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我们能为城市发展做些什么

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时间:2012-11-17 10:38 关注:(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亦如此,建筑是美的,所以,我爱建筑。

  毕业以来,从事建筑设计也整整十年时间,十年时间单就从建筑设计而言,我实在觉得微不足道,十年的时间,让我对建筑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又从清晰到困惑。建筑,这样一个大的命题,确实不是我所能侃侃而谈的,在此仅限将我对建筑的理解,拿出来分享,亦请各位前辈,同行,朋友指正。

  因为我从事这个行业 ,所以我留意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到江南,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到处都是建筑的身影,她为我们提供了生活,学习,生产,娱乐,体育,政治和宗教等等方面的活动场所,使人类社会在建筑的保护下得以健康的发展,她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她是一个城市的象征。

  既然谈及“城市建筑的美”,那么,首先:什么是美呢?美的感念实在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定义。《礼记》里说:“美恶皆在心中。”柳宗元也说过:“夫美不美,因人而彰。” “美”,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质,而是存在于观赏着心里,“美”是主观的,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美”。“美”是一种感觉,一种以自我的认识作为评判的标准,:“美”是相对的,对于衰弱而言 ,康健是美 ;对于懒惰而言 ,勤勉是美 ;对于虚伪而言 ,真诚是美 ;对于凶恶而言 ,善良是美。总之 ,一切表现为信息优化的情和态 ,都是美。美的形式很难获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人类不但没有统一化的审美定义。一般来说,无论是那种艺术,它们的美感基础都是建立一套“和谐”的秩序之上,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一种“共鸣”公认的标准。

  那么,什么是建筑的美呢?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上是这样写的:“建筑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美学元素中,概括起来大致有:主题、重点、比例、尺度、韵律、和谐、对比、衬托、对称、均衡、隐喻、虚实、质感,等等。这些抽象的美学元素如果使用得当,就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优美建筑。希腊古典时期建造的帕提农神庙,虽然遗留下来已有两千四百多年,建筑物本身也已历尽沧桑,但是正因为它蕴涵着丰富的美学规律,至今仍被尊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皇冠。它的主题突出,比例尺度恰当,构图均衡和谐,细部雕刻装饰精美,视差处理深入细微,不愧为我们学习的艺术典范。

  当然,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也在变化。今天,除了上述的比例、尺度、对比、均衡等美学元素之外,已更注重空间的处理和建筑艺术的隐喻效果,并强调主观的审美见解和建筑构图规律的结合,这就促成当今建筑艺术领域里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

  不同的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也会存在不同的审美观。比如,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故宫就是很典型的。这种构图的方式,都十分重视了对中和、平移、含蓄而深沉的美学个性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而欧洲建筑体系,主要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性外向性格,体形体量对比强烈。

  有时,审美的效果也会被误认为是实际的需要。例如现代玻璃幕墙建筑,看起来好象是为了争取更多的采光,实际上室内完全不需要那么大的采光面积,这完全是现代审美的需要。相反,过多的玻璃不仅要设法遮阳,还将增加空调的能耗。又如一些高技派的作品,那些表面上的够架好象是结构和设备的需要,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某种艺术主张,为了增加空间层次,与结构设备的需要无关。等等如此,一个建筑的美与丑,还在一方面要有建筑设计者的主观因素 ,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建筑设计者们在遵循“美”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对建筑艺术及其审美尺度的主观把握。

  目前,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地被大家所关注。“生态美学”悄悄进入我们的建筑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建筑与建筑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等,说明新的一种审美观念正在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同时,考虑建筑的治污和防污、节能、有序利用等多方面因素,再要求建筑设计者考虑建筑自身美的形式,这对建筑设计者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为什么帕提农神庙、泰姬玛哈陵、天坛祈年殿等等这些不朽的建筑随着斗转星移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但仍然能够作为建筑史上的艺术瑰宝 ,被推崇为美的象征呢 ?这是因为它们在符合美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 ,又创造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人类文明开始以来 ,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 ,有意无意地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 ,这些共同经验演变成为群体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标准,也就是朴素审美观的诞生。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激发出读者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 ,得到群体的共鸣 ,于是被公认为是真正美的建筑。

  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我们每个个体,感受到的建筑的“美”是不一样的,对于一幢建筑物的审美结论必然是不同的.还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一般而言,这种审美活动是感性的,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当人们企图对其结果负责而寻找恰当的理由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将自己的标准应用于他的审美活动.这种标准得自他已有的经验.因此审美活动具有不确定性,是感性的。你认为好的东西,别人未必以为是.我想所有的审美活动都是这样的: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审视什么.美学性质虽然是建筑的性质之一,却并不是建筑最根本的性质.而大部分人在评论建筑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却是外观(或者称为形式).然建筑师在设计时必然首先考虑其功能性;对于审美,那只能是所有实际问题解决之后的问题.

  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 ,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 ,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 ,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 ,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 ,又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当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世界流行的消费观、价值观相结合,其内涵和外延都变得更广泛,审美本身也趋于多元化。 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 ,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 ,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 ,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必将成为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标准。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