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构建“ 以人为本 ”的和谐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分类:自动化论文发表 时间:2018-09-17 09:29 关注:(1)

  李晓周园园郝阳彭锋

  摘要:通过总结我国炼钢工艺发展现状,并从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律、市场变化情况、历史经验教训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电炉钢比例和废钢比将进一步提高,炼钢工艺技术发展将聚焦绿色化、品质化和智能化。

  关键词:炼钢;产量;电炉钢比;废钢比

  中图分类号:F403.7文献标识码:A

  一、炼钢工艺发展现状

  1.粗钢产量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

  从近年钢铁产业发展历程看,我国粗钢产量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已超过20年,占世界粗钢产量的比例由

  2006年的33.7%增长至2017年的49.7%。2006—2017年我国粗钢产量情况见图1。可以看出,

  我国炼钢工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2007—2014年,我国粗钢产量均呈正增长态势,由49490万吨增至82270万吨,年均增速7.5%;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为80383万吨,同比降低2.3%,出现198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016年,我国粗钢产量80837万吨,同比小幅增长0.6%;2017年,我国粗钢产量83173万吨,同比增长2.9%。

  2.电炉钢比和废钢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6—2017年我国电炉钢比和废钢比见图2。从整体趋势来看,多年来我国电炉钢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016年我国电炉钢比为7.2%,比世界平均水平25.7%低18.5个百分点;受电炉钢比偏低、地条钢占用废钢资源无法统计等因素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可统计的废钢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016年我国废钢比11.1%,比世界平均水平34.4%低23.3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统计。中国粗钢产量(右轴)中国粗钢产量增速(左轴)2017年,钢铁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3],“地条钢”得以全面取缔,再加上环保限产等因素影响,行业运行态势稳中趋好。钢铁企业纷纷复产或新建电炉,预计电炉钢比小幅提升到10%左右,同时转炉企业以多吃废钢满足保产需求,废钢消费意愿整体增强。2017年,我国钢铁工业可统计废钢消费量达14791万吨,同比增长64.1%,废钢比创历史新高,达到17.8%,但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电炉流程的节能环保优势尚未完全转变为经济优势

  与高炉—转炉流程相比,电炉流程具备工序短、投资省、建设快、节能减排效果突出等优势。据测算,炼钢使用1t废钢,可以减少1.7t精矿的消耗,比使用生铁节省60%能源、40%新水,减少排放废气86%、废水76%、废渣72%、固体排放物(含矿山废石和尾矿)97%。近年来,我国电炉流程占比偏低,主要原因是电炉生产效率低于转炉,生产成本比转炉高10%~30%。废钢和电力是影响电炉钢成本最关键的两个因素。

  一方面,我国的工业电价偏高,虽然政府有电价补贴,但其补贴力度难以支撑电炉成本竞争力;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正规渠道的废钢资源供应长期偏紧,且废钢质量参差不齐,企业出于成本和质量考虑,废钢需求意愿不高,造成了我国电炉的生铁消耗一度保持高位,甚至出现过电炉转炉化趋势。2017年,受地条钢出清、环保限产等政策因素影响,市场行情向好和废钢资源回归驱动电炉企业开工率提高,电炉吨钢废钢消耗有所提升。2017年重点统计企业电炉吨钢废钢消耗416kg,同比增幅20.1%。2007—2017年我国重点统计企业电炉吨钢废钢和生铁消耗详见图3。

  二、炼钢工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从国家产业政策看,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仍在路上

  2016—2017年,我国累计压减粗钢产能约1.2亿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预计2018年就能完成“十三五”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的上限目标。按照国务院部署并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工信部修订出台了《钢铁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工信部原[2017]337号,以下简称《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提出,各地区钢铁企业内部退出转炉建设电炉可实施等量置换。“2+26”城市实施的采暖季限产政策是基于高炉产能进行核算,因此该区域内全废钢电炉企业几乎不受限产影响,而转炉企业只能通过多渠道添加废钢以实现保产增产。而高炉—转炉长流程的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全废钢电炉短流程,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逐步完善,钢铁工业碳排放政策将为电炉短流程带来发展机遇。

  2018年3月20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对于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还要持续保持转型升级。工信部明确表示,将系统研究支持电炉钢发展,为短流程电炉炼钢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并从布局、转型、品种3个方面为主要抓手,引导钢铁行业实现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综上所述,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没有变,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决心没有变,我国钢铁工业走转型发展、低碳绿色之路是必然趋势,炼钢工序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全废钢电炉短流程的推广,都将成为国家政策的鼓励方向。

