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实现方法

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时间:2022-05-19 09:10 关注:(1)

    文中结合工程案例,详细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应用情况及实现方法,希望能和同行分享实践经验,全面提升工程勘察效率。

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实现方法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数字化;实现方式

  1工程概况

  本勘察项目起点位于孙耿北路南180m处,坐标(4084409.07,509782.3308),终点位于崔寨镇G220国道与京沪高速交汇处,坐标(4079126.935,509508.1417),里程桩号K0+000~K5+300。该路段是城市快速路,道路宽度为72~106m,其中K0+000~K0+572.5、K4+827.5~K5+300是纯路基段,余段是上路基下隧道,地下隧道宽度33.1~69.8m,开挖深度约14m,拟采用明挖方式施工。

  2岩土勘察数字化系统

  2.1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流程

  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整合呈零散分布状态的数据信息,使数据的共享效率得到保障,还可以覆盖岩土勘测与设计范畴。在数字设计环节,要进行科学组合及应用。和其他类型的系统相比,数字化系统投应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掌握CAD技术应用原理、流程等,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数字采集与应用效率,为系统功能升级及数据二次应用等创造条件[1-2]。

  2.2数字化系统主要构成

  2.2.1感应系统。电子传感器感应系统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智能化特征,人工智能平台是该系统创建的基础,辅助完成岩土工程的智能规划工作。结合岩土项目研究系统的结构特征,运用智能工具开展相应调查工作,实现项目开发及建设现场勘察的自动化。感应系统近年应用于数字测量管理及控制领域,能提供多样化的数据处置模式,便于工作人员调整电子传感器的工作范畴,这也是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一种常规方法。在勘测数据分析环节,反应器能够作出准确应答,辅助提升分析精准度。2.2.2传输系统。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岩土成分调查形式的可行性,科学提出岩土相关问题,编制相配套的处理方案。在未来的规划与调查实践中,数字化调查将会成为一种趋向,以网络服务管理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为支撑,实现远程操作控制[3-4]。2.2.3存储系统岩土勘察涉及大批量数据采集和管理,因此需要对信息进行集成存储管理,以便为工程后续施工提供科学指导。针对现场勘测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数据,利用数字化模型处置信息,一方面能显著提升数据存储、管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还能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拓展人工智能平台功能,使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创造出更多效益。

  3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的实现方法

  3.1数字化建模技术

  3.1.1表面模型法。表面模型法是岩土勘察领域中一种常用方法。在勘察工作开始前,应用表面模型法基于数字化形式开展相关分析活动,通过建立数字化模型并有效应用,确保工程施工现场地质勘察工作顺利推进,这种方法用于工程勘察中表现出良好效能。具体应用时,采用测点的形式获得离散点相关信息资料,为分析数据的几何特征及信息研究等工作创造便利条件。采用适宜的方法协调与共享测点信息,构建出一个完善的工程地质表面网格,以保障后期地质勘察工作的灵活推进。在本工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自然区划为成Ⅱ4区,结合既有规范要求,H1、H2分别取1.90~2.20、1.30~1.60,勘探期间钻孔内提示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2.23~5.80m,平均埋深为4.16m,地下水位标高为18.30~19.10m,平均标高为18.67m,路基设计标高、相对高度(H)分别取为23.00m、5.04m,当H>H1时,则判定地基干燥,综合分析地面临时积水及水位波动带来的影响,最后得出该路基湿度状态定为中湿[5]。3.1.2图示模型法以特定的网格方法为依据,把岩土施工现场细化成三角形网格,在水平线上,各个点位均处于三角形前面、侧面或者顶部。针对各个节点,三个拓扑结构网络多聚集在如下几个方面:三角形中,在设定的时间内,基于标准检查过程明确三角形特征,并提出相关问题,同时基于直线测算出地层剖面,这是提升相关指标计算效果的可行方法之一。

