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小水电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相应对策

分类:电力论文发表 时间:2012-11-17 10:09 关注:(1)

摘要:随着我国小水电建设规模日益加大,开发速度不断加快,小水电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小水电有哪些生态与环境的效益和损害?与大中型水电项目有哪些区别?如何应对小水电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根据多年从事小水电开发和环境管理的经验,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设想。

关键词:小水电:生态与环境:影响;管理

一、小水电的生态与环境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的生产与消费也迅速增长,由此引发的污染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的损害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化石燃料储量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以及高昂的环境成本,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将对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小水电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成为能够有效替代常规电力的主要清洁可再生能源之一。这些小水电资源如果得到充分开发(1.28亿kW,年运行3500h),每年可产生448TWh电力,节省1.64亿t标煤。2004年我国小水电共发电97.79TWh,相当于替代3706万t标煤(2004年供电煤耗379g/kWh),从而避免了燃煤发电所带来的33万t烟尘、79万tSO2、67万tNOx、5867万t废水、724万t废渣、8381万tC02。其外部效益不考虑C02为10亿元,考虑CO2为57亿元。

小水电的开发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用能,以电代柴不但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并且减少了其供电区内森林砍伐,从而也就节约了木材资源。目前在全国小水电供电区内有2000多万户居民使用电炊,每年减少砍伐森林1.2亿m3,相当于每年新增人造林429万hm2,有效保护了当地森林和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与环境。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施了初级水电农村电气化的地区,森林覆盖率15年平均增长了9.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了5.4个百分点。而且,以电代柴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相结合,对提高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也起到重要作用。“十五”期间,截至2004年年底.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26亿元,新增农村水电装机696万kW.农村居民用电水平大幅度提高。5省26个县的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解决30万农民的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保护森林面积12万hm2。

二、小水电的生态与环境影响

水电工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本身对河流的阻断效应;工程干预了自然河流水流状况,水文、泥沙环境因子首先发生变化,并引发流域其他环境因子的一系列变化:工程施工导致的水土流失及化学、固体废物污染等。其中大部分环境因子的改变都与大坝造成的河流集水面积、水位、流量、流速的显著变化有关。因此,有调节水库的水电站对自然河流水流状况干预大,造成环境因子连锁变化大,在流域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而引水式的径流式水电站对河流减水段水流状况干预大,在这一河段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比较突出。非引水式的径流式水电站由于对自然河流水流状况干预小,环境因子连锁变化也小,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及污染成为其主要问题。

小水电的生态与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脱水河段生态基流不足。我国2/3的小水电站是引水式电站,这种开发方式对生态景观影响小,建设成本低,但如不强制留足生态水,容易造成部分河段脱流断水。大面积长距离脱流断水必将引发河道水文泥沙情势变化,影响流域内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安全。二是野蛮施工造成的生态与环境破坏。不文明的施工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水质恶化、空气污染、施工噪声、固体废物、地貌破坏、疾病流行等环境影响。我国目前在建小水电工程近1万座,在同一条河流上梯级多量同时开发小水电站时,环境累积效应会起倍增器的作用,对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三是保护措施不力对水生态系统的干扰。工程阻断河流,干预自然河流的水流状况,水文、泥沙等环境因子及流域其他环境因子将产生一系列变化。建在河流支流下游及河口处的小水电工程,对在支流上游产卵的鱼类会产生阻隔作用,导致鱼类生境的破碎、鱼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和鱼类生物量的减少。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壮大,带调节水库以发电为主的小水电开发数量逐步增多,水库低温水、水质和移民等主要环境社会问题随之凸现。

三、小水电的生态与环境管理

小水电工程生态与环境管理的实质是依据国家有关生态与环境政策法规,运用环境评价技术,调查分析工程对流域及河段环境要素及因子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负面生态与环境损害,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中实行全过程生态与环境管理,监督各项生态与环境目标的落实小水电工程涉及的主要生态与环境管理制度是:环境预审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的环境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管理制度。

在小水电生态与环境管理中,环境预审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同时与项目建设程序密切结合,从而确保建设项目和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1.小水电生态与环境管理程序

小水电工程建设属于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类别,要求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规定的有关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条例规定,小水电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其编报程序为:① 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评价资格证书的评估单位,编制环境评估工作大纲;②建设单位向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报送环境评估大纲;③ 评价单位根据环保部门对大纲的审查意见和确定的大纲内容,开展评估工作,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④ 评价单位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报送建设单位;⑤ 建设单位将环境影响报告书报行业主管部门预审。预审后,由评估单位根据预审会评审意见作修改补充,并将修改本由建设单位报行业主管部门;⑥ 行业主管部门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修改本报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审批。

2.小水电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划分评价区域范围,预测规划涉及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识别和筛选相关的环境因子,分析其变化及积累效应,制定流域环境影响综合整治方案和监测计划。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对与工程相关的环境因子作具体深入的调查研究,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定减缓生态与环境影响的措施及监测计划。现在,我国修建任何一项水电工程,必须有对其生态与环境影响的评价报告。

