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机电类专业融合模式下职业规划思路

分类:机电一体化论文发表 时间:2020-06-19 10:12 关注:(1)

  在机电类专业融合建设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相关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研究,可以有效提升该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适应度,对促进该类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该项教学探索与改革的落脚点。文章从机电类大学生就业现状、特点入手,深入分析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路,阐述了思考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思路。

机电类专业融合模式下职业规划思路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融合模式;职业发展

  在2020年最新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机电类专业依然横跨至少两大不同类的工学二级专业类,而现今跨学科知识创新点的开发与应用仍然是呼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秀产物。所以,在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各专业为研究的背景下,对机电类专业融合后职业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分析。这些思考与分析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

  1机电类专业的就业现状

  目前,国内有数据统计:机械制造与加工、电力电子、工业设计、机电一体化等技术人才需求量逐年上升,且上升率为5%~6%。特别是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及相近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呈现猛增态势。随着智能制造概念的落地,近几年来,华北及沿海地区对机电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如长城汽车与智能工程学院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已执行3年,每年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届生的需求量为30~50人。机电类专业涵盖了工学中大部分的技术岗位,其专业口径宽,适应范围很广。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各类电器及电气设备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输发电的运行维护,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特别是专业融合后的项目式实践课程的培养,更打通了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使得学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也懂“电”,学强弱电类专业的学生也懂“机”,拓宽了就业领域。现今制造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中国智造2025”不仅推动行业由以“量产”“代加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向以“自主知识产权”“质的飞跃”为主的精细型增长模式转变,更引发了机电类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多数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从单一的专业能力培养,扩展到实训室建设、实训项目开发、技能型管理人才定制等领域。

  2机电类专业的职业发展问题

  2.1缺乏以实践为基础的发展思路

  虽然在专业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反复推动学生去实践,但是再大规模的竞赛都只是从学生这个维度看世界。对真正面对企业和职场的实践仍然有所欠缺,而实践才能验证职业规划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事实证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与真正的社会、企业岗位实践相结合,其职业发展才可能顺利实现。在带领智能工程学院大四学生于山东歌尔集团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看到许多学生只是盲从地跟随学校的实践安排,并没有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去制定职业规划。他们往往只注重自身的职业定位、价值和取向,不重视怎样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不思考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定位。换言之,只考虑自身的因素,没有放眼社会与世界经济,因此制定出的职业发展思路非常有局限性[1]。

  2.2急于择业,忽视就业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对培养人数庞大的工科生来说,这个压力并没有随着岗位的需求而减轻,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在于许多学生“未就业先择业”。在未深入了解社会、市场与企业的情况下,凭借自己以及原生家庭赋予的观念,对企业和岗位“挑三拣四”,不问自己适合什么岗位,先问企业给予什么待遇;不问自己具备什么能力,先问企业搭建什么平台;不问市场经济环境,先问企业和岗位环境的学生仍大有人在[2]。还有部分学生凭借自己在校内外获得的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奖学金证书等一味追求高薪和中高层岗位,而忘记在步入社会之初,其不论社会经验还是岗位技能都是空白。

  2.3缺乏有效指导和准备

  职业规划与职场教育在高校中均已开设,但是课程的安排不尽合理,且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导致事倍功半。大一新生刚入校园,对高校生活还未了解和熟悉,对四年后的职场更是模糊概念,重视度也随之下降。大四毕业生再进行职业规划时,已经有很多学生找到工作或者正在找工作,不论是理论指导还是实践都稍慢于实际需求。此外,四年高校就读期间的职场类课程,大多布置常规的相关报告,而未能形成有效地跟进和追踪,既不能对已经发生的职场行为进行修正,也不能对未进行的职场规划形成指导闭环。

  3机电类专业的职业规划思路

  3.1找准职业规划脉络

  首先,在我国当下,时代的脉络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在这个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每一个大学生都责无旁贷,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国家赋予大学生的使命。每一个大学生都要以自身的职业理想作为起点,将个人价值与祖国利益结合起来。其次,对融合培养后的机电类学生,可以放眼所有的制造业,但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职业规划,也就是既要摸准行业的脉络,更要摸准当代学生的群体特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楚自己的性格、兴趣、优点和缺点,还有各自的职业倾向。可以进行职业测试,来辅助判断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岗位。

  3.2培养适合的职业观念

  职业观念是指人们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社会对从事某种专业的人员较为恒久不变的角色看法。职业观念包括三个维度:维持生活、完善个性和服务社会。三者的地位和比例不同,构成了不同的职业观念,比如职业地位观、职业待遇观、职业苦乐观等[3]。良好的职业观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找到适合的工作,更能在岗位中发挥作用,稳定发展。在诸多的新闻报道与企业对人才的考核中,团队合作的职业观念占比最大。团队协调、多部门合作、临时项目团队等生产与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管理的主流。因此,沟通协作能力、领导力与执行力不再是管理人员的职业特征,也是技术人员的必备职业技能。在机电类专业融合培养的过程中,以项目、竞赛团队为单位进行的活动比比皆是,领导力课程、管理类课程的加入更是给予学生助力。但是,依然需要向学生强调团队化的职业观念。在校阶段这个职业准备期,要有意识地为将来自己从事的行业和岗位储备知识和技能,养成“凡事预则立”的职业思维。3.3坚持“大国工匠”的职业精神不同的国家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同,我国千年以来所形成的大国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这五个方面。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优胜劣汰,促使更多企业脚踏实地地生产、创造企业财富,同时对人才的需求也更趋于“大国工匠”精神的标准。这不是简单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下的孤芳自赏,而是正视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打磨自己的技能、意志与职业品质。绝不能忽视企业实际运作的可行性,或者设计的成本,即使是再完美的设计,市场无法接受也都是失败品[4]。机电类专业融合后的职业引导,就要从“大国工匠”精神出发,所学知识要宽,但是所掌握技能要“精”、要“尖”。不论自己的技能水平有多么出众,获得多少奖项,都要在每一个新岗位下从“零”出发,踏实前行。

  4结束语

  机电类专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是专业交叉融合与知识创新的过程,希望在带给学生更多项目技能、竞赛技能的同时,也带给他们更多的职业发展指导、更多的职业规划建议。特别是在学生进入项目小组后,指导教师要把职业发展也作为项目小组的培训目标,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得以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亮.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现状与对策建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115-116.

  [2]杨永超.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9(16):66+105.

  [3]阿步利孜•穆沙江.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20):21-22.

  [4]徐代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南方农机,2019,50(22):85-86.

  作者:孙瑞娟 赵晓艳 刘静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