  2.从行业发展规律看,我国钢铁工业流程结构面临动态调整

  世界上典型国家(地区)钢铁行业的发展规律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废钢资源逐步积聚,发展电炉炼钢短流程是必然趋势。在已完成工业化且粗钢产量曾经突破1亿吨的国家(地区),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电炉炼钢短流程的发展均是在粗钢产量峰值区中后期开始兴起。历年欧盟、美国及日本电炉钢比变化情况见图4。从3个国家或地区的电炉钢发展历程来看,电炉钢比例从由10%提高到30%耗用了25~30年甚至更长时间,其间伴随着持续波动和调整,而30%~50%是电炉钢比例上升的阻力区。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已经度过了规模扩张期,随着粗钢产量向峰值区中后期发展,废钢资源进一步丰富,电炉钢比例将开始逐步回升,我国钢铁工业流程结构进入动态调整期。3.从市场变化情况看,电炉钢发展的外部支撑条件逐渐成熟自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和《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已公布5批符合准入条件的180家企业,并将继续开展废钢加工企业的准入申报和动态管理工作,说明我国废钢企业规范化管理已步入正轨。此外,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已重点考核通过的67家废钢加工企业,分别授予“废钢加工配送示范基地”和“废钢加工配送中心”称号,这些企业年加工废钢产品能力达5000万吨以上,说明我国废钢加工体系已基本建立。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强去产能核查、加大环保检查力度,部分不合法合规的企业停产、限产增多,特别是“地条钢”企业彻底出清,原来属于灰色地带的废钢资源回归到正规流通领域,钢铁工业可统计的废钢资源量逐步增多。废钢特别是轻薄料价格处于低位,而煤炭价格同比翻倍上涨造成铁水成本攀升,刺激企业增强废钢消费意愿。2017年以来,出于对废钢资源掌控及退税政策的考虑,众多企业纷纷扩建或新建规模化的废钢加工基地,废钢加工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随着国家首轮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的全面完成,结合直供电和大用户直购电、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和阶梯电价等政策逐步推广实施,合法合规的电炉炼钢企业将会享受到更多的电价优惠政策。综上所述,无论是废钢资源还是电力供给情况的变化趋势表明,电炉钢发展的外部支撑条件逐渐成熟。在钢铁行业发展基本面日益向好的情况下,早年受成本压力停产的电炉钢企业纷纷复产,且有众多产能置换项目纷纷上马电炉流程。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内各电炉设备厂家已签约电炉120余座,说明市场对未来电炉流程的发展充满信心。

  4.从历史经验教训看,不确定因素影响仍将存在

  一是国家投资拉动需求与环保政策加压限产的可能性并存。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钢铁消费规模将呈减量化发展趋势,并在未来10~20年可能呈平台波动趋势。但是,若受国内外经济局势动荡影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建设,出台类似2008年“四万亿计划”刺激政策,可能促使钢铁工业脱离减量化和平台波动的发展趋势。此外,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到了新高度,环保已成为我国钢铁工业与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的最紧迫、最严峻的问题。排污许可制度的出台[4]、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等,是环保制度已经出现的重大变革,未来不排除将继续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制度,且不排除季节性、应急性限产的可能性,届时钢铁市场供需也将出现非正常波动。

  二是产业政策倾向扶持新布局、新工艺可能刺激市场非理性投资。我国钢铁工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要靠政府和市场双管齐下。国家不断完善更新钢铁工业相关产业政策已成定局,关于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方面的政策,预计将深度影响市场行为。例如,在不新增产能的前提下,鼓励地区间进行产能指标交易,鼓励京津冀地区长流程产能退出,向西南、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适度转移,并在产能置换政策方面适当向电炉企业倾斜,或对全废钢电炉短流程、新型节能冶炼炉等工艺技术出台专项政策扶持,这些都有可能使投资者盲目乐观。

  建议钢铁企业或相关投资方冷静认清行业发展形势,在不新增产能的前提下进行结构调整升级,即使获得合法合规的产能指标,也不能一哄而上全都建设电炉,应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容量,开展针对性专项研究,避免无效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扰乱行业发展和市场运行。

