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文学论文发表沈从文小说《萧萧》中的悲剧意识

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时间:2015-06-30 15:14 关注:(1)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这篇文学论文论述了沈从文笔下的小说《萧萧》中的悲剧意识。

  摘要:《萧萧》是沈从文的一篇很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小说。在平和、清丽的语言下,平淡、清新的故事后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悲之所在――无意识;悲之所致――无反抗;悲之所源――无自信。

  关键词:文学论文发表,沈从文,《萧萧》,悲剧意识

  沈从文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他用笔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具有敦厚民风、优美风景、和谐自然、空灵明净等特点的湘西仙境。其实在他的作品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他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1]

  《萧萧》就是这样一篇隐藏着深刻悲剧意识的作品。整个故事作者都是用一种十分平静的语调来为我们讲述,并没有用到激烈的语言、凄凉的语调。可即使这样,并不能让我们忽视作品中的悲剧意识,萧萧的悲剧命运。那么,萧萧的悲到底悲在何处呢?

  一、悲之所在――无意识

  萧萧最大的悲哀就在于身处悲剧之中而不自知,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可是她却不知道,在她长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又给儿子娶童养媳,让另一个女子处于悲剧之中,重复她的悲剧命运,这才是她的悲剧所在。

  (一)无幸福意识

  如果问萧萧什么是幸福,她肯定是抓耳挠腮也回答不出来的,因为她本就没有幸福的意识,对她来说人生无所谓追不追求幸福,每天有吃有喝有穿有睡得过且过就好。她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因为她始终处于混沌状态,她的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理想,所以她没有追求幸福、爱情的意识,这是她的悲剧的另一个所在。他和花狗子偷尝禁果,并不是说为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为了抵抗封建家长的专制,为了追求幸福和爱情,大体上可以说,他与花狗子并没有什么感情基础,花狗子只是给她唱了情歌,这还不至于互相爱上对方。可是,这情歌却唱开了她的心扉,唱开了她那颗青春躁动的心,或许更多的是出于好奇的心理,才导致她在那样的情况之下听信花狗子的花言巧语把自己变成了妇人。如果她这样做是为了追求幸福,则一切都可以被原谅,实则不然。

  (二)无自我意识

  在文中“女学生”多次出现,这个名词是代表自由出现的,萧萧也曾幻想过要做女学生,可她不过只是想了一段时间而已,随后就忘的一干二净,从这可以看出她并没有追求自由的意识。在知道自己怀孕之后,她也曾央求花狗子带她逃跑,可是在花狗子独自逃跑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随后事情败露,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自己的命运,等待着惩罚,她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命运努力抗争过,只是默默地听从别人的安排。究其原因来不过是因为她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人生应该活出自我。正是因为她没有自我意识,才导致她浑浑噩噩地终其一生,才致使她眼看着另一位女子步她的后尘、重复她的悲剧。

  萧萧的悲剧所在之处正是因为她没有幸福意识、没有自我意识,这不是她一个人所面临的问题,也是那时中国女子普遍面临的问题,她只是女性集体无意识的个体表现而已。身处悲剧之中而不自知的她,浑浑噩噩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又是什么导致了她的悲剧呢?

  二、悲之所致――无反抗

  处于悲剧之中就要想办法扭转自己的命运,奋力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是,若不反抗,就只能永远处于悲剧之中了。萧萧原是有逃跑的念头的,可是也不过是一念之间,在花狗子走了之后也就只能是坐等惩罚了。

  即使是受社会风俗的毒害,受男权思想的压制,仍然有许多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而前赴后继地进行抗争。有的失败了,可是却给那些专制者沉重的打击和警示;有的成功了,最终获得了幸福的人生。不论是社会风俗的毒害,还是男权思想的压制,导致萧萧悲剧的主要是她自己,因为她的不反抗,因为她只是被动接受安排,从不主动追求。

  她生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救了她一命。最终她保全了性命,也没有被“发卖”,看起来她仿佛是得救了,但实际上她的悲剧仍在上演,因为她的一生注定如此。最使人心酸的是,她不仅成全了自己的悲剧,还成了令一出悲剧的帮凶,她给自己的牛儿娶了一个大六岁的媳妇,她看热闹般看着这个成为她儿媳妇的女孩儿进家门,这何尝不是另外一个她?而这个她会反抗吗?

