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快速发表支持服务,英文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SCI/SSCI杂志咨询的权威机构平台
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论文发表

热门问题

热门搜索: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 博士发SCI对几区有要求吗|| 江苏一级播音员职称评审条件|| 生物技术顶级期刊目录||

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

期刊目录网城市规划论文发表2020-03-21 09:57关注(1)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小民营制造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考验。辽宁省中小民营制造企业尽管数量很多,但存活率低。除了外部宏观环境对于其有一定的忽略与限制之外,同时很多中小民营制造企业对于自身的技术创新现状认识也不清,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进行技术创新能力低。文章针对辽宁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并指出了辽宁省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探索促进辽宁省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的对策。

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制造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目前,技术创新因素对于大多企业生存与发展来说影响毋庸置疑,制造业一直以来是东北地区传统的代表行业,但近年来辽宁省制造业发展缓慢,相比较一些发达省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制造业来说,通过技术创新改进传统的设备、改进传统制造工艺流程更是重要。因此走技术创新之路对于辽宁制造业来说是有效的路径,辽宁的制造业中有国有、外资、民营三种形式,其中民营制造业相对弱小,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本文对辽宁省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研究。

  一、辽宁中小民营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

  (一)辽宁省中小民营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总体情况

  2018年辽宁省生产总值为2.532万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4%,为2014年以来最高,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4%。但据统计至2019年上半年,企业盈利效果并不乐观,所投资的新建项目的产能利用率与预期相差很多,究其原因,是由于辽宁制造企业基于产品需求所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资源投入不足,更多的是用于企业扩大式经营与被动的环保与市场的压力所进行的被动投入。辽宁省的制造业对全省的贡献值很高。而对于技术创新来说,辽宁省制造业投资增长12.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8.2%,占投资比重的27.6%。2018年全省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4%,创历史新高,辽宁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5%,但对比浙江省的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8%,仍有差距。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辽宁省高校、科研院所省内转化科技成果3700余项,省内转化率达到53.8%,而对比近年来深圳市,省内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高达90%。辽宁省制造业的规模是领先的,具有较强的规模实力,具有雄厚的基础与完备的生产体系,但目前来说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在提高产品质量与核心竞争力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面临着技术创新的水平低、传统产业需要改造升级、产品质量方面有欠缺、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2018年5月,辽宁省首个制造业创新中心———燃气轮机创新中心组建,意味着政府开始有所支持,扶持搭建技术催生服务平台,这是好的开始,但政府到目前为止,对辽宁制造企业的引导力度还是不够,支持的范围也存在偏差,导致辽宁中小民营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不足。

  (二)辽宁省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存在的差距

  在经济总量方面,辽宁省的经济总量较其他省市小。辽宁民营制造企业入围全国民营制造企业500强数量少,发展规模和实力不抵经济实力相近省份,2018年全国各省GDP排名中辽宁位于第24位,在2018中国民企制造业500强中,辽宁入围企业只有6家,盘锦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总计是410.712亿元,排名在500强的第89位,列于辽宁省第一位,这与GDP位次极为不相称(见表1),这些数据也体现了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特点辽宁制造企业虽然数量多、对社会的贡献值也不低,但更多受益于自然资源和历史背景的优势,总体呈现“大而不强”的状态。现如今辽宁民营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整体发展形势与发达省市有一定的差距,突出体现在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市场体制、自主创新观念、市场科研成果转化、企业科学技术人员占企业总体员工的比例等方面。一是资金投入方面,包括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提供的扶持。2018年,辽宁省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与发达省市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在市场体制方面,辽宁相对内在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由于辽宁民营企业一般较为依附国有企业,难以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真正的主体。因此自主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也较低。三是在市场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即企业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创新出的新产品、新工艺等新成果方面。从专利情况来看,辽宁省的年度专利资源占比0.17%,全国平均比例为0.501%,专利资源年度增长率,辽宁省为0.238%,全国增长率为0.412%,有明显的差距。辽宁企业有效专利数仅占辽宁省整体专利数的54.04%,大幅度的低于科研院所的71%。由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因此应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力度,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四是在科技人才占比企业整体职工比例方面。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比例为10.52%,辽宁省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比例为6.5%,有一定的差距,创新人员的比例结构反映了人才方面对于辽宁民营制造业整体技术创新的影响。

