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思想指导下的中职人才培养

分类:思想政治论文发表 时间:2019-09-03 13:49 关注:(1)

  随着互联网+和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倡导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职业院校当中,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中职院校所必须面临的挑战,既要满足企业所需,又要塑造学生扎实的能力。结合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都简称“南职院”)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让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真正的“走出去”,并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引进来”,双创双赢。

思想指导下的中职人才培养

  关键词:需求定向;能力先行;人才培养;改进

  一前言

  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基石,培养过硬技术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地方经济保驾护航。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问题是历来研究的问题之一,成果丰硕,但是受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等因素影响,一直是制约各职业院校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职业教育必须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现突破,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由教师“死讲”、学生“死学”向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过渡。当下,中职教育的根必须扎在与社会相适应、与企业相融合的土壤中,真正的促进校企合作、“厂中校”、“校中厂”、工学结合,不负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必须真正地体验到第一手的操作,所学即为创造,这就要求校方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必须心中有企业,心中有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着眼于锻造企业需求的人才,但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基于这样的条件,我们要展开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找寻出一条适合我院中职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道路,望成为中职学校专业发展的范本。

  二中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中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困境

  1.教学与实践脱节,缺少有效衔接教学是实践的开始,也有可能是实践的终结。教学环节对学生整个学习的引导和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轻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技能。目前,多数职业院校教学和实践并没有协同进行,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能及时且准确地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往往不能触类旁通。通过对学生的200份问卷调查发现,能够做到有效结合和衔接的专业或院校并不多,只占到10%;基本做到衔接的占30%;多数院校属于集中于一学期某个时间段,占到55%,效果不佳,学生在实训实习时已经对专业知识淡忘,操作的熟练性差;没有任何衔接占5%(表1)。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变淡,学习动力变差,从而使自我专业发展丧失信心。2.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不够深入职业院校发展的命脉在与进行深入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是由于校方和企业在某些方面很难达成共识,企业的文化和技术不能完全被学校消化,而学校的发展有限制于自身发展需求,不能让学生只注重企业文化,而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所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学校只是单纯的在某时间组织学生去企业生产实践,企业文化精髓很难被学校接受,“校中厂”通常沦为臆想,教师所教知识和企业需求脱节,甚至于不符合实际需要,盲目自信。3.惟文凭论成败的边缘化困境在国家提出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后,中职教学不论在发展速度还是在校学生人数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各方力量积极筹划专业发展和校企合作,起初培养了一批优秀技能型人才。但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深入,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条件越来越苛刻,由于中职学生学历水平低,使得一部分中职学生难以继续发展,处处受排挤(表2),最终走向与专业不符的其它岗位。多次对中职学生调查和谈话发现,多数学生希望就业能够得到保障,但实际上,校方难以左右,长此以往,越发边缘化。4.院校教师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固步自封职业院校教师从课堂到课堂,从知识到知识,对于学生所学知识能否用于实践,值得商榷。教师没有走进企业,而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没有经历过生产和实践的磨合,缺乏对生产实践的敏捷性和独特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构建一种便于课堂教学的知识,有时甚至脱离实践。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和思维定势中国,对于新知识的探索和接受能力下降,善于用过去的经验去指导教师。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态势,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在考验着教师执教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能日新月异,职业院校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实训设备跟进速度较慢,对于最新的技术了解程度不足,导致在教学中难以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也没能考虑到企业生产中的利益提升。

  (二)中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挑战

  1.校企合作深入难度大校企合作不是简单的合作,必须是双向性的选择和尊重,流于形式的合作,只是特定时间和特定范围的范畴。学校要想真正融入企业难度大,学校过多加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必然打破企业追求效益的本质属性;企业过多的干涉学校教育教学,必将导致学校管理混乱,安全隐患倍出。所以,这些都是双方不愿看到的。2.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很难协同发展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想做到既教授知识又参与实践,或者边教授知识边参与实践,这是很难做到的,有时间所限、精力所限、课程设计所限、学校发展所限等多方因素,打破以上限制,重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用专业化的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是校方必须探讨的问题。3.中高职衔接难度大高职是中职的继续和延伸,在有条件的基础下,鼓励更多的学生提升学历,提升能力,才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不然,学生在就业中会处处碰壁,既挫伤了学生积极性,又背离了国家积极促进中高职斜街的意愿,对于学校长远发展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副作用。在中职教育中,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通道,如:单招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励志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优选进高职等。

  三“需求定向+能力先行”下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精深引进,积极联系,企业文化与专业素养共提升

  为了让中职学生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同企业精深合作,长期展开合作,学习企业生产文化、学习企业厂区文化,学习企业用工文化,努力让企业文化与专业素养提升和谐发展,企业文化和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少了其中的一种,必将重心不稳。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必须深度交流和合作,如把企业最前沿的生产技术带进课堂教学,把企业最娴熟的工匠带进课堂,现身说法,在企业强有力的文化熏陶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拓展和提升。

  (二)加强能力培养,以企业文化要求学生

  能力是任何企业首先看重的,离开了扎实能力的培养中职院校将无立足之地,所以说“能力先行”,在能力培养上,必须采取多口径、多方位、多元化的模式,不拘泥于眼前,也不超越学校和学生实际,用最贴近学生发展的方式解决问题,找到最好的方法。

  (三)“需求定向+能力先行”才是中职人才培养的正确选择

  积极引进先进企业走入校园、走入课堂、走入学生,要以企业的需求要求学生,并且培养学生,才会为今后更好地走上岗位奠定基础,也能保障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干一行爱一行,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学校便可培养什么人才,找准定位,不盲目,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切实利益着想;在需求定向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对学生能力的重视,培养有用的人,培养有能力和担当的人才是需求定向的保证,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为企业服务,最终也会被社会淘汰,经不起考验。

  (四)案例剖析

  我院针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工作,长期同四川人本轴承有限公司合作,采取精深合作,同进退,校企合作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在多年的合作经验中,我们结合“需求定向+能力先行”的理念,总结和发展出适合南职院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表3)。中职人才培养的过程是校方、企业和家长三方作用的结果,必须循序渐进,有进有退,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场所,将人本集团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机电专业学生在每年的顶岗实习中,积极进取,很好的适应企业发展;作为校方,实行订单式培养,有目标有方向,减少了学生的流失,增加了学生的可能性,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也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

  以“需求定向+能力先行”作为中职人才培养和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础,着眼于现实,着眼于社会和企业需要,在看清企业需求的同时,不忘加强学生能力提升,从而让学校教育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虽然中职人才培养是目前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只要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相信都可以化解。虽然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适合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实训实验设备更进速度慢;学生到企业锻炼后效果的测评没有统一标准,难度大;教师实践水平有待提升,难以为企业需求与发展提供更多支撑;中高职衔接难度大,导致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适应性差。这些问题,也是目前四川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欠缺点,对于改进中职人才发展现状,职业教育工作者仍然有义务结合自身实际,找出问题症结,为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提供诸多便利。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5-11.

  [2]孙婧芳.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3:11-17.

  [3]黄水平.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德育与人才培养新模式[J].考试周刊,2009,(31):45-47.

  [4]中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7,(11):112-114.

  作者:李玮谦 李媛媛 杨娜 耿达军 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团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