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快速发表支持服务,英文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SCI/SSCI杂志咨询的权威机构平台
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论文发表

热门问题

热门搜索: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 一级教师是什么级别|| 核心论文的第二作者有用吗|| 中学物理课题题目参考有哪些||

一带一路融资难与跨境供应链金融

期刊目录网金融论文发表2021-02-24 09:07关注(1)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成为浙江中小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最大障碍。传统跨境供应链金融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中小微企业融资;现代跨境供应链可利用信息优势,显著加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缓解企业资金难题。因此,浙江省应打造跨境供应链金融创新六基地,突出特色、强化科技、优化生态、完善服务、严控风险、备足人才,整合链上资源,利用其内在的信用和制约关系,盘活资金,有效地应对中小微企业资金难题。

一带一路融资难与跨境供应链金融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跨境供应链金融

  201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意见》《浙江省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浙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同时,经贸合作先行区、贸易物流枢纽区、“网上丝绸之路”试验区建设成效日显,“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2018年,据浙江商务厅网站公布,浙江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为8966.6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1.4%。其中,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型贸易发展迅猛,跨境电商网络零售额640.9亿元,增长39%。另外,浙江省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项目141个,占境外投资的28.9%,同比增长113.6%。“一带一路”建设为浙江省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契机。然而,浙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是大量中小微民营企业,国际及国家层面的金融无法顾及其地区性、特色化、零散性的金融需求。而且,由于自身信用条件的限制,融资难一直困扰企业“走出去”。浙江省中小微企业“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传统供应链金融以贸易自偿的模式为核心企业提供融资,但主要是银行和核心企业对接,众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仍然难以得到银行金融支持。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流程复杂,跨境供应链金融风控管理难度大、成本高,除了几家大型银行提供较简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外,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在欧美等发达地区,现代跨境供应链金融是依托核心跨国企业管理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以及供应链上的交易关系和担保品,在跨境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其他市场主体向链条上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和保险等综合涉外金融服务1。而且,现代跨境供应链金融,通过金融科技有效链接产业和金融,不但能有效控制资金用途和风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而且也能为金融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提升打开新空间。因此,浙江省迫切需要立足省情,结合“一带一路”功能定位,依托金融科技,借鉴国际上现代跨境供应链金融发展,探索服务浙江中小微企业的特色化的跨境供应链金融创新方案。

  一、创新跨境供应链金融对浙江中小微企业的意义

  (一)创新跨境供应链金融可显著提升信息优势和风控能力

  传统供应链金融,主要由银行推动,针对核心企业,以其经营中的预付账款、存货和应收账款为基础提供的信用,主要的融资环节体现在采购或者销售的单环节部分。因此,银行只与供应链上几家主要核心企业联系和对接,对整条供应链则知之甚少,对链上广大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非常有限。而且,传统供应链上各主体信息不对称,银行风控管理难度高,极大地制约了金融服务异地拓展。国际上,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发展现代跨境供应链金融。现代跨境供应链金融打破了以银行为主的授信格局,不仅供应链外部的金融服务机构可以提供金融支持,而且,供应链企业也可以作为金融服务平台开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另外,金融服务对象更加普惠,可以惠及整条供应链的众多企业。尤为重要的是,现代跨境供应链金融是以互联网科技支撑的数字化、信息化金融模式,全链信息高度透明,数据共享,智能驱动2。因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供应链上其他金融服务提供者获得信息效率提高,用大数据分析改善风险管理,建立实时预警体系,进一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跨境整链金融服务的效能。总之,表1所示,现代跨境供应链金融在信用基础、风控、融资环节、供求双方、银企关系、服务类型、地域范围和信息化等方面较传统供应链金融都有很大的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显著加强。

