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北京清代王府建筑与京外地区王府建筑艺术比较研究

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时间:2011-03-29 09:56 关注:(1)

北京清代王府建筑与京外地区王府建筑艺术比较研究

王岩

摘要:北京现存的王府基本都是清代的。清末,京城里的王府约有50座。这些王府大体都是分布在内八城中,只有极少数建在了外城。明代的王府则多建在京外。因此,本文着重从历史的角度入手,侧重于典型的王公府第,对明清及入关前后的京城内王府与京城外王府的建筑艺术进行一些初步研究。建筑设计,职称评审,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

关键词:王府 清朝 建筑规制 比较

1 引言

王府是指建有执政殿堂的王一级人的居所。实际上,广义的王府建筑还可包括皇子府,以及所有封爵者、宗室受封者(如公主、郡主等)因受封而建的住所。作为特殊的建筑群组,王府是封建社会特权、宗法、礼制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其宏大的规模、严整的规制布局、多层次的空间组合和富丽的彩绘雕饰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王府或灰飞烟灭,或颓败倾纪。目前,尚能传达历史信息的王府多为清代的。

王府建筑不仅可以居住,首先具有政治性。属宫寝建筑或说是附建有普通房屋的宫寝建筑。王府建筑的规划思想、布局特征与周代诸侯城有关,与皇宫有关。王府的建筑规模、体量、风格与封建等级有关。王府建筑是古代国家宗法等级和封建礼制的载体,故论及王府不能不论及古代的分封制度。

2 历代分封制度

2.1 历代分封制度

我国的封建社会之所以能绵延久长,等级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一切事物皆因人的地位不同而有等级规定,表现在建筑形制方面颇为明显。正如刘致平先生在《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总论中所写的:“我国自周代以来即极为注意社会的整体秩序及礼仪制度。汉有大第室、小第室、甲、乙帐的等级。至唐,则有《开元礼》明文规定各种人等的建筑制度,下不得僭上。以后则是规定得愈来愈详细,高低尊卑,统治者及被统治者的房屋建筑全不相同,各有分寸、绝不杂乱。”

从历史上看,金代虽然沿袭了历代的分封制度,但在北京没有留下王府的实例。元代实行的是划地封藩制度,受封之王各有封地,不居大都。明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使权力集中于中央,实行“封而不建”的原则,认为“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是长治久安的良策,只保留了形式上的郡国,但受封各王必须到封地去住。清灭明后,仍定都北京。清承明制,清朝不仅在政治制度上继承了明代的许多传统,在分封制度上也秉承了明代“封而不建”的原则,而且做得更彻底,将明代表面上存在的郡国形式也取消了,而只有爵位名号。这样诸王贝勒受爵却无“国”可就,只能留在京城住在国家出资修建的府邸中,唯皇帝之命是从。于是,清代的众多王府云集北京,成为北京居住建筑中一道仅次于皇宫的壮丽风景。

2.2 清代封爵制度

清朝问鼎中原以后,吸取明朝封王的经验和教训。对宗室采取“封而不建”的办法,即“诸王不锡土,而其封号但予嘉名,不加郡国”。历经崇德、顺治、康熙朝的发展,到光绪年间宗室封爵己经固定为十二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王爵共有两个等级: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实行世袭递降制(世袭阁替的王除外)。

依清代制度,亲王和郡王的居所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名称上只有亲王、郡王的住宅才可以称为“王府”。贝勒、贝子、辅国公的住所称为“府”,高级官员的住所只能称“宅,或第”。在营建方面更是有严格的限制,不得随意违反。

3 王府建筑规制

封建等级有别,建筑亦必有异。在建筑结构与装饰等方面尚不成熟的时期,建筑的名位也就更多地表现在数量上的“以多为贵”,体量上的“以高为贵”和占地的“以大为贵”(《礼记•礼器》)。根据《考工记•匠人》的记载,可推窥当时诸侯城之概貌:公之城占地方七里(周天子王城方九里),侯、伯之城占地方五里。子、男之城占地方三里,当时周天子城(王城)高“七难”(周尺七丈),各诸侯的城高“降杀以两,礼也”(《汉书•韦贤传)})则:城高五丈,城的四角高七丈。王城的经、纬路宽“九轨”(周尺七丈二尺)。各诸侯城的路宽依礼减二为:经、纬路宽“七轨”(周尺五丈六尺),顺城环路宽“五轨”(周尺四丈),城外路宽“三轨”(周尺二丈四尺)。诸侯城营国(营建城邑)的主要内容与王城相似,即:建造城池、宫室、宗庙、社援、朝(外朝)、市(市场)、国宅(贵族、卿大夫居住区)、间里(居民区)、官署、仓凛府库等。各区域采取井田方格规划方式,按宫室“择中而居”,“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国宅近宫,间里周散”布局。诸侯居住的内城分区是按“前朝后寝”方式布置的。这种分区方式一直延续着,至清代,王府仍保持着这个特点。从我国历史上看,历代建筑都是有等级的,尤其是明清时期更有明确规定。

