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快速发表支持服务,英文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发表,SCI/SSCI杂志咨询的权威机构平台
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论文发表

热门问题

热门搜索: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 一级教师是什么级别|| 核心论文的第二作者有用吗|| 中学物理课题题目参考有哪些||

学术不端行为及科技期刊应对措施

期刊目录网文学论文发表2021-02-25 10:22关注(1)

  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是科学家的基本要求。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研究的动力逐渐从以科学家的兴趣驱动为主转变为以国家和市场需求驱动为主,科研成果与社会利益的联系愈加紧密。这一转变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与规模,同时促使更多的科研人员转变角色,科学研究变成了其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任务,或者谋取更大利益的途径和手段,这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和蔓延[1]。近年来学术不端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

学术不端行为及科技期刊应对措施

  2020年10月,据知名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披露,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GreggL.Semenza)涉嫌论文造假,格雷格·塞门扎被爆出的40余篇造假论文中,涉及一图多用或图片PS,少数文章疑似存在伦理问题。2020年6月,德国科学新闻网站ForBetterScience发布消息称,中国数学领域涉嫌论文批量造假。根据其梳理,目前共有65篇论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44所高校,其中既包括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985”“211”院校,也有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2018年底,南京大学教授梁莹学术造假事件中,梁莹在学术同行评价中地位不高,但其凭着“假冒伪劣”论文,获得各种荣誉和头衔[2]。研究发现,2013年以来,全世界学术期刊撤稿数量呈上升趋势。朱邦芬[3]结合网络时代科研环境的变化,分析指出学术不端不仅造成研究人员学术生命和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会从根本上扼杀学术创新、贻害青年科研人员、损毁科学家和科学界的社会公信力,严重的更可能“亡天下”。随着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对获奖、经费的竞争愈加激烈,相比于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新的学术不端行为更加隐蔽、智能,牵扯的机构更加复杂。据报道,由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诚信研究专家LexBouter于2016年发起的全球最大规模的、耗资80万欧元的一项研究诚信的多学科调查有可能达不到目标,将不得不于2020年12月7日终止,原因是2/3的受邀机构拒绝合作,理由是话题的敏感性以及担心负面宣传[4]。科技论文是科研人员向公众或同行介绍创新性研究成果、理论性突破、技术开发或科学实验中取得的新成就的文字总结。科技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判断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创新价值,是对科研成果的一种客观检验,是科技工作者获得同行认可、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浮躁的学术风气和利益诱惑影响下,违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诚信等行为已渗透到科技期刊中,使得科技期刊成为这些问题的重灾区。2019年7月1日,国家正式出台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对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的学术不端行为类型做了详细界定。本文旨在分析新形势下学术不端行为的演变趋势,并根据演变趋势研究期刊在应对学术不端中采取的措施。

  1学术不端演变趋势

  1.1学术不端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据统计,我国现有期刊9000多种,一年约发表论文248万篇,每年有约1000万科研人员有论文发表需求。在“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制度下,部分科研人员只能通过论文买卖市场解决。据权威媒体统计,中国买卖论文已形成产业,包括非法期刊在内,中国买卖论文仅2007年产业规模就超过5亿元,2009年达到10亿元。据《北京晨报》记者调查发现,花钱买论文如同进超市[5],卖者明目张胆,买者心安理得。学术不端产业链已蔓延至全球。2017年被《肿瘤生物学》撤回的发表于2012—2015年的107篇学术论文,作者分布于125家中国研究机构、4个国外研究机构,据调查,如此大规模且组织严密的学术造假,是提供所谓语言编辑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及提供论文代投服务的机构在操纵评审流程上发挥了作用。巴西SCI期刊“GeneticsandMolecularResearch”,影响因子仅有0.764,但2015年刊登的中国学者论文却达到了1605篇,占其全年发表论文总量的78%。据艾普蕾英文查重系统检测,这些论文存在严重抄袭,经调查为第三方论文造假代写公司制造了这些论文,期刊编辑部为了赚取高额版面费,并没有阻止学术不端行为。

  1.2学术不端更加智能、隐蔽

  中国知网科研诚信技术公司孙雄勇等[6]对2013—2017年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献进行检测分析,发现高重复比的论文比例明显下降,其中重复比超过50%的论文下降最明显,2015年之后,高重复比论文一直保持较低的比值。这表明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得到了明显遏制,但这并不代表学术不端已经得到了根治。随着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及,造假者总结了各种规避检测的手段,学术不端也更加隐蔽、智能。主要表现在更换表述方式和表达顺序、引用被抄袭文献、翻译外文论文并修正其中的语法错误后进行拼凑、将文字内容转成图表规避检测等。

  1.3学术不端已成常态化

  尽管近年来管理机构及一些高校出台了各种预防和打击学术不端的措施,但学术不端问题仍然大量存在。对科研人员频繁的考核和评价更多依靠学术成果的数量和层次,导致部分科研人员铤而走险,产生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徐灵等[7]基于全国范围内10所高校1189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科研制度缺陷、行政管理与科研工作的矛盾、科研与教学矛盾、科研任务分配责任不清、项目成果排名等更易引发学术不端行为。赵延东等[8]对近3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调研发现,有近半数甚至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人员存在“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并且认为学术不端现象在我国比较普遍。据报道,一篇医学论文遭遇16个单位25人6轮连环抄袭[9]。

