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大蚝苗种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分类:作物生产科学论文发表 时间:2020-05-20 10:04 关注:(1)

  钦州大蚝,学名近江牡蛎(C.hongkongensis),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干肉中含有蛋白质45%~57%,脂肪7%~11%,糖元20%~40%,被列为钦州“四大海产品”之首,素有“海中牛奶”之美称。目前,钦州大蚝养殖苗种基本依靠广西茅尾海天然采苗,但天然采苗存在季节性和不可控性。近年来,由于环境及气候变化,天然大蚝苗种采苗量急剧下降。天然蚝苗种质差,病死率高,苗种混杂等问题日益突出。该文通过对当前大蚝苗种产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大蚝苗种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为政府管理部门及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大蚝苗种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1钦州大蚝苗种产业基本情况

  1.1广西茅尾海天然大蚝苗种生产情况

  1.1.1采苗区域分布情况茅尾海属半封闭式的内海,其北面有钦江迳流注入,西面有茅岭江迳流注入,海域内河海水交换剧烈,营养来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大蚝天然采苗区,采集到蚝苗以近江牡蛎为主,含量达90%以上,采苗区主要分布在茅尾海的中部偏北区域、南部偏中区域和近东岸区域,面积约为2340hm2,据统计,最高年产蚝苗约1000亿粒,苗种不仅满足本地养殖需要,还输送到广东、福建和海南等地,占我国南方大蚝种苗市场70%以上。1.1.2大蚝采苗主要方式目前,大蚝苗种器种类主要以水泥球式片状采苗器、木棍采苗器、水泥柱采苗器为主。采苗方式为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即渔民仅凭经验在大蚝繁殖期大蚝固着变态期出现前向自然海区投放附着器进行采苗,但这种传统经验采苗方式较为落后,科技含量低,受环境因素制约影响大。如:2018年全市投放采苗器1.13亿串,达标率仅有14%(以每个水泥圆片平均附苗最低标准≥15粒/片计算)。

  1.2钦州大蚝人工繁育苗种情况

  2018年以来,通过内引外联,已有多家企业投资大蚝苗种人工繁育生产。其中广西南洋海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依托中国-文莱合作项目与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合作,在广西钦州近江牡蛎原种场进行大蚝苗种人工繁育生产,年产量规模为200万串;钦州东华渔业有限公司在钦州市钦南区大环村新建专业的大蚝苗种繁育场,设计规模为年产人工繁育蚝苗500万串;广西阿蚌丁海产科技有限公司在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征(租)地约600×667m2,投资新建规模化蚝苗繁育生产基地,设计规模年产蚝苗1000万串;钦州市洋淦生态渔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广西海洋研究所合作,利用研究所人才优势,开展大蚝苗种人工繁育生产,现已完成小规模试产,计划年产量200万串。2019年,由于建场受土地使用审批、环境条件等限制,仅有广西钦州近江牡蛎原种场和钦州市东华渔业有限公司实现大蚝人工繁育工作,年产大蚝苗种约200万串。

  2钦州大蚝苗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天然采集蚝苗受季节限制,采苗效果逐年下降

  天然采苗受环境影响比较大,风险非常高,靠天吃饭,采苗量不稳定,甚至有时候采不到苗,生产效益的可持续性得不到保证。天然采集蚝苗一年只能在其繁殖期内采1~2次苗,明显已经不能满足大蚝产业发展需求。2018年大蚝天然采苗数量锐减,天然蚝苗在质量上和数量上与养殖户的需求矛盾较为突出,大蚝养殖蚝苗难求,出现蚝排空置现象。

  2.2天然采苗区缺乏科学布局,影响航道运行

  在钦州大蚝品牌效应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下,养殖户盲目投资建设采苗沉排,使得在特定的采苗区域沉排数量越来越多,养殖户之间互相无序竞争,甚至争夺海域航道。另外采苗沉排主要采取木制材料,使用寿命3年左右,废弃材料在海中随处可见,易造成航道阻塞。

