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时间:2020-04-22 10:32 关注:(1)
本文以某高速公路项目为例,依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公路》(HJ552-2010),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探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过程中声环境现状监测的技术要点,包括监测断面布设的要求及技巧,为公路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提供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公路;环保验收;声环境;监测
公路建设项目所产生的污染主要为噪声污染,因此,试运营期的声环境影响调查是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工作重点之一,声环境现状监测则为声环境影响情况调查的主要手段。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公路》(HJ552-2010)对声环境影响调查的现状监测提出了监测规范指引,但当前国内尚未有对该规范的指引进行详细的技术探讨研究,实际环保验收工作中,很多项目也并未能较好地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进行断面的布设。因此,本文以广东省某高速公路项目为例,深入探讨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过程中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的技术要点,按照HJ552-2010规范的要求,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以最优化和经济的监测断面布设方案,全面、科学地反映建设项目的声环境影响情况。
1项目背景
1.1基本内容
广东省某高速公路项目全线位于广东省中部地区某市境内,呈南北走向,路线总长54.88km,其中改造段长约33.44km,新建路段约为21.44km,主线路基宽33.5m,全程按双向6车道标准建设。项目全线共有特大桥1座、大桥23座(含匝道桥),中桥28座(含匝道桥),小桥4座,设互通9处。该项目头尾分别与2条高速相接,与3条高速、1条国道相交,穿越2个镇街、1个工业园区。由于施工困难,项目部分线路走向进行了调整。项目调整后,项目声环境敏感点共35处,其中较原环评新增声环境敏感点4处,与路线距离发生变化的敏感点7处,变更后敏感点与线路距离变近的1处。实际声环境敏感点中,学校4处、医院1处、小区2处、村庄28处,其中位于交叉道路的敏感点3处,位于高架桥底下的敏感点15处,位于互通立交附近的敏感点2处,与公路中心线距离小于100m的小区与村庄29处,距离小于120m的学校1处。
1.2环保措施建设
调整环评中,要求采取声屏障措施的敏感点7处;要求安装机械通风隔声窗的敏感点12处;要求设置5米高绿化围4处;无降噪措施要求但需进行跟踪监测的敏感点7处。实际工程建设中,建设有声屏障敏感点有10处(7处环评要求,3处新增),绿化围墙有4处,全线采用降噪路面。1.3车流量情况位于项目中段位置工业园区附近车流量相对其它路段高约25%,其余路段车流量大致相同。项目最南端接近港口,四、五类大型车流相对项目其它路段高约30%。
2声环境现状监测技术要点分析
2.1敏感点监测
公路类项目声环境影响监测主要就是进行噪声的达标监测,选取合适的声环境敏感点位作为代表性点位,准确反映本项目对声环境敏感点的影响情况,根据规范HJ552-2010,敏感点监测点位选择要点如下:(1)规范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采取降噪措施且试运营期已采取措施的敏感点应监测,监测比率不少于50%”,同时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采取降噪措施但试运营期未采取措施的敏感点应监测,监测比率不少于50%”[1]。规范要求分析:对以上的布点要求进行布点时,应注意:(1)不少于50%的比例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的敏感点,对于后期建设单位增加了降噪措施的敏感点不在这两个原则的考虑范围内;(2)降噪措施除声屏障外,还包括隔声窗、沥青路面以及乔灌木降噪林(绿化围墙)等,应对采取其它降噪措施的敏感点综合考虑;(3)未采取降噪措施敏感点的50%监测比率,是对应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采取措施但未采取的敏感点,对于环评中未提出要求的敏感点,不管实际建设降噪措施与否,均不在此原则要求范围内。实际项目分析:本项目中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采取降噪措施的敏感点共23处,其中需安装声屏障的有7处,隔声窗的12处、5m绿化围4处。实际设置声屏障7处、绿化围1处。由此,根据验收规范原则,应选择其中4处声屏障敏感点、2处绿化围墙敏感点以及其中未安装机械通风隔声窗的6个敏感点进行布点监测。(2)规范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进行跟踪监测的敏感点可选择性布点”。