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CT影像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

分类:医学校验论文发表 时间:2020-06-07 10:27 关注:(1)

  探究分析CT影像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50例进行研究,按照患者采取不同的诊断方法分为CT组和MRI组,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CT组患者的阳性诊断检出率稍低于MRI组,CT组股骨头坏死分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中采用CT和MRI技术诊断检查,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在临床中运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CT影像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

  关键词:CT影像技术;股骨头坏死;价值分析

  在骨科临床中,股骨头坏死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股骨头坏死属于典型的髋关节疾病,主要在骨折患者群体中发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交通建设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因而导致骨折患者的数量增加[1,2]。此外,我国老龄化人数越来越多,老年群体随着身体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症越来越严重,老年群体身体骨质疏松,在受到外力撞击或者跌倒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骨折,最终导致股骨头坏死[3,4]。临床采用手术治疗,但在手术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全面诊断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的结果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目前,CT和MRI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频率比较高,基于此,本院就上述诊断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选取的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选取时间为2016年5月~2018年5月,按照患者采取不同的诊断方法分为CT组和MRI组,每组各25例,其中CT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0~76岁,平均(57.32±2.13)岁,病程1~12年,平均(6.21±1.43)年;MRI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2~75岁,平均(55.34±2.26)岁,病程1~15年,平均(7.32±1.15)年。上述患者均符合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也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本研究资料可比。1.2方法CT组: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躺于病床,选取东芝64排螺旋CT扫描仪诊断检查,层厚设为4mm,层距设为5mm,然后将股骨头作为基准线进行扫描检查,主要对准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扫描,将扫描检查后的数据结果送至影像科PACS系统,由两位有10年骨关节MR诊断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独立阅片分析并出具报告,对于意见不一致者进行共同协商,直到意见达成一致。MRI组: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采用西门子3.0T核磁共振仪,对患者选取合适的体位圈,设置好扫描仪的相关参数,层距设为2mm,层厚设为4mm,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扫描,包括患者病灶部位的冠状面、横断面等,对不同段位波的序列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将检查的数据送主要对准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扫描,将扫描检查后的数据结果送至影像科PACS系统,由两位有10年骨关节MR诊断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独立阅片分析并出具报告,对于意见不一致者进行共同协商,直到意见达成一致。1.3观察指标根据两种扫描诊断检查的数据,主要对比阳性检出率。根据患者的诊断检查情况,对患者的股骨头坏死情况进行分级,主要分为以下四级:Ⅰ级:指CT、MRI检测患者的病灶部位均显示异常;Ⅱ级:指CT、MRI检测患者的病灶部位均显示异常,但股骨头坏死部位处于正常状态;Ⅲ级:指CT、MRI检测患者的病灶部位均显示异常,股骨头坏死部位结构有轻微塌陷;Ⅳ级:指CT、MRI检测患者的病灶部位关节间隙比较窄,关节部位出现损坏现象,且塌陷严重。1.4统计学分析此次研究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率(%)表示阳性检出率、分级检出率,行χ2检验。P<0.05表示统计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阳性检出率比较两组患者中,CT组诊断出阳性股骨头坏死患者24例,阳性检出率为96.00%(24/25),MRI组诊断出阳性股骨头坏死患者22例,阳性检出率为88.00%(22/25),两组对患者的阳性股骨头坏死检出率无显著差异(χ2=1.087,P=0.297)。2.2两组患者的诊断分级占比率比较CT组患者的股骨头坏死四级占比率与MRI组的占比率差异比较小,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在骨科临床治疗中,骨折疾病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中在髋关节骨折患者中,股骨头坏死比较常见,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股骨部位发生持续性疼痛,进而影响患者日常的行走、生活自理等[5,6]。因股骨头坏死疾病的病程比较长,患者长期受病症的影响,因而在临床治疗期间,需要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全面检查诊断,进而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7]。目前,临床主要采用CT和MRI技术诊断,临床针对上述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存在一定的争议,本院针对临床诊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本次临床诊断研究中,本院对选取的2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采取CT影像技术诊断,对选取的另外25例患者采取MRI扫描技术诊断,根据诊断结果显示,CT和MRI技术的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种诊断技术的诊断结果相似。因CT影像技术与MRI核磁共振扫描技术均能够对患者的股骨头坏死病灶进行全面诊断,其中CT扫描技术主要对患者进行全身扫描检查,患者在临床诊断检查更加全面,适合对全身性诊断检查的患者。而MRI技术则能够对患者的局部进行重点扫描检查,尤其对患者的软组织扫描辨别度较高,因而对患者的病变组织检查水平高[8]。就两种扫描诊断技术分析,CT扫描诊断技术检查更加经济实惠,适应人群范围比较广,并且操作简单,检查速度比较快,可在紧急诊断检查中优先选用,而MRI技术诊断对患者的辐射较小,因而对患者身体伤害较小,安全性更高。CT和MRI均有其优势,扫描检查结果差异较小,因而在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综上所述,在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扫描中,CT扫描诊断的价值比较高,因临床诊断检查操作简单,更加经济,适用的人群范围比较广。

  参考文献

  [1]刘建宇.CT与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价值对比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3):73-74.

  [2]钱梦姣.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2):103-104.

  [3]岳彩真.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系统医学,2019,4(2):91-93.

  [4]张静,曹树伟.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4):202-203.

  [5]万一.应用CT影像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3):12412-12413.

  [6]曹德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MRI影像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1):43-45.

  [7]张海燕.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0):56-57.

  [8]韩慧娟.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22):147,150.

  作者:叶成斌 张小镇 周振寿 兰鹏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