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文化发展对城市影响的认知与启示

分类:社会学论文发表 时间:2019-10-23 09:47 关注:(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标志,当村落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规模化的城镇,这种虹吸效应让人口越聚越多,最终形成城市。人与水密不可分,城市大多依水而兴,河道的走向流势往往决定城市发展的格局。同时,河道还影响着城市发展的功能性,在河道沿线分布着众多的漕运城市,这种文化特性反过来影响城市发展的格局。京杭运河是国内研究河道与城市发展的典例,其沟通南北,形成自然地理上的黄金大动脉,江南运河沿线城市密度高且人文底蕴深厚,最具研究价值。因此,论文结合案例,就运河文化发展对城市影响的认知和启示做了相应的阐述,强调在当代历史社会变迁之下,要留住运河的场所记忆并传承文化。

文化发展对城市影响的认知与启示

  【关键词】运河文化发展;运河与城市;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空间肌理;地域文化

  一、运河发展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说到运河这个概念,必然会与整个社会、纵向历史环境的演变、沿线城市结构的发展和民俗民风联系在一起。中国最著名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北上至北京,流经千里、从南到北。虽为人工开凿,但却改变了中国的自然地理格局。运河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也最具研究价值,研究运河离不开城市,而研究沿线城市也离不开运河。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城市与运河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运河建设的依据离不开城市的定位、物资的丰盛和人口的需求;另一方面,运河的建造又催生了新城区并且改变了城市的结构和形态,所以城市是运河发展的“见证人”,运河反过来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及演变。从社会与文化的关系来看,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风景线,其历史渊源流长,为当地社会发展、文化建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大运河整体申遗,在运河文化带散落分布着众多城镇和历史文化遗迹。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邗沟,至隋炀帝时期演变成为沟通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对江南财物的需求日益旺盛,大运河沿岸的城镇也迅速崛起。江浙地区历来是富蔗之地,全国税收的重要来源,今天的沪宁高铁是全国唯一盈利的线路,因此修建大运河为的是联通长江以南地区来汲取资源,当然也有为北方调度水源只用。江南运河是开凿最早的河段,水路和航运条件最佳,且江南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人文积淀深厚,城市格局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时往往依托运河,江南运河催生城市发展的变迁,对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最具研究价值。从历史地理视角出发,结合江南一段(主要是苏南)运河沿线城市形态结构的演变,包含地域性文化、建筑与民俗等进行分析。江南六府,其中四府(常州、苏州、嘉兴和杭州府)都位于运河沿线,苏南浙北段的运河沟通了长江、太湖和钱塘江三大水系,其中以苏州和嘉兴为两处地理坐标拐点。在文化和语言上又分为两大派系:吴语区和江淮官话语区,大致往西北出常州过丹阳进入北方语系,其南下则为吴语区的腹地。在传统建筑特征上,苏南吴语区民居多粉墙黛瓦内置天井,浙北及上海西南部分地区民居外墙有马头墙,用于隔火防盗;江淮官话语区建筑多为封闭合院,并且采用青砖砌墙,在扬州等地较常见,但又有部分江南建筑特征,属于南北结合形式。在《江南运河》书中写道江南地区运河流域城市形态之丰富:一是像苏州这样的大平原城市(江南城市地貌受到水网密布的影响,即使平原也不像北方城市那样路网横平竖直);二是像杭州、镇江这样的山水城市,城市发展受制于山体和江水的空间限制,杭州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说法(浙西丘陵与钱江平原的融合),镇江则是夹在宁镇山脉南山与扬子江之间的狭小平原上的“城市山林”;三是像常熟、昆山这样夹杂零星丘陵的城市。江南运河受到了河流等自然因素影响,利用其改造扩建;也因为此区域的城市密度之高,城池在河流转向上起到了拐点作用。这样一来,整个河道形态的丰富程度也高于江淮中原和华北区段,由于运河与城市发展有很强的联系性,运河无论是在地域文化、建筑和民俗风情方面都存在影响。因此,研究江南运河对片区内社会历史文脉发展的意义极高。

