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中东部城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定位与推进

分类: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18-11-17 09:39 关注:(1)

  陈云

  (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城市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中东部城市学校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意义重大,但现状不容乐观。中东部城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必须要明确定位,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及自身实际切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寻求突破:一是充分利用阶段型教育体系,分级逐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二是促进学生主体间互动接触,夯实民族团结的情感基础。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教育;城市民族工作;散杂居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3X(2017)02-0010-05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关系近年来随着地区发展差异、人口迁移流动、分裂势力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而面临严峻考验。尤其在中东部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的城市中,现代性与传统性、公民性与民族性、世俗性与宗教性之间的碰撞引发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城市居民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少数恐怖分子制造的重大事件一定程度引发了各民族之间的紧张氛围,伤害了民族感情、损害了民族团结。在此背景下,全面深入推进中东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自觉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任务。

  一、“民族团结教育”之辨

  什么是“民族团结教育”?对民族团结教育内涵的准确把握是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自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枟<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要求枠以来,民族团结教育开始逐步在中东部城市学校推进。但是,30年来,中东部城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基本呈现两个特征:其一,大多数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很少,甚至没有,学校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简单、缺乏系统性,教育方式单一、重复性高;其二,在设有民族班的中学和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对象,要求他们加强普通话学习,熟悉现代知识技能,适应地方社会文化氛围,融入城市生活。总体而言,中东部城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体现了各学校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偏差,即中东部城市中少数民族少,民族矛盾少,民族团结教育只需在有限范围内针对性实施,让少数民族单方面适应城市。此种认识反映了中东部学校只把民族团结教育简单等同于少数民族教育来理解和推行的认识误区。

  因此,澄清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对于切实推进该项事业至关重要。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在于“团结”二字。“团”的本意是会合在一起,并呈圆形之态;“结”意指由会合而凝聚而不散不解。因此,“团结”一词的基本含义为“事物的不同部分因会合、结合而凝聚,呈圆而结力、固而不解之形态。”[1]可以说“团结”是一个集空间、时间、需要、利益关联等维度于一体的关系性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民族团结”定义为“多民族国家或地区为维护各民族的共同利益,集中各民族力量完成共同任务、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并最终形成各民族结合为一体、相互依存、凝聚不散的状态。”而一切为达此目的对各民族开展的社会引导和教化行为都是民族团结教育。

  二、中东部城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定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少数民族群众向中东部城市流动。有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77.64%下降到2000年的71.27%;民族8省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69.59%下降到2000年的63.16%[4]。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达到3591万人,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4.3%[5]。到2013年,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超过3000万。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均过百万。全国性民族“散杂居化”趋势明显加强。与此同时,家庭化迁徙使得少数民族随迁子女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北京市0~14岁未成年少数民族人口有9.9万人,占当年在京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2.4%[6]。

  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迁比例达62.5%[7]。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国传统民族分布格局的变动,也意味着中东部城市民族团结教育面临严峻挑战。1.中东部城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迟滞。1987年以来,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已近30年,是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比较而言,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起步早、动力足、探索深、效果好,中东部地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则可以用“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来概括。

中东部地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推进迟缓有其历史和现实的诸多阻碍因素。历史上,中东部城市是汉族聚居区,只有少数民族的零星分布,不存在普遍而显著的民族问题,导致民众缺乏民族团结的历史意识。大汉族主义所带来的文化优越感也使得民众贬低少数民族的地位和文化价值,进而削弱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意愿。此外,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少、学业压力和升学竞争大、少数民族学生基础薄弱等因素也共同作用,造成中东部城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意识的薄弱。下表(表1)展示了对武汉市500名在校学生(涵盖了小学至大学各教育阶段的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三、中东部城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推进

  民族团结教育在校园的推进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采用各种教育形式输出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尤其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寻求突破。

  1.充分利用阶段型教育体系,分级逐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

  2008年,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办公厅共同印发了枟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枠,明确指出要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要把不同学段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整合起来,统筹安排。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始于初等教育阶段,纲要具体规定:小学中年级阶段(三四年级)要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小学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开展民族常识教育,初中阶段(七八年级)开展民族政策常识教育,高中阶段(普通高级中学)开展民族理论常识教育,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纲要还要求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初等教育阶段学校思想品德课程、中等教育阶段学校政治科目的考试范围,分值不低于总分数的15%[8]。2009年,配套教材也相继出版。以上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模式的设置充分尊重青少年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知识。

  但是在实践中,中东部城市的学校并没有按照纲要的设计来推行民族团结教育,认为既无必要也无时间,学习竞争、升学压力让师生专注于一般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民族团结知识的教学。各级各类学校机械性、应景性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高度重复,既没有体现出民族团结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目标差异,更没有相互衔接、逐步提升达到民族团结教育最终目标的具体设计。

  鉴于中东部城市学校教育的高强度、高竞争、高压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推进要特别强调阶段性推进,尤其要把高等教育也纳入其中,并且注意各阶段学习的相互衔接。这样既可以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率效果,又能避免与一般性知识教育体系学习相冲突,从而更容易被各级各类学校所接受。小学阶段的任务是完成“民族常识的比较”教学,侧重从“认知”角度培养小学生对各民族基本常识的识、记、辨能力,引导学生寻找各民族文化的异同,理解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形成“中华大家庭”的基础认知和朴素情感。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采用讲故事、具体生动的图片影像资料、各类班队活动等形式展开。

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完成“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常识的比较、理解”教学,侧重从“情感”角度培养中学生对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内容的掌握、理解,尤其要历史地梳理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形成发展的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产生“各民族唇齿相依、中华一家亲”的民族情感。此阶段适合的教育形式包括讨论辩论、主题班团活动、互动交流、宣传等。高等教育阶段的任务是巩固并提升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从“意向”角度动员激发大学生积极行动,将所学知识、所具情感、所有理性用于正确认识判断国际国内民族问题,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切实行动。此阶段可多采用讨论辩论、讲座交流、社会实践等形式展开民族团结教育。

  总体而言,中东部城市面临的民族问题之形势与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推行既要遵循民族团结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地方经验.

  参考文献:

  [1]余梓东.解析民族团结教育难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

  [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4).

  [3]邵晓霞.从运动到制度化: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历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

  [4]郝时远,王希恩.中国民族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24–225.

  [5]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8.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