竞赛促教学,以作品促教学,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提供坚强人才支撑。目前,福建师范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已取得了多项突破,斩获全国大学生城市管理竞赛一等奖四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三项,被授予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城市管理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奖。

  四、结语

  “城市经济学”作为城市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研究重点始终立足于城市,寻求更好的城市治理之道,正蕴含着全新的拓展机遇。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多层次、全方位融入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秉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技能教育与公共素质教育相照应的四大原则,为培养现代城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奠定宽阔的专业视野和更为弹性的社会就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刘广珠.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历史沿革和现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5):11-12.

  [2]冯云廷.试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J].天津社会科学,2008(1):72-79.

  [3]张蔚文,邹永华.美国高校城市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5):19-21.

  [4]李天健,侯景新.城市经济学发展五十年:综合性回顾[J].国外社会科学,2015(5):39-50.

  [5]钱玉英,钱振明.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84-87.

  [6]刘建强.任务驱动: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81-85.

  作者:许晶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相关论文:

上一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下一篇:语言经济学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对策

网站首页 论文发表 期刊咨询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发表常识 课教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