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分类:农业环境论文发表 时间:2020-06-29 10:22 关注:(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对“三农”工作的新旗帜、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充分体现党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文化振兴是开展乡村振兴这一长期历史性任务的重要环节,全面深化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是引导乡村文化繁荣向上向好的重要保证,也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路径

  1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城市文明的迅速扩张并没有兼顾乡村文明的发展,乡村的文化建设发展已然成为我国总体文化发展布局的一块短板,一直以来处于被忽视的局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村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2.1经济因素: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动力。农村以农业发展为主,但目前在农业中高科技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推广,导致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整体较低,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失去持续动力,导致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首先,乡村文化建设缺少必要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得不到完善,文化场所得不到修建,导致部分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文化建设不到位。其次,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乡村中的建筑、风俗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植根于本土的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导致乡村文化资源浪费,得不到传承。再次,缺少经济活力。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创造附加价值水平低,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只能依靠自身自给自足,资金流动速度慢,创新活力低下,良性运行困难。最后,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乡村地区“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严重。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近年来部分妇女也逐渐走进城市,而老人、儿童留守在家,成为农村的主要人口,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文化创新活力不足。

  2.2社会因素:部分地区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地区政府官员为了追求高绩效、大作为,集中发展经济,尤其是重视工业建设,从而导致财政支出不合理,文化建设方面财政支出短缺。同时,部分地区政府对于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文化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乡村文化的投资平台,无法实现资源与资金的有效对接,社会中的文化建设融资、建设等流程缺少活力,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以上原因造成了文化建设方面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遏制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

  2.3历史因素:受封建传统文化和小农经济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性质、特征以及发展程度都影响着包括政治、文化在内的上层建筑。同时,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同理,乡村文化也反映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作为经济基础,长久以来的小农经济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农村乡村文化建设中都能看到小农经济的影子。小农经济对自然依赖程度大,面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差,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缺少团体合作等。这些特点,都造就了人们安于天命、不抵抗、务实、求稳、注重以往经验的性格特点。长期以往,在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以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性格特点,使人们缺少创新精神,生活封闭、单调,循环往复,从而使得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思维保守,乡村文化建设缺少创新活力,乡村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造成乡村文化建设困境程度加深。

  2.4主观因素: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观念落后

  第一,教育方面的落后,以及相对封闭的环境导致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文化观念较为落后,对于文化需求较少,更多娱乐方式以低级趣味形式为主,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较低等,这都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缺少内在动力。第二,乡贤代表逐渐减少,缺少文化建设引领标杆。乡贤是指才能出众、事业有成且有较高声望的乡村优秀代表人物,在乡村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乡贤代表越来越少,其引领作用也越来越被弱化,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缺少道德层面的引领者,无法得到农民内心的认同感,实施力度较低。第三,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农村情结逐渐淡化,文化自信缺失。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增多、城乡交流增多、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外来文化冲击着乡村本土文化。农民自身的文化观念、道德观念发生巨大改变。积极影响发挥作用的同时,消极影响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有失偏颇的价值观念,如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等观念逐渐代替了农民原来质朴的价值观念,使文化道德发生巨大冲突。同时,城市丰富的物质生活、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得农民更加向往,对于农村的留恋日渐减少,乡土情结、乡愁情节淡化。

  3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3.1继续加强教育,从思想上提升重视程度

  对于群众性思想重视欠缺问题,需要采取分阶段教育养成的措施。首先保证基层党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群众性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加强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民族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深入推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群众性道德工程建设,以此强化群众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其次,从深度和广度上推进文化进万家活动,依托戏剧文化、影视文化、图书资源的引入活动等形式加强人们的认知,使人们自觉地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再次,开展面向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文化建设典型学习活动,以多地文化发展成果为榜样,深入学习其建设成果,促使群众在内心深处提高重视。

  3.2深化农村产业改革,提升农村经济水平

  中国乡村经济发展阵地广阔,乡村经济文化建设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首先强化政府的资金扶持作用,建立健全国家投资力度向乡村倾斜的体制机制,加快改善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其次,针对不同产业基础,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乡村独有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的价值。促使农业拓伸产业链,塑造融合发展型经济。再次,推进乡村经济深入发展与改革,进一步确立农民与土地的承包关系长久稳定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保证,助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3.3加强文化设施投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针对不同地区的文化机构健全不一情况应该由表及里解决问题。表层问题是部分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而根源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解决表层问题需要依靠国家相关部门开展公共文化重大工程建设及财政支持,不断宣扬乡村文化供给的重要性,引进大量资金经费投入。建造农村图书阅览室、文化服务中心等,在硬件设施相对健全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管理人员权责不清、思想涣散等问题,加强组织管理整改。优先解决群众求知难的问题,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进乡村文化素质的提升。

  3.4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营造文化发展氛围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要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素质问题,还需依靠教育的发展。首先保证乡村教育硬件设施及软实力的同步发展,为基础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文明统领作用,引领乡村形成向上向善的主流意识,以道德建设提升文化水平。再次,应当强化乡贤的带动作用,加大对乡贤的培育、选拔、宣传、引领力度,为充分彰显文明乡风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保证群众道德素质的提升。最后,应该健全乡村群众的开发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发展产业现代化,培养造就新时代新农民,为乡村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承担着延续历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要使命,能够唤醒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识感。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以培育文明乡风、兴盛乡村文化和繁荣文化生活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波波.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

  [2]陈国领.我国乡村基层文化建设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康丹.乡村文化回归乡村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4]高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振兴的功能与实现路径[D].河北大学,2018.

  [5]周静.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J].江南论坛,2019(01).

  作者:李泽璐 王文媛 张子祥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