  1.4利用编审“漏洞”刻意造假

  随着信息的普及,作者对科技期刊的三审三校发表流程并不陌生,包括有的期刊通常只会在收稿时做一次不端检测,在稿件取舍时部分期刊会更青睐有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项目支持的稿件,作者队伍里有“大牛”的稿件更容易过审等。针对以上漏洞,造假者利用时间差,在首次投稿过审后,将论文再投给其他期刊,或者撤销审稿时标注的基金项目,或者改为级别较低的基金项目。对从国内数据库中检索到的45篇撤稿声明和被撤销的55篇论文调查发现,因学术不端原因撤销的稿件占了35篇,但这些撤稿声明大多在论文发表之后的2年,部分造假者已经通过造假论文获得了毕业、结题等利益,再通过撤稿的方式抹去造假痕迹,但却并没有承担相应的惩罚[10]。

  2科技期刊防控学术不端措施

  2.1发表前再进行一次学术不端检测

  目前,出版市场上盛行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相似性检测系统、反剽窃系统等在界定剽窃、伪造、篡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数期刊均重视来稿的学术不端检测,通常做法是只在收稿时进行一次学术不端检测即决定是否退稿或进入下一流程,直到发表时不会再进行学术不端检测。这给一稿多投的造假者提供了造假时差。以笔者所在煤科总院出版集团所属期刊《煤炭学报》为例,一位作者投给《煤炭学报》的重复率很低,之后顺利进入了审稿、编校流程,但在即将发表时,《煤炭学报》对所有论文二次学术不端检测发现该论文重复率大幅上升,与另一期刊近期发表的论文大量重复。最后作者承认是在被《煤炭学报》录用后,将论文稍加改编投到了另一本发表周期更短的期刊。鉴于此,期刊应在论文编校重要节点加强学术不端检测,避免造假者利用时间差一稿多投。

  2.2及时发布撤稿、勘误声明

  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发布撤稿和勘误声明的形式,来纠正论文中发现的错误,以保证科研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向读者传递更加权威的科研信息,维护科技期刊的声誉,并给其他作者起到警示作用,提高作者对出版论文和学术诚信的认识。近年来,各大数据库加大了对利用编审漏洞刻意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中国知网为例,撤稿和勘误的论文依然可以在数据库中被检索到,但在题目处醒目标注了“撤稿”标识,在pdf下载区提供“撤稿声明”向读者说明因何撤稿。期刊在接收作者撤稿、勘误申请后,应该在后续刊期中刊载声明,引导作者重视写作的严谨性,预防学术造假。

  2.3建立学术不端人员共享数据库

  以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为例,为了对学术不端形成长效打击,各期刊通过工作平台,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业学术不端/疑似学术不端人员信息库、行业学术不端特征库,实时公布学术不端行为人信息。如某矿业高校学生连续2篇论文在被《矿业安全与环保》录用后,均要求修改第一作者,经《矿业安全与环保》期刊编辑证实为“枪手”后,将其列入煤炭行业学术不端人员信息库,刊群其他19种期刊均拒绝再接收该学生的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人/特征数据库的建立,为辅助期刊编辑审核、认定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依据。2.4加强对《标准》的宣传科研要诚信,教育须先行。目前在发达国家,对学术不端问题的政策研究重点,已经从事后的调查处理转移到了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教育。在我国,针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教育严重缺失,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没有学习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渠道,少部分对科研规范的了解也是通过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或其他人的言传受教来获得[11]。在矿业领域,生产一线的科研人员对科研诚信制度和学术规范的了解更加匮乏,导致部分来稿虽有很强的技术指导价值,但存在一稿多投、买卖代写论文、作者署名不规范、文字复制比高、随意撤稿等问题。2019年7月1日学术出版界迎来了首个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对学术期刊论文出版过程中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做了判断和处理,不仅是科技期刊在判断是否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依据,也是科研人员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参考,因此科技期刊有义务加强对该标准的宣传普及。

  3结语

  科研诚信是全球学术界永恒的课题。评价制度趋势、惩罚不严厉、监管政策缺失等因素决定了学术不端不可能消亡。在隐性学术不端渐成主流、造价更加隐蔽智能化的趋势下,对学术不端的处理、认定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大于审理一篇稿件。在单刊人力资源有限、部分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可以以刊群为单位,建立学术不端人员共享信息库;期次可以在稿件正式发表前对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主动加强对出版行业标准的宣传、及时发布撤稿勘误声明等措施来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及科技期刊应对措施相关论文:

编辑加工能力提高学术期刊出版
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学术出版领域
扩大医学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传
双一流建设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
科技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现状

上一篇:陶瓷文化复兴历史依据和现实路径
下一篇:审美鉴赏初中文言文教学价值

需求单填写(快速填写,为您解答)

网站首页 论文发表 期刊咨询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评审条件 论文发表常识 出书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