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高校管理类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

分类:行政管理论文发表 时间:2020-10-26 10:58 关注:(1)

  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是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要求,也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导向。分析了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围绕“双创”的驱动创新作用,探索通过创新创业导师、创新创业平台和创新创业项目驱动提升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面向“双创”理念提出了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业教育平台和对接政府企业创业实践基地等管理类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路径。

高校管理类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

  关键词:管理类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双创”理念;能力培养实践

  1引言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高校应当加快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随着高校实施大众化教育,本科生教育除了为更高一层教育输送人才外,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显然,当前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则承担着为社会为国家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重任。对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来说,该类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又是当前社会人才需求“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的要求。“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基于经济转型发展需要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其目的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有能力、想创新创业的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提供实现梦想的创业舞台。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借力“双创”引擎推动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是目前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教育亟需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2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分析

  随着研究生逐年扩招,加之理工科专业录取分数较高,管理类专业相对容易毕业和就业,地方高校的管理类研究生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目前地方高校大都属于教学型大学,又受到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和条件限制,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创业教育一直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培养思想和培养模式陈旧、培养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培养机制和培养方向不够灵活等问题,导致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管理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更多,部分该类研究生存在“读而不学”“学而不研”“研而不精”等现象,协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达不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2.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难对接

  管理类研究生已经过本科专业知识的体系化学习,按理说毕业后即可加入用人单位的高层次管理人才队伍,从事层次较高的工作岗位,为单位高层提出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管理方案。但是事实上,很多地方高校的管理类研究生在校期间基本上是为了发表学术论文而学习,整天待在实验室里,不是查阅国内外文献就是分析数据、论证学术观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离太远。究其原因在于管理类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保守,都是为了理论研究而研究理论,缺乏与社会、与市场的对接。根据国家的“双创”战略,整个社会已形成较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地方高校应当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鼓励管理类研究生面向企业选择针对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学会从理论上探究问题、从实践上解决问题,学会总结归纳出创新创业方案,从根本上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需求。

  2.2教育思想与教学手段难适应

  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和理念深入人心,但是不少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思想观念已然陈旧,只是简单的课堂传授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仅仅开展有限的案例分析课程,缺乏理论方法的实际运用,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导致该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限,难以适应社会需要。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地方高校的管理类研究生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思想仍停留在多年前,教学手段也已相当过时,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因此,地方高校的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思路应当适时更新,与时俱进,主动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式,将“双创”背景下新的思维、新的理念融入到培养方案中,积极培养研究生的管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2.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融合

  多数地方高校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还是围绕管理研究理论和方法开设相关专业理论课程,需要考虑到学分学时以及方向课、限选课的限制。不少任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仅仅是讲解专业领域的经典思想和理论,而且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好,仍然采用本科生教学的模式,学生不能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到专业理论的实践场景中,缺乏体验感,不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这种情形必然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有效融合,两者相脱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而“双创”的精神在于实践和应用,其根本要求和价值在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将课堂所学到的隐含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显性知识,将自己的创意点子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地方高校的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应当有效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创设有利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

  2.4学习环境与研究氛围难营造

  由于经费划拨限制、内部资源配置等问题,一方面不少地方高校的管理类学院学科专业科研实验场地非常有限,科研工作缺乏基本的科研条件,难以满足教师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很多管理类研究生导师的教学任务非常重,分身乏术,投入到学术研究中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甚至缺少主持的科研项目支撑,精心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和创业指导的能力有限,导致研究生仅仅是为了毕业而学习,并非主动地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缺乏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管理类研究生时,应当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鼓励导师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和项目研究,支持研究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项目研究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活跃的学术氛围和科研学习环境,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

  3“双创”驱动提升管理类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能力指若干个人构成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协同配合,开展创新性工作的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由协同创新意识、协同创新思维和协同创新技能三个要素构成。显然,管理类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价值观的教育,进一步明确创业教育在研究生培养平台中的功能定位。通过创业导师指导、创新平台夯实和“双创”项目考验等“双创”举措,有效提升管理类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

  3.1“双创”的创新驱动作用

  “双创”与创新驱动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从国家层面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是强国之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而“双创”是富民之计,是激发民众创业热情、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举措。国家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从高校层面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是高校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有特色、创新型高校的重要策略;而将“双创”融入教学全过程是激发高校师生创新活力的重要对策。通过“双创”项目的培育、包装与孵化,高校能够整合内部科研资源,立足应用实践,开展面向市场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