  三、炼钢工艺发展趋势

  1.我国钢铁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电炉钢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时代主题正在由“增量、扩能”向“减量、调整”转变,在减量发展阶段将推进绿色化、有序化、品质化、标准化、差异化、服务化、智能化、多元化、国际化“九化”协同[5],重塑产业价值链,且我国钢铁工业减量化发展将经历一个较长时期、流程调整、优胜劣汰、创新发展的过程。根据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和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环境判断,炼钢工艺流程结构将进入动态调整期,电炉钢将迎来较大发展机遇。预计我国钢铁工业电炉钢将经历3个大的阶段:一是探底回升的起步阶段,电炉钢比例将发展到15%~20%;二是快速增长阶段,电炉钢比将由20%提升到30%左右;三是缓慢趋于平衡的阶段,电炉钢不断适应届时的市场、资源、环境、技术、电力等条件,逐渐达到新的平衡。预计到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约8亿吨,其中电炉钢产量将达1.2亿吨,电炉钢比将达15%左右。预计到2025年我国粗钢产量约7.5亿吨,电炉钢产量达到1.5亿吨,电炉钢比将达到20%左右。

  2.我国钢铁工业废钢比将达到20%以上,转炉加废钢将趋于理性

  据测算,截至2017年底,我国钢铁积蓄量已达到85亿吨,社会废钢资源产生量超过1.7亿吨;预计到2020年,我国钢铁积蓄量将达到100亿吨,社会废钢资源产生量可达到2亿吨以上。废钢资源的丰富将促使废钢价格处于相对理性的空间,炼钢对废钢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根据相关资料分析,预计到2020年,我国钢铁工业废钢比将达到20%以上,年需废钢资源量1.6亿吨以上;预计到2025年废钢比将进一步上升到25%左右,年需废钢资源量约1.9亿吨,国内社会废钢资源基本可以满足需求。转炉流程传统利用废钢的方式是以废钢料槽直接加入转炉,受钢水热量、钢种质量要求等限制,废钢比一般在20%以下。2017年,钢材市场行情整体向好,受采暖季部分城市高炉限产50%的影响,多数企业已把多用废钢作为增产的主要措施。转炉炼钢厂纷纷采用料槽预热废钢、转炉加焦炭提供热量、钢包加废钢预热后出钢、精炼炉加入废钢等做法提高废钢用量,还有在炼铁工序通过废钢参与高炉布料、铁水沟加废钢、铁水包装废钢预热后接铁等方式利用废钢,部分转炉流程钢铁企业废钢比达到35%左右。这种应对政策和市场变化的短期行为,不利于炼钢工序的节能低碳和钢种质量控制,并非行业发展规律,而只是钢铁企业追求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应对举措,不宜大肆鼓励推广。随着采暖季的结束,钢材市场将进一步调整,转炉流程钢铁企业利用废钢将回归理性。

  3.我国钢铁工业炼钢工艺技术发展将聚焦绿色化、品质化和智能化

  近年来,我国炼钢工艺技术取得明显进步,炼钢装备日趋大型化,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系统技术取得突破,转炉全自动吹炼和“负能”炼钢、电炉供电优化和强化供氧等技术迅速发展。未来炼钢工艺技术将聚焦绿色化、品质化和智能化等方面[6,7]。

  一是实现炼钢绿色低碳发展。根据市场和政策情况及时调整优化炼钢工艺流程结构,实现合理铁钢比;加强废钢资源精细化管理,优化冶炼炉炉料结构和废钢加料方式,减少热量损失;推动少渣冶炼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冶炼炉能源利用和回收水平,重点是二次燃烧技术、余热回收技术和废钢预热技术的利用;提高转炉与电炉的装备水平,并注重开发新型电炉、大容量变压器和配套高效冶炼技术,高效利用电能和化学能;优化完善炼钢车间除尘系统,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推动电炉二噁英防治技术发展,加强炉渣余热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二是提升炼钢品种质量。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平台是炼钢技术进步的重大革新及重要方向。推动全量铁水“三脱”预处理技术应用;实现转炉具有大批量稳定生产超低磷钢、超低硫钢和低氢、低氮钢的生产能力;采用高碳出钢和低氧冶炼工艺,合理控制转炉终点钢水氧含量;采用高效连铸及相关配套技术全面提高铸坯质量。

  三是提高炼钢智能化水平。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提升冶炼强度,进一步缩短冶炼周期;将先进的监测手段和整体优化控制方案相结合,重点关注智能化供能、炉况实时监控、冶炼过程优化控制等技术;加强铁—钢—轧界面管理及相关亚界面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彭锋,李晓.中国电炉炼钢发展现状和趋势[J].钢铁,2017(4).

  [2]李树斌.“十三五”我国废钢铁产业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废钢铁,2016(5).

  [3]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2017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及2018年工作考虑[EB/OL].

  [4]生态环境部网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