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
期刊目录网医学校验论文发表2020-01-19 10:47关注(1)
“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实现个体化、精准化健康管理的必然趋势.若能将互联网技术手段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形成“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可以使社区卫生服务更加便利可及.本文总结了“互联网+”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研究“互联网+”健康管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概念应用于各行各业中[1G2].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人们对健康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并逐步由单一的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3].
1“互联网+”健康管理概述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的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并进行计划、预防和控制,旨在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来满足健康需求[4].“互联网+”健康管理是通过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健康数据的采集、计算、分析,从而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务,实现精准的个性化医疗,包括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远程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服务[5G6],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目前,“互联网+”健康管理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比较成熟,近几年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直接推动了互联网医疗的建设,如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大力支持大数据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2“互联网+”健康管理的作用
当今社会,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逐渐加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带来了各种健康问题.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呈现年轻化趋势,慢性病占比越来越高,引发人们日益重视健康问题,各种健康管理机构应运而生.健康管理机构在进行健康管理时,主要是基于健康体检着手进行健康分析,体检出问题再去医疗机构就诊,无法满足人们时刻关注健康问题的需要,特别是对慢性病跟踪管理的需要,“互联网+”健康管理的发展解决了这一问题.既往传统就医模式重治疗、轻预防,既增加了患者生理上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基于“互联网+”的健康管理,可以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分析、评估、预防和控制,探索生活方式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意识,尤其对于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做出针对性策略,可以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并能合理分配卫生资源,达到最佳的健康管理效果.在“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下,患者能随时进行健康咨询,从而对疾病采取及时的健康管理.有学者指出,探索新的健康管理模式,将互联网运用到慢性病管理及养老中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全民健康[7].
3健康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服务
目前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及移动终端所采集的健康数据上传至健康管理系统区域信息平台,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要求上传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数据和医疗机构诊疗数据,社区诊疗服务系统通过与区域平台对接互联,获取社区居民的实时健康数据信息或其他医疗机构上传的患者就诊信息.健康管理系统可实现对居民分散的健康数据集中整合管理,并由后台支撑数据库和家庭医生对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分析.目前,杭州师范大学研究出了一种以临床指南知识库为中心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框架,以慢性病临床指南为依据进行健康评估和健康知识推送.不同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应用和服务也有所不同,具有的共同基本功能是向居民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管理系统,家庭医生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收集居民的健康信息,并对其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系统可接入后台知识库,为家庭医生提供技术支持,对其诊疗措施进行监测和提醒.健康管理系统可以向居民提供门诊预约、个体化健康指导等服务.同时通过健康状况评估给出健康预警,提出专业的健康促进方案,进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同时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以提高工作效率.
4信息化健康管理的成效
目前,数字化的健康信息干预在很多健康领域已经被证实是积极有效的.研究表明,频繁的健康教育通知可能鼓励患者更大程度地介入干预内容而不妨碍参与,也提示我们频繁的压力式推送健康教育会发挥更好的作用[9].徐志杰等[10]对穿戴式智能设备的使用能否影响家庭医生开展在线健康宣教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使用穿戴式智能设备有助于家庭医生提升健康宣教的效果.研究显示,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改善了社区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患者的血糖达标率和社区糖尿病的防治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并且信息化管理方式能更方便地汇总、处理各种数据,比传统人工管理更加快捷高效[11].哈提米汗买买提等[12]采用“互联网+”健康管理干预模式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血压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干预后吸烟、饮酒、锻炼时间短、口味偏咸、口味偏油、不吃蔬菜、不吃水果、不喝牛奶或酸奶人数均下降(P<005),除糖化血红蛋白外,研究对象的血压及其他各项生化指标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说明“互联网+”健康管理干预模式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及生化指标,对脑卒中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模式属于国内领先水平.该中心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搭建了智能化慢性病管理系统,通过医护人员、患者手机端APP、有线电视高清交互平台等终端,实现健康管理的相关功能.该智能化慢性病管理系统使居民获得了低成本、高质量、可持续、便捷的个性化服务,提高了居民健康需求获得感,可以帮助社区医务人员熟悉药物特性、使用方法及指导合理用药,提高了慢性病工作的管理水平.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慢性病管理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按预警、分类、分层管理,同时使数据更加客观真实,预警更加及时.通过优化医疗和社会资源为居民提供服务,避免了医疗资源浪费,可以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防止出现过度医疗[13].
