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艺术教育的运用

分类:思想政治论文发表 时间:2019-11-21 10:14 关注:(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始终扎根于现实生活,体现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因此,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进行改革,让艺术类学生学会用哲学原理去面对艺术理论、思考艺术实践。以声乐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地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五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即:遵循“矛盾”观、做到“辩证”与“统一”、注重“内因”与“外因”综合运用、强调“局部”与“整体”有机统一以及运用“联系”的策略,从而使学生更加科学地掌握艺术学习的方法,更加鲜明地展现自身的艺术个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艺术教育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艺术教育;美声唱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之所以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始终扎根于现实生活,体现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但当前,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将对哲学的理解与探讨变成了哲学结论的传授,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和改造社会现实的本真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相对于普通教育,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其一,职业性与技能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处处体现作为艺术职业的教育特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至少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一至两门专业技能,力求做到一专多能。其二,小众性。艺术教育,尤其是戏曲(表演和伴奏)、音乐(声乐和器乐)、曲艺等专业的部分课程,课堂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有的课堂人数甚至是一对一,这是艺术教育小众性特点所致。其三,师徒式传承。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从进入课堂跟老师学艺的那一刻开始,就具有“师傅带徒弟”的鲜明特征,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突出。其四,门诊式教学。艺术职业院校的学生自身专业条件及各自理解能力具有很大差异性,专业学习过程中,各自存在问题又千差万别,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得不针对不同学生所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方法,解决不同问题。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育,艺术教育一方面注重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又强调学生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发挥[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的,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应该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进行改革,让艺术类学生学会用哲学原理去面对艺术理论、思考艺术实践。在艺术教育中,应该因势利导地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五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从而更加科学地掌握艺术学习的方法,更加鲜明地展现自身的艺术个性。

  一、遵循“矛盾”观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无论是在自然、社会,还是在思维领域,任何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正是事物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同事物中存在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平衡观认为:平衡是矛盾的相对的统一,平衡是各个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协调和适应状态,即矛盾在量上达到相互适应,在质上达到相互统一的情况;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条件,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各事物之间以及同一事物内部保持平衡、协调;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不断突破旧的平衡,而达到更高阶段的新的平衡;平衡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动态性和相对性。具体看,在声乐教学指导过程中,关于歌唱技术的运用就有几对“矛盾”,甚至在学生开口唱第一个音的时候“矛盾”就出现了:该如何处理紧张与放松的矛盾?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学生发声的时候,本能地会将喉头上提,喉部肌肉紧缩,声带做紧张地整体运动。在听觉上,这样的发声会很“紧”,音色也不好听[3]。以上的这种紧张来源于发声器官,还有另外一种紧张则来源于外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例如,当学生面对台下观众的时候,观众越期待,学生就会越紧张。无论是哪一种紧张,老师都要鼓励学生尽最大努力做到声音的松弛。然而“松弛”二字又谈何容易?紧张是本能,而松弛又是演唱的至上追求,协调这个“矛盾”正是歌唱艺术家一生追寻的终极目标。声乐教学的另一个焦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协调好“真声”与“假声”的“矛盾”。从声带振动这个角度讲,发“真声”时声带做整体运动,声音听起来比较“实”;发“假声”时声带做局部运动,声音听起来比较“尖”。“真声”适用于演唱中声,“假声”适用于演唱高音。然而,一方面唱高音并不是简单地喊出几个“假声”就能奏效,这样的高音注定了无法迸发出金属般辉煌的音色和穿透力;另一方面,真、假声明显地对立存在将会影响声音音色的统一性。让学生烦恼的问题还有,是去追求把一个声音唱的够“响”?还是要去追求提高演唱时声音的“持续性”?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带振动的能量,而每个演唱者的能量是有限的,歌者必须在音符的“力量”和声音的“持续性”之间做出权衡取舍。学生唱歌往往会出现得意忘形的情况,想尽力把高音唱的够“响”来取悦观众,结果不幸患上声带小结症,从此再也不能继续唱歌,过早地就离开了歌唱舞台。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艺术的“力度”与“持久性”方面学会科学地权衡取舍。