  三、悲之所源――无自信

  在我们看来,沈从文作为知名作家、大学者,他应该是自信满满的,怎么会没有自信呢?他的一生都在强调他自己是个“乡下人”,其实他并不是个十足的乡下人,他只是融不进都市那个大染缸罢了,所以才一再强调自己是个“乡下人”,究其原因来不过是不自信罢了,而这不自信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家庭变故

  在沈家没落之后,很多亲戚朋友断了来往,不相往来。这些似乎都可以忍受,最让沈从文忍受不了的是,周围人的那些讥讽的话,明说的有,暗示的也有。沈家发达时,沈从文因为家里排行被称为“二少爷”,在沈家没落之后,沈从文曾经在他父亲以前的一个手下家里做事,前后的心理落差自然是不必说的,家里的仆人在主人的示意下仍然管沈从文称呼“二少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一句一句的“二少爷 ”在沈从文听来是莫大的讽刺与讥笑。

  较早进入社会的沈从文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而这些助长了他内心的自卑感。

  (二)民族出身

  古老民族被欺凌被宰割的历史作为“集体无意识”沉淀在沈从文心中而形成自卑感。这一点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隐藏的是比较深的。虽然他没有提过,可是想必他在生活中也是会因为少数民族的身份而遭人低看、四处碰壁的吧。古老的民族被欺凌被宰割久了,就产生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思想,他们似乎也把这些欺凌与宰割当做是合理的存在,久而久之就没有了反抗的意识,日积月累,代代相传就成了一种因为民族出身而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有人因为身份而获得优越感,那么就有人因为身份而产生自卑感,沈从文显然是后者。

  (三)进京经历

  1922年,刚满20岁的沈从文来到北京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的太远,除了“信仰”,他一无所有。沈从文认识到了,他终究是融入不进这样的圈子,诸多不顺利的经历加深了他那深藏已久的自卑感。或许生活上的清苦贫困并不是他所在意的,求学无门投稿无路,对他的打击才是最大的。

  “我后来考燕大二年制国文班学生,一问三不知,得个零分,连两元报名费也退还。”“正如一九二五年左右,我投稿无路,却被当时做编辑的先生开玩笑,在一次机会上把我几十篇作品连成一长段摊开后说笑‘这是某某大作家的作品!’说完后,及扭成一团投入纸篓。”[2]这些都是沈从文在北京求学写作时的真实遭遇,诸如此类的事情比比皆是,生活真是加给他太多太多的负担与包袱,这些不如意一次又一次地唤醒了他心里的自卑因素。

  沈从文是善于用微笑书写悲剧与痛苦的,他曾说过这样的话:“神生物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摊血一把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的痛苦是用微笑来表现的。”[3]《萧萧》就是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由于她的无意识、无反抗导致了自己一生的悲剧;由于受无自信的驱使,怀着不平则鸣的愤怒沈从文塑造了一部部好像是喜剧其实是悲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散文第三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392.

  [2]沈从文.沈从文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2006:75.

  [3]滕小松.超越模式――沈从文小说的文化批评[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46.

  论文范文:文学期刊论文约翰·邓恩诗歌中奇思妙喻的运用

  这篇文学期刊论文发表了约翰·邓恩诗歌中奇思妙喻的运用,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关于爱情、宗教和生命隐喻的几个方面来对赏析邓恩诗歌中的独特魅力,邓恩许多首死亡诗中都出现了死亡、复活的隐喻,邓恩认为死亡即是“睡去”,是灵魂的再生和重现。这些新奇的“奇思妙喻”成为了邓恩诗歌最大的特色。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