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咨询发表支持服务,期刊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杂志咨询的权威机构平台
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论文发表

热门问题

热门搜索: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 音乐教育与创作是什么级别的|| 评副高专著需要多少万字|| 论文选题依据是什么||

关于贫困地区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期刊目录网市场营销论文发表2011-03-11 08:44关注(1)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农村阶级结构的变化,农村分层分业化日趋明显,农村干群关系出现了某些不协调现象和紧张状况,以至矛盾加剧,酿成事端。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本文将从政府公共关系角度阐述我国当前干群关系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干群关系;现状;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参与监督集体事务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管理明显增强,农民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具体的农村工作中,部分乡村班干部并没有真正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方法的圈子中走出来,给新形势下的农村干群关系带来了新的课题,甚至出现了许多下新形势、新情况难以适应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干群关系的现状

  乡村两级组织是农村基层政权的前沿阵地,而乡村干部又是乡村政权的具体实施者,党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带领和组织群众来完成和实现,目前,农村干群关系趋于多样化化,大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融洽型关系。此类干部关系主要表现为干群在利益和需求上的互利互惠性。干部能把群众的“理”和“利”结合在一起,有“广”、“和”、“勤”的特点。“广”即知识面广,懂得和掌握农业生产科技知识,经济信息和党的方针政策,并能适时地传给群众。“和”即能平易近人,不分贫富,能区别对待农村不同性格特点的群众,在各项工作中点子多、方法活,能心平气和地同群众促膝谈心,帮助提高群众的认识和接受能力,达到以心换心的效果,很受群众欢迎。“勤”即脚勤手快,不但能经常深入村户开展工作,还能积极组织和引导群众脱贫致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既了解上情,又掌握下情,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统筹兼顾,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特别注意关心和照顾贫困户,设身处地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办好事,群众也乐意接受他们的村干部。接受调查的干部、群众认为,这类干部只能占到现有乡村干部的5%左右。

  2、和睦型关系。此类干群关系主要表现为:干部能正确处理乡、村、户之间的关系,实际工作中注意方法,群众比较信任和支持;能把乡村划分的多项工作任务同群众的实际结合起来,以完成任务为主,同时也能帮助农民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与群众和睦相处,较受群众欢迎。这类乡村干部能占现有乡村干部的15%左右,且以中年干部为主。

  3、自由型关系。,即干群关系表现为自由发展性。主要表现为:乡村干部有“刀切豆腐两面光”的特点,平时善于交际,同男女老少都能以诚相待。在实际工作中擅长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能把群众要求的“利”放在第一位。即群众称为的“好人”干部,不愿去“硬顶”、“硬撞”群众,“和稀泥摸光墙”,你好我好大家好。这类乡村干部能占到30%左右。

  4、反感型关系。即表现为群众对乡村干部的反感情绪。此类乡村干部有三种:一是有些乡村干部工作一味讲求出政绩,不考虑客观需要、长远利益、当地特点和群众实际,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群众,不管群众的接受能力,热衷于搞短期行为,搞“马路盆景”、“形象工程”。如要求公路没线连片种植地膜粮食,这样就破坏了群众的经营自主权和作物的“倒茬”规律,部分群众不愿种,乡村干部就强行投化肥、种子、农机具等,亲自下地耕种。农民还声称:如果不成功,他们还向乡村干部要当年的收成。一遇自然灾害,肯定要欠收,这就更促使了干群关系的恶化。二是有些乡村干部只讲索取、不讲服务,平时围着个人小圈子转,很少深入村户,只在计划生育等工作中变着戏法或“下硬手”开展工作,群众很不满。三是有些乡村干部到村队搞工作靠哄骗手段完成任务,蹲点(包村)或任职中属于短期型干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户与户间因地界、宅基、林地、水路等纠纷不断增多,群众首先想到的是乡村干部,期望着能听他们说句公道话,解决矛盾,而这些乡村干部却尽量绕着弯子走,兜着圈子走,凡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溜溜光”,把问题和矛盾“打包裹”,最终矛盾加剧,这些乡村干部被群众称之为“三拍干部”(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乡村干部一年走一村,几年下来,全乡所有村全走遍,村村不愿要,有的乡上只得推荐到他乡,还是旧调重弹。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群众的问题还是问题。据调查此类干部仅占到35%左右。

