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时空演化

分类:经济学论文发表 时间:2019-11-25 10:00 关注:(1)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使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以11个沿海省市区为对象,综合运用区位熵、塞尔指数和空间重心迁移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时空分异分析,定量判断海洋产业集聚程度以及海洋产业发展模式、测度我国海洋经济时空差异、空间集聚区域及其重心迁移、判别我国海洋经济空间集聚效应。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时空演化

  关键词:海洋经济;沿海地区;时空分异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带“临海”“涉海”经济特征和形态日趋深度演化,成为沿海地区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活力最强、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为东部沿海地区和全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9518.4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83415亿元,增长7.7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62%,略高于同期全国GDP年均复合增长率13.18%。海洋三次产业由2001年的6.8∶43.6∶49.6优化升级到2018年的4.4∶37.0∶58.6。全国涉海就业人员从2001年2107.6万人增长至2018年的3684万人,增长0.7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3.34%,远高于全国就业年均复合增长率0.38%近3个百分点。海洋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由2001年2.90%增长到2018年的4.75%[1-2],表明海洋经济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促进海洋就业人口迅速增长。

  二、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差异时序演变

  区位熵(LocationEntropy)明显反映区域间产业集聚程度。表示全国第i产业产值。某产业区位熵值大于1时,表明该产业在某区域拥有一定集聚基础,且集聚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较高,存在产业集群现象;区位熵值越大,产业集聚程度越高,该产业对区域贡献度越大;反之,区位熵值小于1时,表明某产业在某区域专业化程度较低,且在该区域分布较分散。根据2007—2016年全国沿海地区海洋三次产业和主要海洋产业的区位熵值显示,广东、山东处于第一方阵;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处于第二方阵;天津、辽宁处于第三方阵;河北、广西、海南处于第四方阵。相对而言,山东得益于其丰裕海洋资源,在沿海地区若干主要海洋产业中占有相对优势地位,基本排序前3位。海洋原油业、海洋天然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等主要海洋产业具有较高集中度,排序前3位沿海地区产能/产量占全国沿海地区比重超过90%;而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相对处于较为竞争态势,排序前3位占全国沿海地区比重处于48.0%~64%。从主要海洋产业集聚优势来看,山东在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福建在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广东在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浙江在海洋矿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上海在海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江苏在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具有较强集聚优势。从分省沿海地区而言,2007—2016年山东、广东海洋经济差异明显,在沿海地区11个省市区中有举足轻重地位和作用;天津、江苏、浙江、福建海洋经济差异较小;海南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具体而言,辽宁、浙江、福建、山东、海南海洋第一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其海洋资源丰富,相对发展海洋第二、三产业,海洋第一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发展较为成熟,但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天津、上海海洋第二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上海海洋第三产业专业化程度同样显著,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服务等部门发展较为完善;广东、福建、海南海洋第三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尤其是广东海洋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模式,海洋服务部门在海洋生产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浙江、福建、山东、广西、海南海洋产业处于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第二阶段,海洋产业集聚趋势均呈“一三二”模式;天津、上海海洋产业处于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第三阶段,海洋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模式,海洋产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广东处于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第四阶段,海洋产业结构从“一三二”转变为“三二一”,广东海洋第二、三产业发展程度较高,海洋产业服务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合理,但海洋第一、二、三产业集聚趋势还不明显;河北海洋产业结构趋势呈“三二一”,但海洋第一、二、三发展程度偏低;辽宁、江苏海洋产业集聚模式处于波动中,辽宁由“一二三”转变为“一三二”,江苏由“一三二”转变为“一二三”,辽宁海洋产业第一产业专业优势凸显,具备较高集群程度,而江苏海洋产业尚不具备海洋产业专业优势和较高集群水平。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仍停留在利用海洋自然资源阶段,经营活动仍处于低级阶段,深层次开发利用有待提升。

  三、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差异空间演化

  基于HenriThile提出塞尔指数(ThileIndex)刻画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差异。采用GDP占比作为权数的塞尔指数T系数衡量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空间差异,将T分解为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T(I)=T(in)其中,Yi=∑Yj,j∈i,Xi=∑Xj,j∈i。其中i=1,2,3分别指代北部海洋经济带(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东部海洋经济带(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海洋经济带(福建、广东、广西、海南),j表示带内沿海省市区。Yi/Y表示第i海洋经济带GOP占全国沿海地区GOP比重;Xi/X表示第i海洋经济带人口占全国沿海地区总人口比重;Yj/Yi表示第j沿海地区GOP占第i海洋经济带GOP比重;Xj/Xi表示第j沿海地区人口占第i海洋经济带人口比重。T∈[0,lnn],当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相同水平时T=0;当某个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独占鳌头时T=lnn。T值越大意味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空间差异程度越高。2007—2016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带空间差异处于相对缩小态势(见图1)。具体而言,海洋经济带北部相较于东部和南部空间差异相对较小。2007—2014年塞尔指数T值略有轻微上升,2015—2016年有所回落,北部海洋经济带区域内差异较稳定且有缩小趋势;东部海洋经济带从2007年0.203到2014年0.060一直呈下降趋势,2015—2016年有所反弹,但T值低于0.1揭示长三角由于一体化发展海洋经济内部空间差异相对不明显;南部海洋经济带内海洋经济空间差异较大,从2007年高达0.301,急剧下滑到2008年0.059,并保持稳态递增,2016年达到0.131,在三个海洋经济带处于高位水平,表明南部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存在较大差异,广东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强省,对广西和海南具有空间虹吸效应[3]。

