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分类:发表指导 时间:2021-12-09 17:14 关注:(1)

       笔者综述了昆明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统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以政策为抓手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以龙头为引导完善绿色食品规模化生产体系等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食品;现状;问题;对策;昆明市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将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纳入民生范畴”的要求,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挥资源优势,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全力贯彻“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安排部署,大力塑造“绿色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革命”,2020年全省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00个以上。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围绕目标要求,高标准地建立绿色农业发展体系,全力实现把农业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农业发展动力,让“绿色”成为昆明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1昆明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1.1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打造“绿色食品牌”重要内容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以下统称“三品一标”)为主导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品数量和生产规模一直位居全省第一。截止到2019年,昆明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971个,监测基地规模115170.0hm2,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37个、监测基地规模41410.0hm2、产量143.6万t;绿色食品产品468个、监测基地规模57727.0hm2、产量197.7万t;有效期内的无公害农产品214个、绿色食品278个、有机食品14个(中绿华夏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10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玉米)面积4446.7hm2,产量13.3万t。累计总产值达78.5亿元,占201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2.98亿元的18.1%。

  1.2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强生产过程控制、规范认证认定行为、强化监督管理,使绿色食品质量、认证及监管工作保持较高水平。农业农村部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对昆明市获证产品进行抽检,合格率多年均保持在99%以上。良好的质量基础催生良性的品牌建设,良性的品牌建设又进一步助提产品质量的提升,使得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形成“双生双羸”格局,保障了产品质量与核心竞争力。如石林县的“石林人参果”、宜良滇王食品的“滇王甘栗”、昆明滇中粮贸的“昆粮”、云南凯普的“鲜为”和云南芸岭的“芸岭鲜生”等品牌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初步发挥了昆明农业的品牌效应。

  1.3龙头企业引领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

  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和引导,大力推进昆明绿色食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截止到2019年,昆明市以“三品一标”认证为主体的绿色食品产业化经济组织达到161家。

  1.4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健全

  “质量保证,管理先行”。由于受2003年全国省会城市农残检测排名末尾的阵痛影响,昆明市痛定思痛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2007年成立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开展全市“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工作和绿色食品发展工作。县(市)区先后设立相应职能机构,初步建成市、县级认证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年检、标志管理、公告通报等一系列监管制度,重点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同时加强规范用标管理。

  2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有战略性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由于对发展绿色食品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的认识与思考不够深入,昆明市绿色食品发展主要依靠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等条件,缺乏政府层面的科学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缺乏对绿色食品发展定位的前瞻性,导致昆明市绿色食品发展不稳定、区域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绿色食品产业的稳步发展。2.2缺少可操作性的政策扶持与引导昆明市绿色食品发展总量和规模虽居全省第一,但近年来云南省内其他地州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势头强劲,这些地州与昆明市的整体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不久总量将超越昆明。究其原因,主要是昆明市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缺乏整体性的政策制定与扶持,仅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作为推动措施,缺少配套的扶持政策与发展专项资金。

  2.3缺失有文化性的品牌建设和宣传

  绿色食品标准严、要求高,生产成本高,还有一定的申请认证成本,必须要有价格优势。由于昆明市市场准入制度未建立,流通渠道建设不完善,品牌宣传推介乏力,绿色食品效益得不到有效体现,在单纯依靠低价恶性竞争的市场中,最终只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死局。2.4缺失有文化性的品牌建设和宣传一是绿色食品生产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区,而且申报主体产业水平和基地整体规模小,难以发挥绿色食品对当地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二是“一县一业”区域产业建设的整体布局难以形成有机对接。三是加工型企业比重偏低,其比重仅占到所有认证企业或组织的16%。

  3对策与建议

  3.1以政府为主导,统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一是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布局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计划,予以统一部署和整体推进。二是科学谋划昆明市绿色食品产业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挥规划统领作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区域协调的绿色食品生产布局,确保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的需求。

  3.2以政策为抓手,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扶持

  一是尽快出台《昆明市全面推进农业品牌建设若干意见》,具体明确对实施品牌主体培育、品牌品质提升、品牌标志认证(定)、品牌宣传推广、文化创意、品牌营销、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奖励的政策,发挥财政资金作用。二是健全与绿色食品原料加工、交通物流、市场营销等相配套的一体化发展政策,加快产业链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绿色食品产业效益。三是将绿色食品纳入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投资项目建设重点,并作为考核和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等建设项目的关键指标。四是设立市级财政绿色食品专项发展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逐年增大市级、县级奖补资金,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在昆明辖区内注册登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的生产经营主体,给予相应的以奖代补,发挥政府政策扶持与引导作用,减轻企业发展成本,提高认证主体的积极性。如对获无公害产品认证的每个产品奖补1万元;获绿色食品认证或续展的每个产品奖补2万元;获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每个产品奖补10万元。每家企业奖补上限为30万元。

  3.3以龙头为引导,完善绿色食品规模化生产体系

  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领头羊,农民组织化、合作化是实现绿色食品全覆盖的基础和前提。以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和完善农民组织化和农业生产规模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农户组织化水平,促进小农耕向大生产转化。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将“三品一标”认证作为确定龙头企业产业评优评奖等级的门坎,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的监管,健全、完善绿色食品管理办法与制度,建立退出机制,加强质量监管与监督抽查,提高认证主体的诚信度、提升绿色食品的公信力、增强绿色食品的品牌力。

  3.4以品牌为切入点,唱响高原特色“绿色食品牌”

  以“绿色食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的绿色食品品牌,促进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及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真正唱响具有高原特色、世界一流的“绿色食品牌”。一是政府主导,建立公共品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绿色食品品牌整体规划,研究制定品牌战略,上下合力,在执行国家级公共品牌的同时,注重行业品牌、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的结合,分层推进。借力绿色食品博览会和各类宣传推介活动,加强对绿色食品这一公共品牌的宣传推广,支持、鼓励行业和企业进行品牌宣传,引导绿色食品企业走出去,树立昆明市绿色食品品牌的精品形象。建立昆明市绿色食品区域公共品牌,制作品牌形象宣传片,并依托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加大投放力度;创新绿色食品品牌在高铁、地铁上的投放宣传,扩大昆明市高原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唱响具有云南高原特色、世界一流的“绿色食品牌”。二是挖掘价值,扶持企业品牌。积极发挥企业参与的作用,大力支持、鼓励绿色食品企业以自身品牌为主,加强与绿色食品公共品牌的有机结合,借助公共品牌的社会效应进一步托举起企业品牌形象、深掘企业品牌价值、丰富企业品牌文化内涵,讲好企业品牌故事,真正形成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双赢的格局。三是依托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品牌。全方位借助各类流媒体资源,加大对绿色食品品牌的宣传,及时、准确、广泛地向市民宣传绿色食品基本知识、品牌文化,让绿色食品牌自然而然地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使消费者更好地认识绿色食品、推崇绿色食品、选择绿色食品,营造全市上下共同推动“绿色食品牌”打造的良好氛围。

  作者:鲁惠珍 江波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