  2.3采苗器投放量与采苗效果矛盾突出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采苗器投放量2500万串,采苗达标率为95%,比2009年和2010年平均提高3倍;2015年采苗串投放量增至5000万串,采苗达标率超过90%。受经济利益驱动及沿岸滩涂采苗场的清理影响,大量资金涌入投资大蚝采苗,2016年投放采苗串爆发式增长,总量达9000万串,当年采苗达标率大幅下降,只有60%。2017年采苗串投放量继续增长,但在持续一个月的淡水影响下,沙井采苗区几近失收。2018年在幼体高峰数量与往年变化不大,且气候适宜的情况下,平均采苗达标率仅有14%。

  2.4规模化人工育苗仍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全市有4家企业相继开展大蚝人工育苗工作,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撑,或苗种场建设规模小等原因,实际投产的公司只有少数。2019年全市大蚝人工苗种繁育量预计200万串,面对市场1亿串的巨大需求,人工苗种场的建设任重道远。

  3钦州的大蚝苗种产业发展问题剖析

  3.1大蚝苗种产业缺乏规划

  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在大蚝苗种产业发展中,基本上是由周边沿海渔民所决定,当市场效益好时,一窝蜂扎入建设沉架采苗,当采不到苗种后沉架丢弃,继而影响航道,造成资源浪费及污染。

  3.2大蚝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近年来,大蚝种质保护工作开始引起行业内的注意,主管部门也相继组织申报大蚝种质资源保护区,但进展缓慢,仍未切实做好大蚝资源保护的实际性工作,只停留在规划层面。同时,大蚝原种场对大蚝种质保护工作尚未铺开,人工选种育种工作缺乏技术人员。

  3.3大蚝人工苗种生产规模小,难于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天然大蚝苗种产量的萎缩,人工苗种的推广应用不断开展,人工苗种的生长性状优势不断凸显,如:钦州市东华渔业有限公司将大蚝人工苗种吊养于钦州港三墩海域,仅中培吊养3个月,规格从0.5cm长到6.0cm,比同期天然苗种大8~10倍。据介绍,该公司在其他海域试养中,从培育池移到海域吊养,一年半可达商品蚝销售规格,比传统天然苗种缩短一半的养殖周期,效益十分明显。但由于人工苗种繁育规模较小,2019年全市年产量不足200万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发展对策及建议

  4.1加快制定大蚝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布局产业

  一是加快编制《钦州大蚝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钦州大蚝苗种生产区、养殖区、育肥区、种质保护区及精深加工区的产业发展布局;二是充分做好采苗区生产承载力调查,合理控制养殖容量,科学划定养殖功能,打破传统单一追求产量的观念,积极推广生态疏养模式,适当减少采苗器投放量,注重产品高品质发展。

  4.2加快推进钦州大蚝种质资源修复工作

  一是对接农业农村部,积极申报获批茅尾海大蚝苗种保护区。二是开展大蚝优良亲本资源储备,在茅尾海外海、大风江口海域推广标准化浮筏养殖,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苗种生态育苗基地、浮筏标准化吊养基地,为大蚝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优良亲本资源储备。三是利用钦州独特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开展钦州大蚝种质资源评估和牡蛎遗传育种研究,通过选种、引种和杂交等手段,培育生长快、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的钦州大蚝优良品种,切实保护钦州大蚝本地优良特有品种。

  4.3持续做好大蚝人工育苗场建设工作

  2018年以来,通过内引外联,已有多家企业在我市投资进行大蚝苗种人工繁育生产。建议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为契机,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为服务平台,选派优秀水产技术人才到大蚝人工育苗企业指导服务,为企业解决在育苗生产上遇到的难题及困难,争取2020年全市大蚝人工苗种繁育量突破1000万串。

  作者:钟方杰 黄伟德 李选积 林振伟 庞吴春 严雪瑜 覃波忠 单位: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北部湾大学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