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分类:初等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22-04-27 14:20 关注:(1)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强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排在所有教育工作的首位。而新课程改革更是将“立德树人”作为了当前重要的教育理念,用于进行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我国各级学校都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要想让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各项德育观点,更能够对这些观点产生认同感,并自觉指导自己的思想以及言行,让学生成长为道德品质更加高尚的新时代青少年,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德育观念以及德育能力,在教学方法、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更契合于“立德树人”理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本文主要从几个不同方面对当前时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策略进行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教育工作也正在向更加完善、成熟的方向进行发展。为了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让素质教育目标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实,开展了一场大范围的教育改革,而“立德树人”则是新课改中的核心教育理念。这使得德育工作成为了学习教育的重中之重,全体教师都是德育工作的落实主体。其中专门的德育课程更应当发挥其教育价值,让德育教育不再流于表面,而是能够将各种德育观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成为其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为重要的德育课程,课程主要教育目标是让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综合素质都获得相应的发展,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人格更加健全、品格更加高尚、思想更加理性成熟的新时代青少年,为社会发展储备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进入青春期,具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更加渴望独立,不愿被束缚,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自尊心也更加强烈。学生的以上种种特点决定了初中阶段德育教育的任重道远。为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不能再沿用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策略,枯燥地向学生灌输各种德育理论知识,而是要让课堂变得更加活泼、民主、自由,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各种德育观点、教学案例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加深对各种德育观点的理解认识,在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纠正他们存在的一些错误认知,有效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那么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如何有效开展,使其“育人”功能得到彻底落实呢?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展开分析探讨。

  1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强化“立德树人”意识

  由于当前的中考改革政策使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此学校、学生以及家长下意识地将中考科目的学习作为重点,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这类课程的学习。这种情况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便缺少了教学创新的动力,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课堂沉闷乏味,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也不甚理想。要想改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将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更愿意参与课堂互动,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主动去学习、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并将其应用在教学实践中。随着创新教学的实践经验不断增多,教师可以逐渐摸索出一个更成熟、科学的教学模式,促使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另外,教师应当具有较好的“立德树人”教育意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拓展,使各类德育元素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渗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用这些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还应当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例如对待学生的态度,不能因教师的主观喜好而区别对待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应当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对待同事的态度,应当团结友爱;展现给学生的精神面貌应当是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教师的这些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无形中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2挖掘课程德育元素,提升课程教育质量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元素非常丰富,因此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教材的书面内容,还应当深入挖掘其中隐含的德育元素,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知识的补充、拓展,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能够与教学目标相契合。这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具有较高的要求。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安于现状,而要具有教学创新意识,其中挖掘德育元素,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创新。以这门课程的教材为例,由于内容有限,一些隐性的德育知识并没有反映在书面上,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这部分内容的渗透。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这节内容的时候,如果教师知识照本宣科地进行生硬的德育观点的灌输,告诉学生当前良好学习环境多么来之不易,让学生应当对家庭、学校、社会心存感激,努力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说教式教学难以打动学生的心灵。大道理学生都明白,但是由于没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此学生难以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促使他们树立非常积极、端正的学习态度,将学生看作是快乐的事。这时教师就要注意挖掘隐含的教育元素,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想象,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自己听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各种真实事件去感知国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为自己的学习提供的优越条件,父母在自己的求学道路上付出的点滴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端正,学习动力得到明显增强。又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结合这些案例去进行问题的分析,利用更符合学生认知、情感的方式去进行相应观点的渗透,让学生能够对生命产生更强烈的敬畏之心。以校园暴力为例,初中阶段是校园暴力的高发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都为发育成熟,一些学生盲目崇尚暴力,对生命缺少敬畏之心。同时由于有儿童保护法对于年龄的限制,一些参与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心存侥幸,认为自己即使触犯法律也不会受到惩罚,这使得他们在参与校园暴力的过程中变得肆无忌惮。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思想以及行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在网络上搜集的一些现实案例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一方面,校园暴力视频能够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认识到参与者的冷漠、残忍,对生命的亵渎,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这种做法的不可取。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能够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崇高和神圣,无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都应当受到尊重。这样的教学既有助于吸引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又能够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3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这使得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每堂课按部就班地进行,毫无新意和活力可言。而在学生方面,由于缺少考试压力,学习动力也不足,加之课堂教学的沉闷、枯燥,也让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其中。这种情况之下,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少之又少,课堂教学效果必然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要想使这种教学状况得到改变,教师首先应当从思想上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其具有的教育价值。其次,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相应的学习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受到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促使课堂教学实效性得到有效提升。其中情境教学法是当前应用比较多的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用起来非常灵活,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给学生创设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使用对课堂教学保持新鲜感和学习热情。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认识自己》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初中生的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思比较敏感,更在意别人对于自己的评价以及看法,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却不全面,甚至有一些错误性认知。有的学生盲目自大,有的学生却非常自卑,但是实际上,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为此,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让学生既能够看到自己的优势,又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并学习他人的一些优点,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具备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讨论。如课程伊始,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个有趣的动画:“动物园里的动物们比‘大’,狮子、老虎、大象等动物们上台后,台下的动物们都非常兴奋地欢呼‘大’。这时一只青蛙不服气,它认为自己也很大,于是跳上了一块大石头,并鼓起了大肚皮,但是其他动物却直摇头,还有的动物嘲讽它不自量力。青蛙这时将肚皮鼓得更大,却砰的一声把自己的肚皮涨破了。”从这个故事情境出发,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故事中青蛙对于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说一说为什么?它的这种认识带来了怎样的结果?通过讨论,学生们能够很快认识到,对自己的认识、定位不正确,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而在正式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照镜子、相互找优缺点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有更为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对于那些只喜欢听别人夸赞自己,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不认可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的学生,通过互相找优缺点,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努力进行改正。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学生,根据同学们说出的自己的优点,也能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存在一些闪光点的,从而帮助这些学生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面对学习和生活。

  4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包括多方面内容,旨在让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更好的发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4.1立足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公民所应当具备的个人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涉及社会生活的内容比较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将这些内容利用起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渗透。如教学八年级上册《走进公共生活》,教师可以在这一单元各章节的教学中给学生融入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或是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以上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分析,认清社会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是非对错,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无形中得到树立。

  4.2立足国家发展,培养个人发展观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大环境的支撑,在当今时代,我国在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走向了世界前列。也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国家大环境,才能够我们有了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而学生努力学习,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庭,为了社会,为了国家。另外,学习成绩并不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有具备优良的品质、崇高的爱国情感、丰富的学识以及过硬的本领,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人民,促使学生成长为品行端正、责任感强烈的新时代青少年。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建设美好祖国》这单元内容,教师可以从国家的发展着手,让学生通过对比国家在二十年内的巨变,使学生对国家发展有更为清晰深刻的认知,并树立好好学习,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正确意识。

  4.3立足法制建设,培养个人优良品质

  在法治社会中,每一名公民都应当具有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能够比较清晰全面的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法制观念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能够更好的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也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通过正确的引导,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知道法律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在这样的约束之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使学生的个人品质得到有效提升。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具有“立德树人”的教育意识,能够承担起开展德育教育的重任,不但让学生记住课堂中传授的各种知识,更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各种理论知识能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其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灵。唯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用所学习的各种理论指导实践行为,促使学生成长为更加乐观自信、品德高尚、拥有崇高信仰、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新公民。

  作者:安健兴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