规范要求分析:(1)要求跟踪监测的敏感点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2)对于跟踪监测的敏感点的监测布点要求为“可选择性布点”,主要考虑到车流量的增加可能会引起部分原预测为达标的敏感点声环境质量发生变化,并非强制性要求。(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要求跟踪监测的敏感点,一般为环评阶段进行噪声预测时超标量较少或利用自身隔声窗一般可以达到室内噪声标准的敏感点,但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可能仍存在超标情况。实际项目分析:本项目中共有7个要求跟踪监测的敏感点,为准确了解当前车流量下敏感点的声环境质量,选择其中3处距离项目道路中心线较近、车流量较大且的敏感点进行跟踪监测。(3)规范要求“交通量差别较大的不同路段、位于不同声环境功能区内的代表性居民区敏感点和距离公路中心线100m以内的有代表性的居民集中住宅区和120m以内的学校、医院、疗养院及敬老院等应选择性布点”,并要求“位于交叉道路、高架桥、互通立交和铁路交叉路口附近的敏感点应选择性布点”。规范要求分析:本项要求主要目的是使声环境监测更具代表性[2],并考虑到对声环境质量要求更高、人口更密集的敏感点,其要求为“应”选择性布点。在可实现的情况下,一般尽可能对上述敏感点进行布点监测。实际项目分析:本项目中,可在满足前面几项要求的敏感点中,综合考虑车流量的不同、项目工程特点的不同(交叉道路、高架桥、互通立交)进行布点,并优先选择距离公路中心线100m以内的居民集中住宅区和120m以内的学校布点监测。由于本项目的声环境敏感点均分布于2类声功能区,因此布点选择时无需考虑不同声环境功能区的情况。(4)规范要求“同一敏感点不同距离执行不同功能区标准时应相应布设不同的监测点位”。规范要求分析:《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对交通干线两侧一定的距离内划分为4类声功能区执行4类标准[3]。各地级市制定本市声功能区划方案时,一般会指出本市4类声功能区的划分距离范围。根据该市声功能区划分方案,本项目声环境敏感点均位于2类声功能区,对应高速公路4a类的划分距离为道路两侧40m,并将临街建筑高于三层楼房以上(含三层)面向交通干线一侧的区域划为4a类声环境功能区。实际项目分析:在进行声环境质量监测布点时,若敏感点(除学校、医院外)跨越道路两侧40m,则应分别于40m内4a区及40m外2类区进行分别布点;若临街建筑大于等于三层时,则分别于面向交通干线一侧的4a类声功能区及背向交通干线一侧的2类区进行分别布点。(5)当敏感点为楼房时,为反映不同楼层受道路噪声的影响情况,规范要求“宜在1、3、5、9等楼层布设不同的监测点位”。规范要求分析:本项原则为建议性要求,由于不同楼层与公路噪声源的相对空间位置不同,受公路噪声的影响会有差异,因此对于三层以上建筑,在可以实施的情况下一般按单数层进行设点监测,以更科学全面地反映敏感点受道路噪声的影响情况。但在实际监测工作中,进入民居或楼房进行监测相对不容易实现,特别在城镇小区由于封闭式管理,进民居进行监测更难以实现,造成监测工作难以较好地实现。实际项目分析:在本项目声环境监测时,对于敏感点建筑物为楼房的,一般仅选取地面或与公路路面平行的楼层进行布点监测;对于高于5层楼房的敏感点建筑物,特别是距离公路红线较为靠近的,在可实现的情况下选取1、3、5、9等楼层布设不同的监测点位。(6)规范要求“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地方特有野生动物集中的栖息地宜选择性布点”。规范要求分析:本项要求主要考虑到公路噪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属于建议性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是否设点监测。实际项目分析:本工程穿越的路段没有野生动物集中的栖息地敏感点,因此无须对此项要求进行布点考虑。
2.2衰减断面监测
规范要求“断面数量根据交通量及地形地貌的差异而定,且一般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监测断面不受当地生产和生活噪声影响”。布点位置要求“在公路线中平直,与弯段、桥梁距离大于200m,纵坡坡度小于1%,运营车辆能够正常行驶的位置,公路两侧开阔无屏障,监测点与公路的高差最具代表性的地段,不同车流量的路段”。规范要求分析:衰减断面的监测,主要是为了解公路交通噪声沿距离的分布情况,布点时首先要考虑代表性,主要包括2个方面:监测点与公路的高差、不同车流量。为准确反映公路交通噪声沿距离的真实分布情况,进行选点监测时还应要注意“监测断面不受当地生产和生活噪声影响”。因此对衰减断面监测布点时,还应注意尽量远离生产、生活区,减少社会噪声的干扰。实际项目分析:本项目路基形式包括路堑、路堤和高架桥,其中路提路面与地面高差距离为5~10m居多。本项目除中部工业园附近路段车流量相对较大,最南端位置大型车辆相对较多外,其余路段车流量及车辆结构大致相同,符合衰减断面监测布点要求的区域一般为农田、荒地、林地等。在本项目设置交通衰减断面监测点时,分别于本项目北段及中南段位置、监测点与路面高差为5~10m位置路段远离生产生活区、公路两侧开阔无屏障的荒地和农田进行设点。监测点附近还应注意200m内无弯段和桥梁。由于本项目为双向6车道,分别于路离公路中心线40m、60m、80m、120m和200m处分别设置监测点位。
2.3交通噪声24h连续监测