  二、做到“辩证”与“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它事物的关系去研宄事物的发展,尤其是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去研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主张对事物客观性的认识不应局限于某一事件和细枝末节,强调“对立统一”的认识法则。如果一个学声乐的学生问老师,刚才的那个髙音唱的好么? 一个有水平的老师会告诉他(她):“比较好”或“比较差”。因为艺术的世界没有“绝对好”,也没有“绝对差”。老师应该让学生理解,演唱的状态永远是一个在“相对辩证的层面”的“好”,而不是一个在“绝对层面”的“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评价一个学生演唱的高音是否“好”的时候,或者是参照其之前的演唱,或者是参照别人的高音,绝对的“好”正如数学里的“极限”,永远可以接近,却难以达到。当然,追求这个极限,也正是顶级歌唱家的一生所求。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以上提到的这些“矛盾”并不是孤立呈现,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一成不变[4]。孔子强调“中庸之道”,他对弟子说:“过犹不及”。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艺术的追求上充满着“矛盾”,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不断化解和运用好这些“矛盾”。声乐艺术追求声音的松弛,但也不是任意忽略“紧张”。演唱任何一个音符时,声带上的肌肉都是收缩和紧绷的,越到唱到高音的时候就越是强调气息运用。气息,被深埋在一个称作“横膈膜”的器官之下,音越高,气息就要埋的越深,小腹的肌肉在演唱的过程中至始至终都是“紧张”的。有了气息的支撑和咽壁共鸣的润色,喉部肌肉可以完全地放松和解放,喉头被歌者有意识地牵引下降,为声带的自由振动留出了更大的空间。于是,歌者的表情松弛和自然了,更加愉悦和兴奋地去迎接下一个高音,这里正是强调的是“内紧外松”的辩证统一。“真声”和“假声”本来是一对矛盾,在声乐教学里却被完美地协调并统一起来。真、假声适于不同声区,为了从听觉上感觉声音从中声区到高声区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声乐教育中要求将这两种声音混合起来,即“混声”,这样,中声区既有真声的结实,也有一点儿假声的明亮;高声区既有假声的明亮,也有真声补充进来的穿透力和结实劲。这就是为什么演唱出的高音那么具有震撼效果的原因。此外,学习声乐艺术的学生必须在“唱响”和“持续地唱”之间做出权衡取舍。学生想把高音唱的尽量“响”一些,无非就是希望声音更有表现力、更有穿透力一些。但往往这种“响”的声音是气息强力冲击声带并使其处于超负荷状态振动的结果,也就是艺术教育里常提到的“喉部用力”。然而,喉部最应该保持松弛的状态,因此这样的“响”声偏离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必将影响歌唱的寿命。为了把音符唱响,学生必须在气息上下功夫,沉在横膈膜下端的气息是歌唱的力量之源。因此,控制好“深”的气息,调整好“真假声”的比例,学生就能够较轻松而完美地唱好高音。当然,人的声带毕竟不是铁做的,演唱时间和强度有一个限度,所以歌唱的持续性也不是无限的,只能相对地延长。

  三、注重“内因”与“外因”综合作用

  在唯物辩证法中,内外因作用原理表述如下: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外因作用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内因要给以充分的重视,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反对割裂内外因辩证关系,忽视内因在事物变化中的根本作用而一味强调外因的重要性,或者单纯强调内因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外部条件在事物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决定声音的内因包括嗓音、气息、思维、情感等,外因则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思维,即大脑对声音的控制能力,对控制气息、声带振动、共鸣腔的调节有重要作用。情感的因素能使歌者增强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正是因为情感对音色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使得人声相对于其他任何乐器演奏的乐音都更有灵气。在声乐教育中,内因与外因相依相存,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一个影响和促进声乐表演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老师(外因)通过科学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了歌唱艺术的精髓,从而使歌者极大地提高了歌唱的技艺。

