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虚拟现实技术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时间:2020-04-02 11:56 关注:(1)

  虚拟现实技术对古迹的影响日益显著,把虚拟现实技术和古迹融合在一起,能更好保护古迹。本文对十年来,我国学者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古迹中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为今后学者继续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虚拟现实技术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古迹;文化遗产;文献综述

  本文以2001年1月至2019年5月1日为研究时间段,在中国知网中以“虚拟现实技术+古迹”“虚拟现实技术+文化遗产”为主题搜索,共检索文献409篇。通过梳理文献可知,学者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古迹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现状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对古迹的影响研究,虚拟现实技术面临的挑战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研究

  喻晓和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教程》一书中对虚拟现实的定义做了概述: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最早诞生于美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出虚拟环境,用户佩戴专业设备之后可以进入这个虚拟环境,由此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它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等基本特征[1]。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古迹中的实践现状研究

  杨涵茜《基于数字终端的文化遗址虚拟化展示与保护方法设计探究——以河南羑里城遗址数字化虚拟保护设计为例》梳理了国内实践现状: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开始虚拟现实技术研究。20世纪90年代,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推出“虚拟博物馆”等,拉开我国虚拟古迹的应用序幕。2008年,“超越时空的紫禁城”上线,用户通过网络就能在故宫中“虚拟旅游”,足不出户感受古迹的魅力。2016年被称为“虚拟现实技术元年”,虚拟现实技术的制作质量和应用范围有很大提升,而且虚拟现实技术在古迹中的运用也有很大飞跃[2]。王思在《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中应用的研究综述》中提到,“罗马复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向人们再现罗马鼎盛时期社会的虚拟影像[3]。

  三、虚拟现实技术对古迹的影响研究

  (一)提高文物展出效果和机会

  员巍在《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古迹遗址中的创新研究——以陕州古城为例》认为,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把不便展出的文物进行数字化展出,既保护文物安全,又能提高文物的知名度[4]。

  (二)提升文物保护手段

  郭云仲在《虚拟现实对中国文物古迹的作用》中认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采集古迹数据,建立古迹模型数据库,保存古迹信息资源,还可以3D展示古迹,能长久保存古迹[5]。张学慧在《从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看博物馆VR技术的应用前景》中提出,利用VR技术模拟数字化修复,再现修复各个环节,可以提高文物修复的精准度[6]。

  (三)发扬非遗文化

  邵恒在《虚拟现实技术在天津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提出,非遗文化的传承大多是在本民族、家族或者师徒之间传授,很难进行大范围传播。虚拟现实技术符合年轻人追求新潮的特点,吸引他们感受和学习非遗文化[7]。

  (四)拉动旅游经济发展

  张孝飞在《虚拟现实技术在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出,在景区中建立虚拟旅游体验项目,收取比实际景区门票更低的体验费,吸引更多游客去感受非物质文化[8]。高力群在《虚拟现实技术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提出虚拟现实技术既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9]。

  四、虚拟现实技术面临的挑战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古迹中的应用并没有普及。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挑战。二是技术本身的不足。针对第一个方面挑战,徐亦鹏在《空间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思考》提到主要是由于资金投入大,制约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古迹中的普及范围。技术标准缺乏统一,数字化成果在内容形式、精准度以及后期应用上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展出的成品质量也参差不齐。[10]。针对第二个方面的挑战,王学松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前生今世”》提出是由于缺乏认知和社会学发面的理论研究,虚拟环境对人类认知、行为和情绪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缺少理论支撑。目前虚拟现实技术还停留在小规模生产的程度,建设成本高,质量方面缺乏监管。技术本身存在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缺乏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属性[11]。郭云仲在《虚拟现实对中国文物古迹的作用》认为,在进行虚拟古迹展示时,过度看重技术方面,而忽略对古迹内涵的诠释等[12]。

  五、虚拟现实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一)在虚拟现实技术古迹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1)增强用户虚拟体验。虚拟现实的权威专家,美国学者杰里米·拜伦森和吉姆·布拉斯科维奇在《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中介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自由活动,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尼奥进入虚拟世界一样,可以任意观看、触摸虚拟场景中的物体,甚至可以人际交往[13]。(2)虚拟现实技术成本降低。张峰玮在《虚拟现实影像技术在古迹复原中的应用研究》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设备成本会降低,虚拟现实应用的范围也会更加普及。[14]。(3)实现与国外古迹虚拟现实的系统共享。赵琳在《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对我国文物古迹的作用》认为,未来我国可以与国外建立共享的虚拟现实体系,最终实现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为全人类所共享[15]。

  (二)技术本身的发展趋势

  喻晓和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教程》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发展趋势:动态环境建模方面,成为实际环境和虚拟环境之间的桥梁技术。今后研究重点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刷新频率,让三维图形“实时生成”。今后研究方向是提高人类与虚拟世界中的对象交互的使用设备,比如新型便宜的数据手套和数据服装等。将分散的虚拟现实系统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在时空上相互配合的虚拟系统,减少成本,方便参与者使用。

  六、结语

  由于是新兴学科,虚拟现实技术在古迹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不足,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系统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古迹中的研究在实践操作层面较多,缺乏从宏观系统的研究,相关的博士论文、专著研究也相对较少,可以从历史、考古等多学科交叉进行体系研究。二是加强数字化保护与开发评估。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评估数字化产品,以后可以侧重对数字化成果的评估体系,探讨评估标准。三是增加协调机制。目前我国虚拟现实在古迹中的研究主体大多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存在孤立和片面情况,原因是缺乏全局性统筹协调,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喻晓和.虚拟现实技术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3.

  [2]杨涵茜.基于数字终端的文化遗址虚拟化展示与保护方法设计探究——以河南羑里城遗址数字化虚拟保护设计为例[J].艺术科技,2016(02):137.

  [3]王思.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中应用的研究综述[J].科技广场,2016(05):159.

  [4]员巍.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古迹遗址中的创新研究——以陕州古城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4):49—50.

  [5]郭云仲.虚拟现实对中国文物古迹的作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2):119.

  [6]张学慧.从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看博物馆VR技术的应用前景[J].文物世界,2017(05):66.

  [7]邵恒,安颖.虚拟现实技术在天津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J].山西档案,2018(02):143.

  [8]张孝飞.虚拟现实技术在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戏剧,2019(04):42.

  [9]高力群,杨波.虚拟现实技术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大舞台,2015(03):232.

  [10]徐亦鹏.空间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17(06):30.

  [11]王学松.虚拟现实技术的“前生今世”[J].中国科技产业,2015(08):30-31.

  [12]郭云仲.虚拟现实对中国文物古迹的作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2):119.

  [13]【美】拜伦森,布拉斯科维奇.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54-71.

  [14]张峰玮,鲁璐.虚拟现实影像技术在古迹复原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04):37.

  [15]赵琳.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对我国文物古迹的作用[J].科技展望,2015(23):119.

  作者:王捷妮 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