  四、中国海洋经济空间重心迁移分析

  采用基于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重心在时间维度变化揭示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差异重心动态演变过程,其偏离方向是海洋经济集聚区位,偏离距离是海洋经济均衡偏离程度。2007—2016年我国海洋经济重心变迁趋势与第一、二、三海洋产业变迁态势基本相同,鉴于海洋第三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其重心迁移变化趋势对海洋经济重心迁移存在明显影响,海洋经济重心仍在东部沿海地区附近。东部海洋经济圈作为我国对外开放重要平台,海洋经济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海洋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海洋创新要素禀赋竞相迸发,港口航运体系完善,对周边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海洋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态势,表明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正在崛起。具体而言,海洋第一产业重心迁移轨迹偏北;海洋第二产业重心迁移由东北向西南迁移;海洋第三产业有向南迁移趋势,但仍在东部沿海地区附近。浙江在海洋造船业、远洋捕捞、海洋砂矿业、海洋旅客周转、滨海旅游业等方面有不错表现。上海在海洋货物运输周转、集装箱吞吐等方便贡献突出。江苏在海洋生物医药、船舶制造、海上风电等方面有所作为。东部沿海地区位于长三角区域,陆域经济发达且反作用于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加快,传统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加快[4]。

  五、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差异空间集聚检验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ESDA),基于全局空间自回归分析(GISA)和局部空间自回归分析(LISA)。局部Moran’sI指数公式:Ii(d)=(Xi-珡X)∑nj=1Wij(Xj-珡X)。其中,n是沿海地区个数,Xi和Xj是沿海地区i和j的海洋生产总值。Wij是二元对称标准空间权重矩阵,选取两两空间地理距离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全局和局部Moran’sI∈[-1,1],存在空间不相关(Moran’sI=0)、负相关(Moran’sI<0)、正相关(Moran’sI>0)三种状态。2007—2016年全局Moran’sI指数显著性检验表明,2007—2008年通过10%显著性检验,2008—2016年通过5%显著性检验且其统计量值为负值,表明我国海洋经济空间负相关性较弱且空间差异明显,即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呈分散发展状态,仅个别省市出现集聚现象,且局部空间差异存在扩大态势,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加快集聚发展,发挥沿海地区带动腹地陆域经济和周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这与局部Moran’sI指数值为负相佐证。以沿海地区人均GOP为横坐标、人均GOP空间滞后值为纵坐标构成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Moran散点图。其中,第一象限高高集聚区HH表示某区域海洋经济发达且周边区域拥有较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第二象限低高集聚区LH表示某区域海洋经济处于较低水平,而周边区域却具有发达水平海洋经济;第三象限低低集聚区LL表示某区域海洋经济处于较低水平且周边区域海洋经济同样落后;第四象限为高低集聚区HL表示某区域海洋经济处于较高水平,但周边区域海洋经济相对落后。2007—2016年沿海地区海洋经济Moran散点图的回归系数即局部Moran’sI从2007年的-0.2143持续下降到2015年的-0.3103,2016年反弹至-0.25,局部Moran’sI<0表明沿海地区人均GOP上升时,人均GOP空间滞后值却有所下降,意味着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空间相关性较低,尚未形成明显集聚区,且主要分布于第二、四象限,分别对应低高集聚区LH、高低集聚区HL。选取2007、2010、2013和2016年四个节点LISA聚集图显示天津、福建、广东处于高高集聚区HH,意味着天津和福建海洋经济具有较高发展水平,且周边省市区海洋经济同样发达,相邻沿海地区间相互促进发展。江苏、浙江、山东处于低低集聚区LL,表明江苏、浙江的海洋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周边上海、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导致被周边海洋经济强省虹吸部分发展潜力,且江苏优势海洋产业较少,沿海三市海洋经济竞争力不足。上海处于高低集聚区HL、辽宁处于低高聚集区LH表明海洋经济空间集聚趋势有所削弱,对周边沿海地区及其腹地发展推动作用较小[5]。

  六、加快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高质发展对策建议

  全国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OP比重在2014年首次达到51%,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呈三二一型,进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11个沿海省市区也相继进入海洋服务业占比超过50%的三二一型。海洋服务业开始成为区域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与海洋工业一起支撑沿海经济发展。从工业化和服务业关系来看,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海洋服务业领先是沿海地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必由之路。随着沿海地带经济趋向高质发展,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的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以生产服务性和生活服务性为主的第三产业将获得更快发展,促进沿海地区加快发展临港制造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特色渔业、海洋服务业,充分发挥沿海省市区在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1)沿海地区根据海洋资源禀赋、已有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快临海涉海产业发展,加快海洋产业集聚和产业链主导发展,促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规模型、质量型、效益型多维发展,持续稳态提高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2)在涉海功能区划、涉海土地利用、海洋产业招商、临海基础设施、海洋产业集聚、海洋产业特色、海洋主导产业布局等方面,从体制和政策上形成统一规划、引导,从而提高沿海地区和沿海城市间有序分工合作,从而不断培育壮大特色海洋产业,努力形成陆海资源、产业、空间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3)转变陆海经济发展方式,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和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机遇,通过加大海陆人才、科技、资本等核心要素投入,促进海洋产业升级,提高海洋经济质量,打造高水平、高质量和高层次的沿海经济带,从而为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载体基础和发展平台,促使沿海地区由海洋大省转变为海洋强省。(4)围绕创新链培育海洋主导产业链,推动海洋产业高水平聚集发展。促进海洋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海洋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培育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促进海洋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5)在海陆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高层次创新型涉海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服务业扩大涉海劳动需求,需要充分发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技术类)、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类)、海洋公共服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特别需要发挥海洋产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海洋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支撑引领带动作用。

  作者:花俊潇 翟仁祥 单位: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