  (二)跨境供应链金融与现代科技结合是发展的必然

  跨境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系统性、综合性的涉外金融服务模式,顺应跨境商贸实际需要而产生发展。跨境供应链金融初级阶段,银行只为供应链上信用良好、抗风险能力强的核心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主要采用特定化质押下分次赎货模式。然而,核心企业对整条供应链的驾驭整合能力有限,无能力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和资金支持。链上中小微企业普遍缺乏信用记录,很难获得银行资金。随着跨境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发展壮大,对整链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逐步增强,可以整合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和资金服务。这为银行创新跨境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契机。银行逐渐将服务范围延伸至与核心企业有密切联系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甚至可以为跨境供应链各环节企业提供资金结算服务和自偿性贷款融资服务。链上中小微企业虽然个体规模小,信用等级低,但可以通过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资信捆绑以及与整条链的依存关系获得融资便利。银行以核心企业为抓手,能有效控制资金用途和风险,链上的银企关系得以拓展为银行与链上众多企业的关系,缓解了跨境供应链上众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接下来,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有效整合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实现全程物联、全链可溯、全域可视、全程可控,数据集成,信息共享3。在此基础上,跨境供应链金融模式也将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资金支持越来越有力。在信息畅通的链条上,资金供应者也趋向多元化,不仅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且链上有实力的企业都可以提供资金。资金供应者可以站在整条产业供应链的全局和高度,利用链上成员间联盟关系,向所有成员企业提供融资安排,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跨境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4。中小微企业可以享受到多渠道、多方位、多样化的资金服务,有效解除跨境经贸活动中的资金束缚。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浙江中小微企业亟待跨境供应链金融创新

  浙江省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资金量更大、期限更长、风险更高,融资难问题更加凸显,成为浙江中小微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最大瓶颈。首先,浙江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特色优势产业不是国际和国家层面金融支持关注的领域,不容易获得相关资助。其次,浙江民营企业普遍缺乏跨国管理经验和跨国经营能力、技术含量低、抗御风险能力低,不被大型金融机构青睐。而且,他们在“一带一路”国家项目投资经营刚刚起步,缺少信用记录;境外投资形成的土地、房产、股权、设备等资产评估和处置难,国内金融机构不愿意接受国外资产作为融资的抵押5。目前,浙江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提供的供应链金融只对接供应链上大型核心企业,而这些核心企业为其他中小微企业担保的实力和积极性不足,中小微企业能得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非常匮乏。因此,浙江中小微企业跨境融资难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浙江供应链传统融资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亟待通过跨境供应链金融创新来解决。

  二、浙江省跨境供应链金融现状

  (一)已有成效

  浙江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大力支持跨境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应用,积极培育和吸引国内外一流供应链企业与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充分发挥金融引擎功能,努力打造全国跨境供应链金融示范区,取得显著成效。商业银行率先在省内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如深发展、中信银行、浦发银行、中国银行等在浙金融分支机构纷纷成立供应链金融服务专门部门,突破传统的静态融资模式,针对中小微企业各环节的现金缺口,加快服务方式创新,开发多种国际供应链融资和电子结算产品,激发中小微企业积极走出去。一批供应链金融龙头企业如物产中大、传化智联、浙商中拓、川山甲、言信诚、菜鸟等也在相关领域开展探索。通过政企合作、企业间合作、区域合作等方式,实现跨境供应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促进省内供应链企业与相关金融服务、金融科技之间的高效交流合作,积极营造浙江跨境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格局。浙江省的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范围已覆盖汽车、钢铁、家电、有色金属、设备制造、电信设备、煤炭、石化等多个行业领域。

  (二)制约因素

  1.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局限。浙江跨境供应链资金往来主要呈现银企双边对接模式,银行主要是对接供应链上大型核心企业。然而,银行全链条介入程度低,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以外的企业和机构缺乏了解和联系,对整条跨境供应链运营情况更是没有把握。而且,浙江省银行的跨境金融服务多以境内阶段和跨境通关的节点业务为主,对境内外整体供应链资金交易、支付结算和信贷融资等业务的统筹性金融安排不足。供应链上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向银行寻求资金支持的难度很大。2.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角色单一。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提供者主要是大型银行在浙分支机构,银行传统的风控体系在跨境供应链金融中缺乏效率6。跨境供应链上主体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是很强,在跨境供应链中的影响力和管控力有限,无力整合全产业供应链各种资源和信息,不能提供一体化的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另外,浙江地方中小型银行和金融机构尚未真正参与到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既没有供应链金融业务专门的审批通道和专业化的操作平台,更没有在境外的分支机构。3.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缺乏特色。跨境供应链模式复杂,然而,浙江省目前金融产品无法体现产业及地域特征,也不能较好地匹配浙江跨境经贸合作战略规划和实际情况,不能体现“一带一路”沿线合作伙伴国的特质性。另外,缺乏面向广大中小微企业的特色化金融产品,缺乏能打通整条跨境供应链资金融通的金融支持服务。4.电子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滞后。浙江省目前的电子信息系统平台还难以实现跨境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信息共享、物流与资金流对接的目标。跨境供应链涉及众多企业、国家和地区,产供销环节非常复杂,然而,大量信息离散分布于跨境供应链各主体中,互不沟通,导致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或者失真,物流、资金流在途实时状况难以监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把握,增大了融资风险和成本7。5.相应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缺乏。浙江没有统一的跨境供应链金融风险评定标准,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准确、不全面。而且,以银行为主导的传统信贷风控包含贸易背景审查、质物品质管理、库存巡查管理、回款管理等环节,在202021年2月中跨境供应链中很难控制8,导致跨境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尤为突出。6.跨境供应链金融管理人才短缺。跨境供应链金融是多学科、多专业、多技能交融的新领域。不仅产业相关,更广泛涉及物流、营销、市场、财务、金融、信息技术等领域;不仅限于国内生产流通环节,还延伸至境外产供销各环节。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复合型、国际化能力要求非常高,尤其需要熟谙新金融业态、善于运用金融科技,具有研发创新能力的行家能手9。然而,由于传统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局限性,浙江本土化从业人员多数只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停留于传统的风控技巧,缺乏整链沟通驾驭能力。总之,浙江传统跨境供应链金融制约了对中小微企业“一带一路”的资金支持,不仅要向现代化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转型,还要创新、形成特色亮点,更“精准”地为跨国供应链上众多浙江中小微企业助力。