  二、运河文化发展对城市格局的影响

  以无锡、常州和苏州三座江南运河沿线城池为例。江南运河段由南向北,起自杭州市江干区钱塘江口,止于镇江市京口区东郊长江口。流域的两头是山而中间是平原。在相对较大的城市(府级/地级)中,镇江城区远离运河,嘉兴体量过小,杭州运河段又偏于东郊,均未与运河直接发生关系;唯独无锡和常州两座古城池紧邻大运河并且纵贯全城,具有高度研究价值。苏州古城虽未直接滨邻大运河,但其位置离河道最近处仅3公里不到,有胥江等众多水网将其与护城河网贯通且均在现建城区内,苏州城区是运河重要的地理方位拐点。因此,苏州古城与运河有紧密关系,将其作为案例并且与无锡和常州两地区分详解。以下细讲这三座城池。无锡,这是最典型的运河城市且曾拥有完整的护城河网。无锡古城又被戏称“龟壳”,极具代表。城池呈菱形,中轴线最长2公里,有3大特点:第一,鱼骨状水路网格结构。古大运河环保古城,又分出一支穿城而过(江南运河沿线城市中唯一),穿城而过的古运河与古城两侧的河道形成典型的鱼骨状水网结构。古城内的运河遗址时至今日发展成为无锡市中心最为繁华的主干道中山路,这点和常熟古城极为类似(琴川河纵向穿过古城中心,两侧护城河伸出七弦河),反映了江南古城与水的不解之缘。第二,古子城和古月城遗迹。区别于明代常见的加强城门防御工事的瓮城,无锡古城创新性的保留了另一种残存——古月城。在古城四角上的四城门之外建有半径约200米的半环形月城城濠,这4条城濠有明显的对称性,它们在大小形态与所处位置上高度一致,月城的防御能力要远大于紧贴城门的瓮城,是元末江南地区的新创造,此外还有城内西北隅环形水道包围的古子城遗存。第三,无锡古城运用了夹河作城的手法,是江南地区内少有的城市空间形态。在城墙内再挖一条城濠,实现“重城重濠”,外濠即为护城河,里濠称弓河并与城内横向河道(箭河)相呼应。这样设计加深纵向防御体系,两重城濠与大运河联通是水网间相互流通,促进河道沿岸民间出行和街区商业发展。这种做法在苏州、绍兴、常熟、嘉定等古城中均有运用,而无锡古城几大特征集中且明显,与古运河的关系最为紧密,大运河环保古城,加上商贸漕运的刺激,也引导了无锡城市格局的发展并使其兴盛,这与无锡的漕运城市文化特征和工商业城市定位密不可分。无锡是一座典型的因运河文化发展而兴起的城市,在这里有着众多的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工业遗产,以及黄埠墩、米市、丝市、名人故居等遗迹,这些承载了吴文化和工商文化的深厚底蕴。常州府城级别上高于无锡县城,但古城规模一致,同为整个城池被大运河纵向斜剖的城市,运河在靠近两市城区处有弯折,体现出明显的运河经流城市特征。或许是因为古城面积相对偏小,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常州则是紧邻运河。时至今日,两城均在外侧新辟主航道来解决交通问题。常州古城形制相对于无锡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常州城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西北向东南拓展:从始建于唐末的内子城,到筑于五代的外子城,再到宋代的罗城和明代的新城,常州古城逐步向大运河靠拢,这一点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城市形态与格局的演变受到了大运河的影响。同样,城市格局受到了运河发展走势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有所体现,如科教文卫集中在护城河内老城区,工业厂区和码头分布在运河沿线。苏州古城与运河的关系则稍有特殊,但依然离不开运河文化的发展。江南运河自镇江至杭州,由于要绕过太湖东岸,因此,在苏州古城外侧出现了大方位的拐点,经古城西侧外围向南东折至宝带桥,再向南流经吴江至浙北平原。运河与城市相互发生关系:一方面,正是由于苏州古城规模较大且采用棋盘式格局,运河没能像无锡常州那样穿城而过,而是把河道“瓣弯”了,彰显出苏州古城格局的大气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运河也作用于苏州城市结构的发展,作为苏州城外西北一契,运河至今改变了苏州城市西北部发展格局,造就了今天苏州城市主轴--南、北、东、西北、西南五个方向,也造就了苏州古城外围一环八射一城八契的城市交通格局和城市自然地理景观。此外,苏州古城护城河与大运河之间有众多大小河道连接起整个水网。同时,苏州城内沿用了水路双棋盘格局并且以三横四直河道为主干道,古城内水网与大运河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城市发展。运河后于苏州城而开凿,因此,运河走向顺应了古城外郭,产生呼应,古城传统格局得以保留,文脉得以延续。不同于无锡、常州等地,苏州城更多地展现了一种文化底蕴,在运河沿岸分布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如宝带桥、寒山寺和虎丘等文物遗迹和漕运码头,运河联通内外护城河,带来了市井文化和人文特征。这三座城市是最贴近运河的,其发展或多或少与运河息息相关,无锡的穿城而过、常州城向运河演变拓展、苏州的拐点城市特征,各有代表性意义。运河文化的发展影响三座城市的格局,改变了城市发展的面貌,呈现出不同的城市文化特征。

  三、运河文化对城市发展启示

  运河代表了曾经的辉煌和民族的智慧,一度是维系王朝发展的交通纽带。现今,运河的地位已不复存在,但至少在江南地区,运河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货运任务。我们不能忘记它的作用。无疑,大运河沿岸商业的发展催生了大片的街区,影响城市格局的变化,而运河带来的交通便利性满足了漕运需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古城的河道由此在根本上决定着城市的成长与形态。我们研究运河就不得不提到城市,而这一点对当今的城市发展与规划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像大运河这样经由人工打造的地理景观,影响了整个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利用自然环境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如在城市外围设置大面积绿化区域,起到屏障作用。充分发挥出人工的智慧,改变城市,改变生活。最终的一切还是要为城市发展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也印证了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运河是人工开辟开凿的文化、漕运大动脉,从无到有,它的发展带动引领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城镇的发展,为文化积累奠定根基。研究和细探运河、特别是江南一段运河,带给了我们许多价值与启示。京杭运河整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每流经一个区域,都会为当地带来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文化资源。运河就像一座桥梁沟通各区域间城市与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对于运河及周边城市、镇村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让城市发展适当的借助和利用运河资源,做到保护与传承相统一,做好运河历史风貌带和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城市规划和乡村建设都具有意义。运河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场所记忆,它记录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变迁和当地的人文情怀。因此,提升当地人的认同感、保护意识及文化归属感尤为重要,要让文化文脉得以传承,包括城市文化、建筑文化和漕运文化等,让古老的运河焕发出新的活力,留住记忆,做到人与文化、运河与城市和谐共生。

  作者:黄思超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