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动车组检修技术教师教学创新

分类:机电一体化论文发表 时间:2022-06-17 09:23 关注:(1)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教育部启动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文章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为例,从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创新性的提出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举措,为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动车组检修技术教师教学创新

  一、目标定位

  打造我国动车组检修技术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火车头团队,动车组运用维护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全国铁路在职员工高铁司机培训金牌教练团队,湖北动车组先进技术科普宣传队,我国高速铁路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先锋队。

  二、主要建设任务及实施举措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

  1.优化团队建设与运行机制

  (1)优化团队运行机制、工作责任机制、建立团队。制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在方案对目标任务实施分年度、分阶段、分级别的细化,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台实施细则;制定适应结构化教学团队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明确的目标引领、畅通的协作沟通、合理的激励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团队运行模式;针对团队建设任务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教师集体备课、模块化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职责与任务,确保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团队目标相融合。(2)优化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团队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通过开展师德专家进课堂、警示教育、课程思政等教学活动,实现师德师风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根据《武汉铁院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两手抓,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和奖惩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3)优化团队管理制度建设与落实。依托《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大力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深化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课堂管理,严格课堂考勤,强化课堂组织,确保课堂秩序,制定《课堂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办法》制度,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引导教师自觉提升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完善《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等,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持续提升。(4)优化团队考核评价制度。依托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办法》,根据专业特点和团队目标制定本土化和专有化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涵盖实践教学、教改方案、任务绩效指标、目标完成度、团队凝聚力等定量内容。

  2.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

  以提高团队教学能力为目的,以专业特色发展为基础,以专业教授与各领域专家为主导,由能力互补、科学分工、团结协作的教师、企业专家与教学管理工作者构成的多主体教学创新团队。

  3.提升团队教师能力水平

  (1)优化教师能力提升方案。制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能力提升方案》,实施团队全员专项轮训制度,针对团队教师不同能力要求,建立分层次培养模式,着力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培训,不断的提升团队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每年选派14人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研修访学、与国内外高校互派访问学者2人。(2)优化团队教师能力发展路径及能力标准。确立培训对象“专、兼职教师”全覆盖,明确面向“一般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能力发展路径,制定教师职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教学技能+科研能力”各项技能全方位的培养方案。结合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三维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教师能力标准。(3)优化教师能力提升测评方案。组建由行业专家、校内专家、专职督导、系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能力测评委员会。制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能力提升测评方案》,明确教师能力测评标准。每年选派多人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获得3个省级及以上教学类奖项。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

  1.优化校企协同工作机制

  以教学创新团队为纽带,推进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共同分享职业教育发展红利,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每年选派10人赴行业典型企业实践,实现团队成员全部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

  2.优化校际协同工作机制

  加强校校交流与合作机制,推进教师互访及异地教学等活动,相互融合教学、教改及科研经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步推进深层次的校校交流合作,学校互相派遣名师、教学管理人员到对方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及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实现人才流动、资源共享,发挥名优师资最大化的辐射作用。

  3.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

  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发展中心,提供教师培训、教师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资源供六大服务,为教师提供全面的、坚实的教学发展资源保障。通过六大服务,教师发展中心由点及面、由内至外、由具体到抽象的明确目标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服务,深刻展现了该组织以教师为本的发展导向。每年组织团队教师培训不少于2次,教师技能能力训练活动1次,教学经验交流会1次。

  4.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湖北职业教育集团的指引下,通过教学创新团队,推进学校联合知名行业、龙头企业,探索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市场化运作的办学模式,拓展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形式,推进在校内外建立实训基地,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建成省级及以上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铁道机车车辆理事会,成立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委员会,打造校企育人共同体,共同研究制定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双元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成1个“双元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省级课题申报、研究并结题。

  2.按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

  对接职业岗位准入资格标准和从业资格标准,按动车组检修岗位群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推动以团队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教学资源和生产资源协同、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协同、教学项目和生产项目协同为主要形式的协同育人。

  3.基于职业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融入企业用人具体需求,对动车组检修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构建“基础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课程体系,适应多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并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等进行动态管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4.强力推进1+X课证融通

  聚焦以动车组为代表的高端装备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以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方案为主导,基于“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标准,对证书考核站点不断完善,每年定期开展培训及考证。强力推进1+X课证融通,制定“学分-证书转换”制度,实施学生课程学分和线上学习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序互换。每年完成1000人日的培训。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1.优化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机制

  教学团队整合师资资源,优化团队分工协作机制,通过团队成员积极配合、反复打磨,探讨教师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新型教学方法,探索模块化教学。通过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进而推动形成“学校有统筹、中心有规划、团队有协作、能力有提升、课程有特色”的团队工作格局。

  2.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融合的育人模式

  以线上MOOC思政案例解析、线下轨道交通安全警示厅巡讲、专业模范人物进课堂、动车组检修实训等教学实施手法,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轨道交通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开发在线课程思政视频案例库1个,建成轨道交通文化博物馆1个。

  3.推动教法改革及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

  依托大数据、可视化技术,推行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数据化描绘式管理,探索在线直播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块化协作教学模式;开展移动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智能化学习的研讨与实践;开发交互式微课、活页式教材等新形态立体化教学资源。建成6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本新形态教材,实现5门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申报2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本规划教材。

  三、预期成效及成果应用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制定模块化教学管理办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推进“2+1”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动车组检修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加强国际合作,助力提升我国高铁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引用出处

  [1]李国庆,张兆敏.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科技视界,2021(7)

  [2]彭红科.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路径———基于提质培优的视角[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

  作者:杨明明

  来源于《中国储运》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