  三、浙江省跨境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基础

  首先,浙江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高,涉及化学原料及化学物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小型电机设备、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而且,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为依托。形成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浙江(余姚)塑料市场、绍兴轻纺城、海宁皮革城、永康五金商城、嘉兴茧丝绸市场等浙江重点专业市场10。这些独特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拥有雄厚的产业资源,有利于开展特定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其次,浙江省是全国互联网金融中心,互联网金融技术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省创立了一批全国领先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涌现了一大批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而且,互联网金融各种业态门类齐全、蓬勃发展,包括网络借贷、网络理财、网络基金、网络众筹等,同时有较多的征信与担保企业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中介服务5。浙江省互联网金融技术优势有利于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并促进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第三,浙江跨境电商井喷式发展,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据浙江商务厅网站公布,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销售是浙江省跨境电商销售主渠道,约占全部销售额的95%,主要有速卖通、wish、ebay、亚马逊和敦煌网等。这些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在平台开发、运营和维护中积聚了大量技术人才、技术经验和数据,熟知中小型电商企业的销售模式和特点,善于开发适合中小型企业使用且能对接海外物流企业的系统,为创新跨境供应链金融提供现实土壤。第四,浙江省地方金融体系日趋多元,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以及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等各业态,实力不断壮大,机构网点不断扩大,形成品牌亮点5。而且,浙江省地方金融要素市场发展较快,搭建了涵盖股权、产权、金融资产、大宗商品等各类品种的交易平台体系,满足企业挂牌、股份流转、债券融资、金融资产转让等多方面需求。这些地方金融资源能助力跨境供应链融资创新。第五,浙江是全国金融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众所周知,温州国家综合金融改革试验区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钱塘新区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正大力研发高端智慧金融。浙江完全可以利用新金融优势,抓住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的有利时机11,先行先试,打造全国跨境供应链金融示范区。

  四、创建浙江省跨境供应链金融六基地的构想

  浙江省应利用自身有利条件,积极开展跨境供应链金融创新,给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小微企业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完善的金融服务。具体来说,浙江省可以通过创建跨境供应链特色金融产品研发基地、跨境供应链产融一体化生态基地、跨境供应链金融科技基地、跨境供应链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地、跨境供应链金融风控试点基地和跨境供应链金融人才基地,力争成为全国跨境供应链金融示范区,打造跨境供应链金融浙江名片。

  (一)打造跨境供应链特色金融产品研发基地

  跨境供应链具有显著的产业和区域特征,不同产业和境外市场的供应链在经营模式、交易方式、技术要求、风险要素等各方面都有不同,而且浙江省“一带一路”相关沿线合作国家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差异大。跨境供应链的特质性,要求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也要精准设计,研发具有产业和地区特质的创新产品。建议由政府主导,以浙江省特定产业和跨境市场为依托,针对不同的产业集群、不同的专业市场和不同的境外合作伙伴,开发具有浙江特色的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如对应浙江特色块状经济,可以服装、化工、小家电、五金等细分产业分别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对应浙江“一带一路”沿线主要经贸区域和国家,分别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如浙—中东欧供应链金融、浙—俄供应链金融、浙—东南亚供应链金融等;还可以借助浙江特有的宁波舟山港口物流优势,创新港口供应链金融产品;针对“一带一路”浙商基站,开发浙捷供应链金融、浙新供应链金融、浙波供应链金融;围绕浙江省大湾区构筑,依托甬台温临港产业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配合“四港”融合、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设计有针对性的跨境供应链融资方案。