小水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四个阶段。第一步为准备阶段:对有关法律法规、流域河流开发规划、项目建议书、工程特性等资料进行研究,做初步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确定项目评估范围、内容和重点。第二步为正式工作阶段:通过野外勘查、模拟实验和建立预测模型等手段,进一步深入进行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预测评估工程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提出减免、改善不利影响的措施和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第三步为报告书编制阶段:整理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取得的各种资料和数据信息,提出评估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第四步为实施阶段: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和监测计划,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环境措施的落实。

3.小水电生态与环境标准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始积极引进环境管理制度和技术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环境标准。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2年水利部颁发试行《关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若干规定》;1988年水利部和能源部颁发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SDJ302-88);1992年水利部颁布《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92);199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同年国家环保局和水利部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为了加强小水电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水利部水电局组织编制了《小水电站工程环境评价规程》(SL 315-2005)和《小水电站工程施工环境保护导则》,这两项环境标准将为推进小水电持续发展,实现清洁开发提供技术指导和法规依据。环境标准过低,廉价的环境成本会造成过度使用环境容量;同样环境标准过高,高昂的环境成本也会使项目总成本大幅度增加,导致项目无法实施,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小水电环境标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生态与环境管理下,严格执行了环境标准的开发项目,本身就是环境友好的水电工程。

四、对策及建议

我国的小水电环境管理制度仍在不断完善中,一些管理环节和程序需要根据国情予以改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②生态与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③生态与环境监管能力薄弱,④ 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缺位,⑤ 环境保护管理协调不够,⑥ 水电环境补偿缺乏市场化机制,⑦水电环境科研工作滞后,⑧环境管理能力建设需强化等。

根据小水电面对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小水电在生态与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环境保护认识

发展小水电是硬道理,保护生态是硬要求,要承认开发与保护之间有矛盾,更要坚信开发与保护能双赢。“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着眼点还是发展,约束条件是保护生态和有序开发。为此,我们一定要坚定科学有序持续发展小水电的信念,勇于肩负起水电开发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历史重任。

2.强化环境管理制度

小水电通常是流域梯级多站开发,单站环境影响小,多站累积环境影响大。应建立环评早期介入和生态预警机制,对流域水电开发规划、各站点开发方式和工程设计、河道生态基流以及工程运行后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变化进行预测评价:尤其要对小水电工程间接的、长期的、不可恢复和具有累积效应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3.加强小水电环境监管

对小水电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行进行全过程的生态与环境监管。对违反生态与环境管理制度、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项目,对不按设计环保要求施工的项目,对无生态用水工程措施或在运行中肆意挤占河流生态用水的项目,对不正常运行环保设施、违反环境标准超标排污及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的行为,要及时纠正依法处理。

4.解决好重点环境问题

首先.要保障河流生态用水。建立河流生态用水的法律保障体系,预防和惩治侵占生态用水的行为。要制订河流生态流量规划,确定河流最小生态用水的环境指标。已建和新建电站都必须遵照执行。其次,要做好小水电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建设、监理单位要认真落实各项施工环保措施,坚决杜绝施工期发生水土大量流失和生态大面积破坏的现象。应合理选择开发的时空顺序,尽量避免多站同河临近施工,以减少累积效应。再次,增设洄游性鱼类保护措施。应根据国家水生生物保护要求,采取必要的过鱼措施,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安全。对少量带调节水库的小水电工程还应加强减缓水库低温水影响的保护措施,如采用多层平板门、叠梁门等竖井式及斜涵卧管式分层取水。

5.建立环境保护管理协调机制

小水电工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涉及发展改革、水利、能源、环保、民政、交通、水产、林业、农业、地质、防疫及文物等部门,具有多学科、跨领域的特征,小水电工程开发过程实质上是多部门综合评价、交叉决策的结果。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起部门间有效的协调机制。

6.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的水电政策

通过《可再生能源法》改善水电体制、政策及市场环境,提高小水电自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再生能源法》已经开始实施,有许多配套政策措施还有待制订。当前应重点制订好小水电开发利用总量目标和发展规划、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资源调查技术规范、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科技发展规划、上网电价定价机制、财政补贴和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

7.注重生态与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小水电工程广泛涉及技术、经济、环境及社会领域的10多个专业50多个学科,在工程规划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中,其多学科本质要求建立一套将技术、经济、环境、社会和法律因素结合起来的新方法学。为此,必须及早培养和储备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以适应在小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中实行全过程生态与环境管理的需要。同时,应建立健全水电环境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水电工程与生态与环境的综合决策,有利于监督水电工程各项生态与环境目标的落实。

8.大力实施以电代柴

充分发挥小水电的正面环境影响。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经实践检验的“国家得生态、群众得实惠、企业得效益”的“二三得”工程,是最直接的生态建设工程。其运作模式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群众意愿,顺应生态建设的规律,因此,应当突破现有试点范围,在全国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加快实施。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水利系统水电统计年报『R1.1995-2005.

[2]水利部.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试点工程总结报告 .2006.

[3]赵建达等.蓝色能源绿色欧洲—— 欧盟小水电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4]刘京和等,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概论[M].郑州:黄河出版社,2002.

[5]李加水,刘京和等、小型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程.(SL315-2005)[S].2005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