  3.2通过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协同创新能力

  管理类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形成,一方面靠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和长期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靠创新创业导师的悉心指导和用心帮助。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创新创业导师可以由校内外研究生导师和企业专职创业导师担任。校内外研究生导师通过科研项目研究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如何进行项目管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要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指导学生完成创业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进。企业专职创业导师则是通过专门聘请的方式引进学校,利用其在市场经营中积累的经验,系统化指导学生从创业创意的收集、创业项目的形成,到创业项目与企业资源精准对接。管理类研究生不仅能够与导师学习沟通,碰撞出创业火花,而且也可以和团队成员讨论沟通,协同创新能力会得到较为专业的训练和运用,为今后更好开展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3.3通过创新创业平台,夯实协同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平台是学生创业的练兵场,是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项目构思、研发、经营管理等创业活动的场所。地方高校应当建立系列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将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实训中心、创客空间、创业园、科技园等纳入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充分调动校内外人力、物力和科研资源,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为创业教育、项目展示、合作共享、转化服务等创业环节做好服务保障。管理类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创新创业平台,组建创业团队,鼓励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努力将创业点子转化为市场化项目,以此夯实和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技能和协同创新能力。

  3.4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考验协同创新能力

  不少管理类研究生的本科学历为工科专业,其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和心智成熟度要比一般的本科生甚至其他专业类别的研究生更具有创业优势。通过导师的悉心指导,依托创新创业平台,从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构思、挖掘、包装与孵化,到团队组建、任务分工、融资策划与市场分析等,该类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均得到综合考验。管理类研究生可以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创业团队,充分发挥管理学科专业的知识优势和沟通能力,拓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市场运作空间,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和协同创新,从而激发创新创业潜能,推动创新成果与技术转化。

  4嵌入“双创”理念的管理类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4.1积极营造面向“双创”的研究生育人文化环境

  创新创业文化是经济转型时期为扩大就业所催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高校校园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研究生教育导向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文化基因。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有助于营造创新创业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地方高校与当地社会市场的良性互动。地方高校管理类学科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积极营造管理类研究生的“双创”育人文化环境。开办创新创业主题培训会、创业大咖公开课、创新创业沙龙、创业主题研讨讲座、创新创业模拟推演等宣传、对讲和指导活动,邀请发达城市或当地的知名创业企业家到校指导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鼓励研究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地方政府组织的创业大赛活动,通过创新创业大赛让研究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体验创业魅力,将潜在的创业潜能转化为实际的实践技能。调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管理类学院学科指导研究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管理类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管理类研究生积极组队参与,形成品牌效应。

  4.2积极优化面向“双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当地输送高层次管理人才,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问题。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管理类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才能充分利用偏重模仿和竞争性的创业活动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有效带动青年就业。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方案必须考虑研究生就业形势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面向“双创”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开设研究生职业规划与创业精神必修课程,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形成创业规范意识,塑造创业心理品质,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创新创业的思维观念。结合专业课程,将创新创业的技能知识嵌入到课堂知识教学环节,培养研究生作为创业者所需的市场识别、市场分析、企业运作、风险管控、团队组建等意识和能力,提高研究生创业的成功率。开设专门的创业导师指导课程,聘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家给研究生系统化讲授创业的内容、技能和注意事项,指导研究生创业团队如何开展创业活动。理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配置好研究生创新创业资源,为管理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4.3积极构建面向“双创”的研究生创业教育平台

  地方高校管理类学院学科要抓住国家“双一流”战略的机遇,借助管理优势学科平台和科研平台,依托管理类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不断完善研究生创新实验室建设,积极构建面向“双创”的体系化研究生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为研究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公共服务。以“双创”为导向,积极推动选优研究生科研项目参加“挑战杯”等学术赛事,引导研究生探索微创业的实践活动,加强提升研究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以“双创”为目标,积极建设研究生所需的创新创业实践仿真平台,深化改造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软硬件设备,打造针对研究生的科技园,有效支撑研究生创新创业的环境条件需求。以“双创”为依托,积极建设研究生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适宜发散思维的、提倡学科交叉与跨界的创业兴趣交流平台,积极组织各类有针对性的创业沙龙活动,建立从创意到项目、从项目到微创企业的孵化平台,多方引入社会资金,提供系列专业化的服务保障。

  4.4积极对接面向“双创”的政企创业实践基地

  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必然要求投入大量的资金和配备良好的软硬件,而目前地方高校管理类学院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非常有限,具有创业经验的专任教师也严重不足。因此,研究生创业实践环节必须积极对接政府企业举办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外的人才资源和平台资源,拓展校内研究生创业空间,拉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融合。带领创业研究生到当地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创业园、科技园和孵化园等创业实践基地,帮助研究生了解创业所在行业的发展情况,熟悉创业的整个流程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掌握实际创业的基本技能。与当地管理咨询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由专门创业导师带领研究生到管理咨询公司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将所学学科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让研究生体验企业运作的整个过程,为创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准备。积极对接政府企业的创业实践基地,聘请校外专任创业导师,指导研究生组建创业团队,积极构思创业项目,参加政府企业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活动,以此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5结语

  管理类研究生的创业教育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目标。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地方高校管理类学院学科应当认真分析目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将“双创”理念嵌入到管理类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利用“双创”的驱动创新作用,创造良好的研究生创业软硬件环境,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2]王海建.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105-108.

  [3]韩贵金,周有.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协同培养体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30):125-126.

  [4]宋小娇,陈文.高校学生整体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构建——基于学生主体性的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5,18(6):30-34.

  作者:陆成裕 卢志平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