  (二)构建跨境供应链产融一体化生态基地

  依托浙江特色产业集群和港区建设,搭建由跨境供应链核心企业、中小微企业、物流企业、外贸企业、第三方平台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金融机构等组成的,适应浙江地方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产融一体化生态基地。不仅要引进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跨境供应链产融一体化服务机构,更要培育链上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向跨境供应链产融一体化服务企业转型,支持这些重点企业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生产加工、物流、商贸、资金流、信息流等供应链资源,营造产融一体化特色生态。另外,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义乌国际商贸城、绍兴轻纺城、宁波出口加工区等浙江特色港区建设为载体,整合海关、公检法、市场监管、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信息资源,提供大宗商品制造加工、智能仓储、智慧物流、跨境贸易、在线交易、支付结算、金融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集中发展银行、保险、保理、证券、基金、股权投资等跨境金融服务新业态。

  (三)建设跨境供应链金融科技基地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进行跨境供应链金融科技研发,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优化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上创新应用,加快跨境供应链金融相关软件开发,做强信息化、数字化跨境供应链金融平台。结合浙江省“四港”融合、多式联运的运输体系和特色化产业集群,配套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开发扁平式跨境供应链金融电子系统,实现无纸化、全线上操作和管理,数据多源集成,资金流和物流全域可视、全程可控。把跨境供应链原有单独垂直的流程模式转变为整体协同模式,将链上各主体真实信息全链共享,盘活全链信用传导和资金运作。由传统供应链授信以单一主体评估对象的方式,转变为综合性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评估。链上资金提供者可以实时对接跨境供应链网络中任何的交易环节和运输流程,可以将自身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嵌入相关各个环节,为跨境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产品组合,满足链上企业不同的资金融通需求。

  (四)营造跨境供应链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地

  结合浙江中小微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利用大数据等现代金融技术,创新跨境供应链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业态、新机制,简化过程,提高风控水平,使更多的浙江中小微企业高效率地获得优质金融资源。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中介服务、政务服务、培训活动、信用信息等一站式投融资服务。此外,浙江地方金融机构在当地深耕细作,与中小微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应充分调动地方金融机构参与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地方金融机构上市、并购和重组,放松对其境外发债的限制;提升地方金融机构国际化水平,鼓励他们到海外进行跨境结算、理财投资,保险保理等业务,为中小微企业跨境金融服务提供保障。除了地方金融机构,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物流企业、外贸企业、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供应链管理企业等都可以成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提供者,真正起到加强竞争、约束风险、鼓励创新的作用。

  (五)创立跨境供应链金融风控试点基地

  缺乏跨境供应链金融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和防控机制是目前制约跨境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浙江应加强政策激励,鼓励跨境供应链金融风控创新的试点,形成风控试点基地。结合浙江中小微企业的产业特点和物流渠道特点,运用大数据和供应链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研究制定既与国际接轨又体现浙江特色的跨境供应链金融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加大融资租赁、保险保理、抵押、质押、转让机制在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防控中的创新应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浙江经验。

  (六)培育跨境供应链金融人才基地

  跨境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形式,需要跨学科、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因此,浙江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形成人才基地。首先,要注重对本土化供应链金融人才的培养。服务中小微企业,要精准要有特色,离不开一批熟悉浙江经济和产业特点的本土化人才。要提升本土化人才的国际化水平,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相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课题研究方面探索国际化合作途径,利用机会积极筹办国际性跨境供应链金融研讨、培训、论坛、展会等,与世界最先进的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保持同步。其次,在吸引人才方式上要有所创新,不仅是物质层面,更要营造促成长、促发展、促成果的氛围和机会,逐步汇集国际顶尖、全国知名的跨境供应链金融高端人才和团队。

  作者:徐冯璐

一带一路融资难与跨境供应链金融相关论文: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发展策
零售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
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银行创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模式

上一篇:碳中和目标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下一篇: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需求单填写(快速填写,为您解答)

网站首页 论文发表 期刊咨询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发表常识 出书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