5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智能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便携性、隐私性、互动性、实惠性等特点,是家庭医生团队进行签约居民健康管理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智能信息化系统应用不够普遍,智能信息化系统的各种前期信息仍缺乏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应用系统产生排斥,使信息传递受到阻碍,不能实现共享,限制了医生共同交流、学习的范围,导致诊治推迟.若要解决这种不利现象,应与各家软件开发者进行沟通,但这个过程会导致利益纠纷,往往是无法提升系统整合的关键因素[14].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自带的可穿戴设备来源无标准,可能会导致数据监测设备使用不便(如血糖监测设备,目前采用有创方式,操作不便,患者疼痛度高,试纸费用较高);设备稳定性不高(如血压、血糖等设备需定期校对,长期使用误差越来越大);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的智能化程度不够,老年人操作不便;设备集成度不高,不方便随身携带;缺乏相关设备的接口规范和数据标准,无法实现类似USB接口标准的设备即插即用等[15].另外,现在的手机APP泛滥,居民手机已被各种应用软件占据,对手机应用不熟练的中老年人难以操作这些智能健康管理应用APP,且当前应用软件功能主要集中在预约挂号,许多功能尚待完善.
6“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
近年来,随着医改分级诊疗政策的出台实施,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凸显优势,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门诊量大幅度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以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既往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一些弊端,诸如缺乏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有规律、完全和充分的回访,无法充分了解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会造成对患者并发症和病情恶化探测的延迟;缺乏长期的健康教育,导致患者无法深入了解自身病情,无法对其病情进行正确的自我监测;缺乏对慢性病患者心理压力的察觉[16].上述因素将直接导致患者本可控制的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恶化.“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模式给社区慢性病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慢性病的管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模式下,医护人员不仅可以在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服务,也可通过互联网对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及提供咨询服务,以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可直接了解患者的检验结果和用药情况,这不仅有助于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实时沟通,还能够促进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医护人员充分利用网络对患者进行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惠及更多人群;另一方面,患者可通过“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深入了解自身慢病发展的情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此外,“互联网+”医联体构建云平台,支撑着远程医疗协作服务,可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近年来,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持续深入推进,使社区医疗团队和患者之间建立了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关系,合理利用医疗服务资源,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等个体化、精细化、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将互联网手段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完善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危险因素干预、慢性病随访等健康管理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健康管理的获得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守护居民健康为目的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健康管理服务,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分类管理,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但如何提高家庭医生的专业服务能力,如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建设,如何完善分级诊疗,如何统筹整合区域医疗资源,使之更充分、合理地应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人群多为老年人,对“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改善家庭医生健康管理信息系统,使之更易操作,才能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新医改政策带来的实惠,家庭医生才能真正成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作者:李文明 周源 孙晓文 李博楠 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
健康管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相关论文:
全科医学为主体的护理服务平台
护理服务质量信息化电子交班系
QCC模式对医院健康管理体检的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健康信息素养
各级医疗机构中医疗设备档案
上一篇:医院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经验
下一篇:医院眼科手术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影响因子多少核心期刊
-
《实用老年医学》编辑部邮箱核心期刊
-
药物与人核心期刊
-
动物医学进展兽医职称论文发表核心期刊
-
承德医学院学报医学期刊论文核心期刊
-
《医学争鸣》期刊发表核心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医学期刊启事核心期刊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医学期刊核心期刊
-
《海南医学》医学类科技核心期刊核心期刊
-
齐鲁医学杂志适合哪些人群发表论文核心期刊
- 《实用老年医学》编辑部邮箱
- 《医学争鸣》期刊发表
- 齐鲁医学杂志适合哪些人群发表论文
- 《中医药管理杂志》浙江二级医学期刊
- 《中华全科医学》医学论文发表核心期刊
- 《江西医药》省级期刊医药论文发表
- 《中外医疗》国家级医学期刊杂志发表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 湖南中医杂志省级医学论文
- 《广东医学》核心期刊医学论文发表
- 三类核心期刊分别指的是什么
- 音乐核心期刊有哪些?
- 世界三大顶级期刊是什么
- 力学领域顶级期刊
- 量子光学学报是什么级别
- ahci期刊几年更新
- ahci期刊在国内认吗
- ahci期刊有没有分区一说
- ahci有哪些期刊
- 分享十大水榜sci杂志材料类
- 停刊的期刊论文影响评职称吗
- 职称评定需要多长时间
- 职称晋升需要的材料有哪些
- ei论文发表可以评职称吗
- 正高级职称对著作有什么要求
- 评副教授一篇ssci可以不
- 停刊的期刊论文能否评职称
- ahci期刊可以评教授吗
- 英文论文对评职称有用吗
- OA期刊评职称被认可吗
- 英文综述格式要求有什么
- 论文发表前需要查重吗
- 好投稿的核心刊物
- 工程技术类论文的选题方法
- 评副高没有论文可以吗
- 论文绪论撰写什么内容
- 撰写英文论文需要注意什么
- 学术界三大检索系统分别是什么
- scopus收录会议论文吗
- 英文论文的标题格式要求
- cpci会议参会有参会证明吗
- 论文共同作者是什么意思
- 必须收藏起来,英文论文常用的短语合集
- 中科院二区期刊有哪些
- 国际会议对作者的要求有哪些
- SCI论文标题序号怎么备注
- 国际会议可以作为参考文献吗
- 英语论文的标题格式要求
- Meta分析可以发表的期刊有哪些
- 国际英文期刊是指普刊吗还是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