  二、辽宁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

  辽宁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有外部影响因素,也有中小民营制造企业自身因素。

  (一)技术创新政策制约

  政府政策与法制方面对技术创新支撑的力度不够。辽宁民营中小企业相比较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中小企业缺少资金和税收优惠的支持。同时更加健全完善的市场法制环境,也是影响辽宁省民营企业能否持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市场政策环境影响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也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

  (二)技术市场环境的制约

  辽宁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不够完善的特点,迫使中小企业需要与相关中介组织、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研究,合作链接共享研究资源,但目前来看相互之间的协作还不够深入,各方创新资源的整合是中小民营制造企业的亟待解决问题。

  (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约

  辽宁中小制造企业缺乏科学的技术创新战略制定能力。由于对国有企业的过度依附,辽宁中小民营企业缺乏创新意识。辽宁中小民营制造企业多是以机械加工制造生产为主,制造企业多而不强,企业发展战略不够清晰,核心竞争力意识薄弱,因此缺少核心技术,导致企业优势并不明显。另外由于企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差,通常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能力去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渠道的创新,引进外资的成效不显著。因此民营企业简单的扩充式扩大再生产让民营经济规模“只大不强”这也是辽宁的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受限制的一个原因。

  (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短缺的制约

  创新型复合管理人才与专业的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辽宁中小型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辽宁中小民营制造业本身发展形势不敌很多南方发达省市,企业确实缺少吸引到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客观物质环境,在人才面前相对缺乏竞争力与吸引力,辽宁制造业中技术人员比例仅为6.5%,真实的数据也同样反映问题。

  三、促进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政府大力扶持,完善市场环境

  1.在资金方面,政府应大力投放专项资金。补贴上,落实到实处的合理分配资源扶持,例如可以在企业引进首台先进设备上给与补贴。融资上,针对中小民营制造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金融机构,针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发放低息贷款。税收上,落实与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使用现代化先进设备的中小制造企业采取减税制度等。2.构建合理普适的扶持机制。中小民营制造企业的数量众多,各类企业的实际情况也有差异,政府的很多扶持政策不可能适应每一个企业。因此对于一些基本的税收优惠、信贷融资支持、提供的专项服务等,应采取合理的、普适的方式在现实企业的发展中有效进行支持。3.培育中小民营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可以首先从各个行业中培育出技术创新发展较好的民营制造企业作为示范对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民营制造示范企业技术创新的培育和发展。加强其自主研发的进展,发展培育领头羊。

  (二)产学研充分合作创新

  由于辽宁中小民营制造企业自身发展缺乏内在驱动力的特点,可以通过建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三者形成产学研体系,并与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组织形成产业集群,互补互助、共同发展。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企业本身需要提高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借助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与相关组织进行分工合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有效地降低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成本问题,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

  (三)增强企业自身创新意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1.培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灵魂”,企业家要引导企业大方向以及进行重大的选择与决策,制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组建和合理安排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在自主创新决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培养企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企业的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在企业家的激发与领导下进行创新的活动,对于整个企业来说,技术人员自身创新意识的增强,才能将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3.增强企业品牌创新意识。企业在目标市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品牌创新,适时投入开发新产品与新工艺,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四)加强企业人才储备

  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是提高辽宁民营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手段。支持和培养本国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国外的高端技术人才,在这个以创新能力竞争为主的时代。高端技术专业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相应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企业领军人才也是必要的。因此,应构建一个有效的人才吸引的机制,避免大批专业人才向外省流动的窘境。学习许多省市通过运用薪资、福利、职位、自我价值实现等多种激励手段吸引与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玉林,裴承晨.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与制造业转型升级[J/OL].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06):1-6

  [2]芮超超,吴清,韩瑞玲.政府创新激励、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创业板和中小板民营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18(03):137-143

  [3]尚文龙.基于工业大数据的辽宁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8

  [4]温晓丽.辽宁民营制造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基于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的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7(11):46-49

  作者:赵维双 魏冬冬

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相关论文:

数控加工在汽车机械模具制造中
研究河南省中小城市蔓延及其规
西北地区中小城市总体结构与布
中小城市旧村改造实证分析
针对国内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上一篇: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园林设计的应用
下一篇:中国省域碳排放核算准则与实证检验

需求单填写(快速填写,为您解答)

网站首页 论文发表 期刊咨询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发表常识 出书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