  四、强调“局部”与“整体”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要想完全对整个事物及其本质加以真实了解,并深刻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就必须在经过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改造和制作,并在实践中加以提升,这里强调的就是统筹兼顾的方法与策略,即: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学生能否完全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取决于教师让学生获得完整而全面的认识,取决于客观世界所应遵循的思维法则。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歌唱的“发声源”在声带,“动力源”却在腰部的气息支撑上,“振动源”则在头腔。实际上,三个似乎互不相关的“局部”在发声的过程中联成了一个“整体”。然而,有关联的远不止这三个器官。人体的后背,提供进入高音区降B以后的咽壁力量支撑;双腿,作为腰部气息呼吸最有力的根基稳稳地立在地面上,仿佛是建筑物的根基一般深埋在地上,气息就像是地面上的房子。“房子”有多高?一气息有多深,“根基”就有多深——立在地面上的双腿就有多稳定。可以看出,唱出一个音符,牵动的不仅仅是几个局部的器官,而是全身的肌肉和器官。唱歌,不仅是声带在运动,而是全身都在参与运动。身体的整体运动展现了一个强大“声音制造工厂”的良好协调性和支配性。五、运用“联系”的策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也正是由于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联系”的观点不仅体现在音乐创作中,也体现在音乐演绎中。从创作角度看,do、re、mi、fa、sol、la、si这7个简单的音符在创作中能够连成华丽的乐章,靠的是作曲家对它们进行新的具有节奏韵律的排列组合,演奏者再对其进行复杂的演奏处理。而这看似简单的7个音符之间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不仅可以随意组合,呈现出不同的音调和旋律,而且它们每个音之间分别存在全音或是半音的关系,形成“度”的空间感,实现与节奏上形成的时间感的交叉[5]。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训练过程中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理论必须密切联系实践。艺术专业的学生以为通过看上几本书就能掌握艺术的方法和技巧,那无异于天方夜谭。学习声乐的学生,绝无可能单从模仿某个歌唱家的演唱录音来学会美声唱法。也许,用一句话能简练概括歌唱艺术的精髓一一 “声音高位置,气息低位置”,但要学生要在实践上慢慢地去练习,去体会,并不断地改进,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会长达数年,甚至是几十年。很多时候,学生模仿某位歌唱家的演唱,会让他们误入歧途,甚至是“走火入魔”。因为,在未达到一定的声乐水准之前,学生并不能正确领悟歌唱家的技术精髓,往往只图其表,学到的是“花拳绣腿”罢了。因此,学生一方面要多听、多看,但更要多练,多实践。只有通过练习取得的技艺,才是属于自己的技艺。一位优秀的声乐教师,要把学生的耳朵磨砺成一双“敏锐的耳朵”,让他(她)擅于发现自己在发声中表现出来的瑕疵或不足,能及时地自我纠正。教师要及时地“批评”,学生更要学会“自我批评”。在“自我批评”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和进步。因而,一个歌者需要有一个高度冷静的头脑,要能静下心来发现自身的缺陷,并不断地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状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学习和实践,才没有脱离正确的方向,否则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负面结果。其次,声乐的学习和提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歌唱艺术的世界中,一个音符联系着下一个音符,中音区联系着髙音区。中声区如果无法唱好,歌者必定无法唱好高音区的音符。要想迫求完美的高音,必须持续不断地练好高音之前的过渡音。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或艺术家,需要在练习过程中“耐得住寂寞”,要能正确面对、理性分析自己在艺术求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完美”。要知道,歌唱家的音域也不过是2个多8度的音程,每练好一个半度的音阶,可能要花上数年或者是数十年的精力和时间,正如所谓“十年磨一剑”。

  结语

  马克思指出,哲学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其意义在于“哲学己成为世界的哲学”和“世界已成为哲学的世界”。也就是说,哲学必须面向世界,以时代精神的本质去解读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必须关注人的现实问题,从生活实践出发,阐释人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源于生活、理解生活、批判生活、创造生活,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点与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艺术实践的过程,就是运用其原理和方法在具体的时代环境中进行社会改造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艺术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如果不能体现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髓,不去引领学生寻找自我完善的合理原则和生存方式以实现全面发展,还停留于学知识、背结论的浅层次,就会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丧失其应有的活力和价值,成为干瘪的教条和结论[7]。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原则方法,有助于艺术职业有关专业的学生实现对自我主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形成以科学认识而自觉改造的实践过程,最终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自觉改造。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应该在艺术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蕴藏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能够科学运用这些科学方法。在艺术实践中,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要正确处理艺术职业学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二者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敢于创新,从教学的不同角度以及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引导,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改进和提升艺术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泽华.艺术职业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之探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

  [2]别墩荣,夏普.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J].高等教育研宄,2013(2).

  [3]倪瑞霖.美声唱法,它的发展轨迹及嗓音科学对其发声机理的若干重要阐释[J].音乐艺术,2007(1).

  [4]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3(2).

  [5]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J].哲学研究,2005(8).

  [6]宋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艺术中的体现[J].河南教育(高教),2013(6).

  [7]张严超.简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生活化回归[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作者:骆毅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宄中心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