3.1 明代王府建筑艺术规制

明代王府不仅在布局、规模、间数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对于建筑本身也有着严格的规定。《明会典》曾记载过如下事件:“嘉靖二十九年,以伊王府多设门楼三层,新筑重城侵占官民房屋街道,奏准勘实于典制有违,俱行拆毁”。说明逾制是要受到制裁的。明代王府的单体建筑的等级主要反映在基台的尺度控制和装饰色彩的规定两个方面。现根据《明典》、《明史》、《明太祖实录》等书中的记载归纳如下。亲王府基台尺度方面的规定:王城高二丈九尺(《明太祖实录》记载为二丈九尺五寸)下阔六丈,上阔二丈。女墙高五尺五寸。城河阔十五丈,深三丈。正殿基高六尺九寸(《明太祖实录》记载为六尺九寸五分),月台高五尺九寸(《明太祖实录》记载为五尺九寸五分)。正门台高四尺九寸五分。王宫门与后宫门地高均为三尺二寸五分。廊房地高二尺五寸。亲王府装饰色彩方面的规定: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饰以青绿点金,廊房饰以青黑。宫殿、门庞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四城正门、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惟亲王宫得饰朱红、大青绿,其他居室止饰丹碧。宫殿案拱攒顶,中画蟠螃,饰以金,边画八吉祥花。前后殿座用红漆金蟠螃,帐用红销金蟠璃,座后壁则画蟠璃、彩云,后改蟠璃为龙。《明史•礼志六》和《明会典》卷二百三中的两段文字或可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受明代王府建筑的尺度:“永乐八年建秦憨王享堂,命视晋恭王制加高一丈,因定享堂七间,广十丈九尺五寸,高二丈九尺,深四丈三尺五寸”。“永乐八年定:亲王坟莹,中门三间,广四丈五尺八寸,高二丈一尺,深二丈五尺五寸;外门三间,广四丈一尺九寸,高、深与中门同;神厨五间,广六丈七尺五寸,高一丈六尺二寸五分,深二丈一尺五寸;神库同;东、西厢及宰牲房各三间,广四丈一尺二寸,高、深与神厨同;焚帛亭一,方七尺,高一丈一尺;祭器亭一,方八尺,高与焚帛亭同;碑亭一,方二丈一尺,高三丈四尺五寸。”

3.2 清代王府建筑艺术规制

清代与明代相反,诸王必须住在北京内城。清初的王府多数是在明代勋戚府第的旧址上按清代制度改建或重建而成。因清代宗室封爵分为十等,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思将军。前六等赐给府第,前四等的住所称“王府”。其余的包括公主的住所也只能称“府”。《大清会典》卷五十八载:“亲王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前墀环以石栏,台基高七尺二寸。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七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七间,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正殿设座基高一尺五寸,广十一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绘金云龙。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脊安吻兽,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门钉纵九横七。房屋旁庑均用筒瓦。其余府库仓廪,厨厮及典司执事之屋分列左右,皆板瓦,黑油门柱。亲王世子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二尺五寸。正殿五间,基高三尺五寸。翼楼各五间。前墀环以石栏,台基高四尺五寸。后殿四间,基高一尺四寸。共屋五重。殿不设屏座。梁栋绘金龙花卉,四爪云蟒。金钉、压脊各减亲王七分之二。余与亲王同。郡王府制亦同之。”

3.3 明清王府建筑比较

从上述所举两则明清王府建筑制度来看,封建王朝对于王府建筑的型制的规定是十分详尽的,对于正门几间,可开启几间、首先加以规定。对高围墙的基高,正门、正殿、翼楼、寝门、寝殿、后楼等各种建筑的间数、台基高度、屋顶用瓦的种类、油饰颜色、雕饰纹样、门钉数目、殿内设座屏与否、座的尺寸及油饰纹样等规定的十分细微。

明代王府(以亲王府为限)与清代王府相比,有如下特征:明代王府旧时虽称“府,典籍也称“城”、“国”。就类型而言,具有明显的城的特点。至清代,王府绝无城之特征,称“府”更名副其实。明代王府较之清代王府占地面积大,建筑群类多,分区严格,房间数众。发挥政治、礼制礼仪功能是规划的主导思路。宫殿区按“前朝后寝”(或“前殿后宫”)方式布局。宗庙和坛庙建筑是王府的组成部分。宗庙按“前庙后寝”方式布局。清代王府除了“前朝后寝”的布局特征依然明显以外,宗庙、坛庙区域已消失(或弱化),宅第特征开始突出。“明制:皇子封亲王……邸第下天子一等”(《明史•诸王》),俨然皇城模式。又与郡王府的模式相去甚远,等级差别悬殊。清代亲王府与皇城模式无涉而仅与皇宫的部分区域模式相似。与郡王府的模式相同,等级有别但不悬殊。明代王府建在全国各地,虽为救建,建筑风格亦不会相同。典型的明代王府均为明初所建,建筑风格当具元代遗风。清代入关后,王府集中建在北京,作法统一。清初所建王府虽会带有某些明代作法特点,但就总体而言,具有鲜明的明清官式建筑风格。

4 结语

清代的王府,在很大程度上承继了明代建筑的许多精华。虽然各个王府都有各自的建筑特点,但清代的王府在整体上普遍表现出一种规整、规范、宏伟的特点。有一首唐诗,里面有这样几句:“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王府作为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重视王府文化、研究王府文化,并把王府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大清会典 (光绪朝).卷五八,工部.

[2] 丁世华.昔日王府寻踪(四)王府规制述略.北京房地产,1996(8)

[3] 张军.清代王府研究综述.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 文立军.鲜为人知的京城王府.城市与减灾,2005(1).

[5] 耿威.清代王府建筑组群构成特点.

[6] 刘大可,吴承越.清代的王府.古建园林技术,1997(l-2).

[7] 王其明.中国王府建筑述略一一明清王府建筑研究有待开展.古建园林技术,2005(1).

课题来源:北京清代王府建筑与京外地区王府建筑艺术比较研究(课题来源: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7JC760008)

2作者简介:王岩(1985-),女,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08级研究生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