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法律职称论文发表关于对超市搜身案的案例分析

分类:法律史论文发表 时间:2015-09-23 16:20 关注:(1)

  这篇法律职称论文发表了关于超市对搜身案的案例分析,搜身到底是不是触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呢?在法律上是如何保护人格权的呢?论文通过案例讲解了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告知消费在这何种情况下需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还涉及到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以下是详细论述。

法律职称论文发表

  关键词:法律职称论文发表,法律论文投稿,法律期刊论文

  《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一、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一)人格权的含义

  在学理上一般被认为是关于身体、健康、自由、名誉、隐私等与人的生存相关的利益,包含生命健康权、自由权、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等。民法理论上最初对民事权利只区分为财产权和非财产权。在人格权还未受到重视,特别是一般人格权还未确立时,非财产权也只限于亲权、夫权、继承权等。后来才将人格权列入非财产权或人身权。按照现今的通说,所谓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固有、为维护自身独立人格所必备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权利。

  (二)超市侵犯了李某的人格权

  在超市对李某进行搜身的同时,超市就侵犯了李某的人格权。《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超市若怀疑李某有未结帐的东西带出时,可以适当的询问李某,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在协商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发生了争执,可以拨打报警电话。等待公安部门来解决,而超市是将李某自带的手袋打开检查,并叫来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全身搜查,超市没有权利对顾客进行搜身。侵犯了李某的人格权。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含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公民消费权益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1993年10月31日颁布、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全面确认消费者的权利。此举对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规范经营者的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李某在超市搜身时应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首先,李某在与超市协商的过程中,李某首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第一,应当有理有据,为自己争取权利,同时注意说话语态与方式,避免激怒对方,造成不应有的冲突。第二,对于超市的发问,不必急于作答,作答应符合真实情况,不必畏惧商家而做出违心的回答。对于不方便回答或者不好作答的,可以选择沉默,待警察到来时再回答,以免自己的发言在警察调查中成为不利于自己的证据。第三,对于超市方提出到办公室问话的要求,李某应坚决拒绝,如对方一再坚持以至于对自己强行挟持,则应立刻拨打报警电话。如果李某做到了以上几点,既做到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避免了超市私自检查李某的口袋,和对李某进行搜身。

  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

  精神损害是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精神损害与财产损害相比所表现出来的法律特征都与精神利益的无形性有关,其中精神损害表现形式的客观性和精神损害事实的可辨认性尤为重要。精神及精神利益固然是抽象的、无形的,但当受害人受到精神损害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的,而且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损害为肉体的疼痛,或为心理的障碍,也可能表现为社会价值的贬损。

  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理论上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学说。广义学说认为精神损害包括精神痛苦与精神利益的损失。精神痛苦主要指自然人因人格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活、心理上的痛苦,导致自然人的精神活动出现障碍,或使人产生愤怒、绝望、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精神利益的损失里指自然人和法人的人身权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遭受侵害。狭义学说认为精神损害就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生理、心理上的损害。也就是说因自然人的人格权遭受侵害而使其产生愤怒、绝望、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在学术上统称为精神痛苦。痛,或为心理的障碍,也可能表现为社会价值的贬损。

  (二)李某享有精神损害赔偿权

  《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这条规定的"赔偿损失"是否包括精神损失,理论界和司法界多数采取肯定态度,人民法院也据此审理了大量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

  2005年 6月 2日,李某到一知名连锁店的A超市购物,付款结账后取回自带的手袋,正要走出超市大门时,被超市保安阻拦。保安怀疑李某携带了未结账的商品,欲将其带到超市值班经理办公室处理。李某予以否认,争执过程中引来众多顾客围观。后在经理办公室,李某应值班经理要求出示了所买商品及结账单据。值班经理将李某自带的手袋打开检查,并叫来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全身搜查,均未查出未结账的商品,遂将李某放走。这件事情发生后,李某在超市被搜身的消息在本校乃至其他高校传开,李某成了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对其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出现了失眠、头晕等症状,无法继续学业,医生建议其做心理治疗。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超市工作人员无权私自搜查顾客的身体,在无相关证据的情况下,更无权认定顾客有偷窃行为。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超市搜身是违法的,不能私自对李某进行全身搜查,对李某进行搜身,已经侵犯了李某的人身权,而后李某又遭受了心理上的损害,出现失眠,头晕等症状,不能正常学习,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受害人可以在权益受到侵犯之日起两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决超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所以李某有权要求超市对其进行精神损害赔偿。

  就上述案件而言,在超市怀疑李某的同时,超市人员有权派出员工对其进行必要的询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强行要求李某回答问题。如果在询问过程中出现李某强行离开的,超市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限制其离开,但措施必须是在合法限度之内。合法限度的确认则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方式,可分为三种:一是采取平和的劝阻即可达到目的,不能采用外力拘束的手段,主要表现为通过语言询问、引导、劝阻;二是对方对于言语劝阻不理不睬,则可以使用一定的外力拘束,主要表现为拉扯,目的在于通过动作使对方暂时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为申请公力救济赢得必要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对对方人身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三是对方采取暴力对抗超市方的自助行为,一旦符合正当防卫的实行前提,即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侵害,则可实行正当防卫,但应注意的是,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则应负刑事责任。

  超市作为一个企业法人,本身并不具有刑事侦察权,也不具有行政处罚权。在发现超市顾客涉嫌盗窃的行为时,不应主张将顾客带入办公室,“私设公堂”,进行“审讯”。发现事实真相的任务属于公安机关,超市一方不能越俎代庖。同时,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中,只存在超市、顾客双方当事人,缺乏第三方见证协调。在发生超市怀疑顾客盗窃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情绪一般都比较激动,一旦情绪失控,超市作为强势一方,往往会采取过激行为,在现实中出现过暴力殴打、非法拘禁消费者的情况,严重的涉嫌构成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就本案而言,超市一方存在不当行为,在其询问周某后,周某已经停住脚步,在这种情况下,超市不应将其带入办公室自行询问,正确的方法应当是立刻拨打报警电话,双方在原地等候警察到来。

  论文范文:法制论文发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

  教材设置的缺憾、学校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教育手段的滞后以及法治建设中的不良现象是影响当前大学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课程建设,重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课程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加强法治理念教育的投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改进教学方法,营造校园法治文化,丰富教育载体,拓展教育渠道。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