  3.2构建数据库

  在数据库模型规划前,要指派专人开展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全面获取相关数据信息,提升信息采集的精准性、系统化。为达成以上目标,应充分发挥数据信息的实用性,建立数据和实体之间的关联,从多个方面保障数据的准确度、真实性。为提升岩土工程现场勘察工作质量,应基于数字化信息创建数据库,利用其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为了提升数据模型的完整度,一定要在充分数据资料的支撑下建模,进而帮助相关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数据属性和对象之间的关联性,掌握实体工程数据,包括图形工程、地质研究信息等。岩土工程现场勘察流程繁杂、数据类型繁多且数量庞大,在分析数据时,勘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时间序列做出相应处理,科学分析原始数据,掌握各项数据的来源与现实作用。数据处理环节要重视分析周围环境条件,实时引进远程监控系统,提升岩土地质信息获得的效率,全面优化处理效果。在本工程中,地下水抗浮是岩土地质勘测分析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沿线勘察深度范畴中,期地下水位埋深为2.23~5.80m,平均为4.16m,地下水位标高为18.30~19.10m,平均为18.67m。调用数据库分析,可以按照22.50m设计抗浮设防水位标高。鉴于自然、人为因素影响抗浮设防水位高低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对抗浮设防水位进行专项研究。主要岩土层抗浮参数(qsia)见表1,由设计单位确定最后设计方案[6-7]。

  3.3建立数字化系统

  首先,技术人员按照规程要求做好信号的转化工作,在数字化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岩土勘察工作,相关人员合理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有针对性地完善勘察工作内容,进而提升工程勘察的自动化建设水平,在实践运用中已取得良好成效。数字化勘察的最大作用是把数字信息转换成自然信息,随后组织技术人员精准辨识及处置各项勘察数据,以上方式不仅有益于提升数据管理模型的建设速度,还使现场勘察工作过程的稳定性得到最大保障。其次,通过系统分析岩土工程,能够明确数字化分析和水文地质之间的关联性[8]。数字化平台是数字化勘测活动执行的重要基础,实施难度明显低于传统手工处理。最后,严抓数据处理过程,如果局部岩石层被破坏,则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为确保岩土现场勘察工作的顺利推进,建议以数字化系统为基础,构建出行之有效的岩土模型、动态检查数据及空间勘察过程,显著提升岩土勘察工作效率。

  3.4信号转换

  工程勘察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为设计人员精准地提供人工性语言,故而应在适宜时间将勘测信息转换成具有不同属性的信息。数字化技术和岩土勘察过程相融合后,自然语言信号基于辨识、集成与处置等一系列过程实现转换,以上过程均要有人为干预,只有多方面加强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工程勘察效果[9]。既往岩土勘察活动开展过程中,主要通过组织人力的形式执行各项任务,很难科学管理与部署勘察数据,现场勘察难度高,勘察时间成本大,勘察结果的有效性与精准度均无法得到保障。而在数字化技术的协助,工程现场勘察过程明显简化,改善了水文地质因素经常影响最后勘测结果的情况,降低勘察工作难度,明显提升工作效率。本工程中采用数字化系统完整的采集钻孔信息,录入有关数据、核验录入者信息并执行相应拍照上传过程,照片直接插入水印标明钻孔信息。系统具备整理、分析采集数据的功能,可以把数据信号转变成简单草图,平面选择相应钻孔以后就能自动生成简单剖面、导出相关数据,为后期分析处理创造便利条件,具体导出时,要按数据库格式直接导出相应数据,便于直接导入后期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场地的地震效应始终被作为岩土勘察的重点对象,按照规定,对本区域按7度区,0.10g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去判定粉土、砂土液化情况,进行数字化分析后,各层粉土黏粒含量都小于10%(黏粒含量见表2),这就意味着其具有液化可能性[9]。软件可自动调取参数及相关数据进一步判定各层土液化情况。

  3.5勘察的虚拟化

  数字化勘察追求的目标是呈现出岩土工程施工现场,利用数据库清晰、精准地呈现出工程现场的有关信息,但是一定要在特定环境内才能呈现出场地的地理方位、形状信息以及其他内容等。比如某岩土工程所处区域内存在着丰富的岩脉和河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勘察工作数字化推进形成较大限制。故而勘察人员可以把地质地层作为重点勘察对象,全面采集周围区域地质与河流相关信息,在虚拟调查系统的协助下获得各类数据,合理确定数据与工程之间的关联性。虚拟站点结合被输入数据,智能生成工作人员所需信息。

  4结语

  在地面建筑物改扩建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能起到科学指导作用,全面采集各项地质信息能指导现场施工活动顺利推进。工程勘察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数字化勘察系统,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协助下,快速高效地采集地质环境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岩土勘察施工要求,有效提升勘察工作效率,创造出最佳效益。

  作者:刘福鹏

  来源于《江西建材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