监测布点分析:交通噪声24h连续监测主要是为了解公路交通噪声的时间分布以及24h车辆类型结构和车流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本项监测布点设置时,首先要注意规范中“根据工程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点”的要求,一般要综合考虑车流量、车型结构的分布特点,以及监测点与路面高差的代表性。另外应注意“监测断面不受当地生产和生活噪声影响”,因此布点应设置于相对远离居民区及生产办公区域的位置。但在实际监测操作中,考虑到天气影响及设备安全因素,一般会选择远离生产生活集中区域的废旧房子进行设点。规范中,对交通噪声24h连续监测的布点要求中,并未提出具体的断面数量要求,在车流量相对均匀、高差相对一致的公路项目中,一般仅设置1个监测断面即可。实际项目分析:本项目较为复杂,监测点位与路面的高差一般在5~10m,因此,分别于北端及南端远离生产生活区的废旧矮房子楼顶上布置交通噪声24h连续监测点位,该点位路离村庄较远,不受当地生产和生活噪声影响,车流及车辆结构有一定的代表性,且有楼房易于监测设备的安全管理。
2.4声屏障降噪效果监测
公路的主要污染源为噪声,为降低噪声对周边敏感点的影响,环评阶段会对受噪声污染影响比较大的敏感点要求采取隔声屏障措施,使相关敏感点声环境质量在公路建成后运营过程中仍能达到相应的环境标准。因此,声屏障降噪效果监测是公路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是否有效的重要检验环节。根据规范要求,声屏障降噪效果的监测要求为“应对采取声屏障措施的敏感点”进行监测。规范要求分析:(1)由于声屏障安装的每处敏感点与公路的位置关系、施工质量等均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若使用抽查的方式进行设点,并不能间接推测未设点的声屏障实际隔声效果。因此,应对每个设置了声屏障的敏感点均进行布点监测声屏障降噪效果监测,以了解声屏障的安装实施效果。(2)规范对声屏障降噪效果监测方法要求为按照HJ/T90中的插入损失的间接法测量,并提出测量时“可”在声屏障后10、20、30~60米处各设1个点,另在无屏障开阔地带等距离处设置对照点,并无要求必须均需在10、20、30……米处设置监测点。规范同时提出进行敏感点声环境质量监测“可”选择在距离道路声屏障后方中间被保护敏感点前1m进行,并选择无屏障开阔地带且与声屏障后方监测点等距离处为对照点同步测试。实际项目分析:为既全面、有效反映敏感点的声屏障降噪效果,又尽量节省监测工作量及成本,本项目对设置了声屏障的7处敏感点进行降噪效果监测布点时,对其中5个距声屏障距离小于60m的敏感点分别于声屏障后方10、20、30~60米处各设1个点并于无声屏障开阔地段(与声屏障后监测点距离大于100m)等距离处设置对照点;对另外5处距声屏障距离大于60m的敏感点,仅于声屏障后方中间被保护敏感点前1m设置了监测点,并于无屏障开阔地带且与声屏障后方监测点等距离处设置对照点进行监测。
3结论及建议
在公路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中,声环境现状监测是把握公路建设完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公路项目的声环境影响情况,又能充分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及市场经济性,需要每一个验收调查人员仔细研读、确切把握好规范的监测布点原则和要求,并通过对项目现场进行仔细走访调查了解,认真分析监测布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声环境监测方案。本文通过对相关监测规范进行总结归纳和案例分析,可为后续进行公路验收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工作思路和路线。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公路:HJ552-2010[S].2010.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HJ/T394-2007[S].2007.
[3]环境保护部.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69-2008[S].2008.
作者:刘勤增 王九妹 刘珩 单位: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监测管理室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点击咨询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点击咨询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点击咨询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点击咨询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点击咨询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点击咨询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点击咨询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点击咨询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