  5、对抗型关系。即表现为干部和群众间的的对抗性。干部要求群众做的群众偏不照办,群众希望干部干的事和解决的问题迟迟没有回音,进而出现“顶牛”状态,矛盾十分尖锐,使农村各项工作步履维艰。这类干部有两类:一是有些乡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依仗手中的权力,视群众为臣民,靠行政命令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忽视了典型引导作用;靠高压政策处理矛盾和群众上访,忽视了政策教育和法制宣传。实际工作中高高在上,缺乏耐心,常常是“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群众稍有微词,就加以训斥,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二是部分乡村干部受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想方设法捞外快,私心严重。在工作中吃、拿、卡、要、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以权谋私,视群众为“财源”。在调查中,某村一位村干部说:“村上不多收一点费,开支经费从哪里来,再说乡上能设多收项目,我们为什么不能”;某乡40名村干部中,近年来有贪污、挪用公款问题的就有3人,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2人。由于村干部的腐败和处事不公,造成了群众的抗拒心理,即就是合理负担也拒交,对村干部极不信任。

  二、影响当前干部关系的原因

  乡村干部文化素质低,学习机会少,加之缺乏敬业精神,很难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从某乡镇的情况看,乡村两级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高职文化程度占5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36%,其中乡镇干部分别占12%,44%和平共处19%。大多数乡村干部在从事农村工作前,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缺乏岗位所需的法律、科技、经济等基本知识。加之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小农意识较浓,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与方法,缺少敬业精神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近几年接受县级以上党校培训的大多是乡镇班子成员、村支书,其他干部很少有机会,党员干部教育滞后。

  条块关系不顺,监督制约偿力,一味姑息迁就,助长了一些乡村干部的不良思想的泛滥。一是条块关系不顺。条条延伸到乡镇的“七站八所”,人事都由县直部门管理,乡镇抓协调,造成管人与治事脱节,“管着的看不见,看见的管不着”,致使一些职能部门不正之风泛滥。二是监督制度不完善。在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虽然也有一些规章制度,但规定的不细、操作性不强,往往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却落实不到行动上。三是由于农村自然条件严酷,工作环境差,使一些乡镇领导对村干部容易产生袒护思想,捧着哄着他们,对存在的问题袒护的多、追究的少,原谅的多、批评的少,从而助长了一些村干部的不良行为。

  待遇低,出路窄,工作难度大,造成一些乡、村干部心理失衡。近年来,一些贫困县虽然在乡村干部待遇方面制定了一些解决办法,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政治上,乡镇一般干部交流较少,出口不畅,大多数回到本乡镇后由于家庭原因调动较少;在经济上,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财力有限,一些应发的工资项目不能及时兑现,生活上,乡镇干部存在婚姻、子女上学就业、照顾家庭等困难;村干部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没有八小时经外和节假日之分,干的是最难干的工作,享受的是最低待遇,付出与收获反差大,造成了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落实,工作上没干头”,极大地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将包村干部推入了两难境地。由于政策上的不完善,将村干部推入了两难境地,出现了“干共产党的事,犯共产党的法”的不正常现象。

  三、密切干群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密切党群关系,我以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通过“六强”,实施“六项工程”,狠抓干部工作作风,才能推动农村干群关系的根本转变。

  抓班子,强龙头,实施“堡垒工程”。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健全机构,提高素质,围绕“六好目标”全面加快乡村组织建设步伐,认真选好配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特别要发挥好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真正把那些思想品质好,政治素质强、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党员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使之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坚强堡垒。

  抓干部,强素质,实施“骨干工程”。要以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为重点,切实加强乡村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督促他们学理论、学文化,充分发挥县乡党校的主阵地作用,通过任职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真正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成为群众靠得住,信得过的“主心骨”。

  抓党员,强党性,实施“先锋工程”。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党员标准,把好“入口”,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为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抓服务,强功能,实施“形象工程”。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干群联心、民情恳请活动,激励农村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奉献意识,积极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

  抓经济,强基础,实施“富民工程”。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工作,积极争项目,抓项目,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寻求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力求在谋划发展上有新思路,在助农增收上有新手段,在经营方式上有新途径,加快产业富民步伐,夯实基础,增强信心,使广大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抓民主,强监督,实施“阳光工程”。公平才能公正,公正群众才能明白,干部才能清白。要通过健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各种制度,全面推行村务、政务公开,切实做到公开内容、时间、程序、形式、管理监督“五统一”;要通过完善机制,规范监督,拓宽渠道,保障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民主的阳光下,架设干群连心桥,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开创农村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关于贫困地区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相关论文:

上一篇:城市化的本质及其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
下一篇:关于师市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考

网站首页 论文发表 期刊咨询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发表常识 课教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