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状况浅析*

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18-10-12 09:15 关注:(1)

  □ 王 静

        内容提要 高教园区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创新, 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程中以集约化的方式来解决高等教育资源 (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 )供给短缺的一种可行途径。政府、高校、学生作为教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者 、需求者, 共同影响着高教园区资源共享机制的形成。投资效益最大化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政府的目标 , 各高校的目标是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品牌,而学生的要求是在既定教育成本支出下获取更高的教育收益 。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要求各个高等院校提供开放式的教学, 而专业群是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载体 。通过对下沙 14所院校学生的实地调研所得到的结果对进一步深化园区的资源共享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高教园区 教育资源 共享机制

  作者王静,浙江大学博士生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 。 (杭州 310028)

  高教园区的存在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共享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可能 。然而 ,怎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将潜在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优势转化为真正的教育经济优势 ,这是有待于认真探讨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上看,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很强溢出效应的非纯公共产品, 其发展受到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制约。政府在提供教育经费、把握学校和专业进入教育市场之门、监管教育产品质量、推进本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对学校和专业实行的是一种“结果型 ”的约束, 它以效率为导向, 以优胜劣汰原则迫使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及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等方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建设中的高教园区体现了政府在教育改革上与市场的主动对接, 是提高教育市场竞争程度,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维护教育产品消费者权益 ,从而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努力 。从微观层面看 , 作为创新主体的高等院校应该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创新教学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 深化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经济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教育产品与服务 。在共享高教园区教育资源中,各个学校努力寻求符合自身要素禀赋结构、较为可行的发展路径 。

  一 、高教园区 :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高教园区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进程中的一种发展模式, 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为推行赶超型发展战略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制度创新 ,是一种以集约化的方式来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 )供给短缺的可行途径 。对高教园区建设构成实质性影响的是作为教育资源的供给者与需求者 。在政府主导型的高等教育改革中, 政府既是教育市场游戏规则的制订者与教育市场运行的监督者, 同时也承担了教育资源及其产品的供给责任 。各个高等院校是教育产品与服务的具体供给者, 在既定的资源条件约束下,通过提供特色化的教育产品与服务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学生是教育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者 ,其目标是在既定的花费内享受到更多 、更好的教育产品与服务。所以, 要剖析高教园区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不妨从政府 、学校 、学生三方在高教园区的建设、运行中所花费的成本与所获得的收益入手。

  (一 )投资效益最大化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政府的目标

  20世纪末兴起的高教园区 (或曰 “大学城” )建设热潮,以开辟高教园区而集中建设一批高校 ,实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施教育设施共享, 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就浙江省而言, 1998 年以来大力拓展高教园区, 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成效明显 。在短短几年中, 浙江省采取了三元结构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 即重点建设一流大学 、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大力扶持高职教育 。至 2005年,全省达到 74所普通高校 、在校学生 6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33%的水平 ,从而彻底改变了高等教育相对滞后的局面 ,缓解了省内城乡居民上大学难的矛盾, 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在环境 、资源 、要素制约日益严重的浙江省 ,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改善人力资源状况 ,提高劳动者素质, 推进科技进步 , 从而实现提升产业结构 ,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浙江改变原来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换增长 ”发展模式, 以高等教育的优先发展来推进工业化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是符合资源小省做大做强的客观要求的 。加快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将推进浙江省的城市化 、现代化。政府为拓展高等教育发展空间而建设高教园区 , 一方面有助于在高校软件资源 (如师资 )和硬件资源 (如实验室、图书资料 、仪器设备)的共享中, 以开放互通的发展方式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进而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 ,将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高校相对集中于园区,鼓励资源的共建共享 ,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 ,在更大范围内及更高层次上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 从而使高等教育更好地履行其根本职能。

  (二)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品牌是高校的目标

  现代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多样化的系统, 系统中有生命力的学校应是具有特色的学校。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是 “全能冠军 ”, 不可能每个专业都是国内领先 。一所理性的高校, 面对中国高等教育上规模 、上规格的热潮, 应该会在专业 (学科)拓展中认真权衡多元化与核心竞争力的辩证关系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可以得到的教训是:学校的规模一定要有适度发展 ,脱离实际条件的盲目扩招, 其后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规模无一不是与其自身的要素条件相匹配的 ,如哈佛 、牛津 、剑桥的规模在两万人左右,加州理工学院仅有两千人规模 ,规模超过四五万人的大学很少享有一流美誉 。目前, 在校全日制学生清华大学有 2.7万名、北京大学有 3万人、浙江大学则有 4万余人… …规模与竞争力并不必然成正比 ,拓展要与自身的承受力与控制能力相协调 ,否则会产生失控风险,后果严重。在专业门类的多元化选择上 , “要不要做 ”与 “能不能做”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后者是经过理性剖析 ,全面考虑了自己外部与内在综合因素之后所进行的一种科学抉择。一所好的大学, 其优势就在于特色 ,而特色是经过多年培植并得到社会认可 ,与口碑 、品牌联系在一起的 ,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高教园区的集约化经营所能产生的正外部性 ,各个高校可以在资源共享中强化自身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形成各自的品牌专业 (学科 )。

  第一 ,高教园区的共享与竞争 ,促使各个高校寻求和确定重点发展学科, 重组学科特色和优势。园区内的近距离较量促使各学校进一步明白 “有所为 ,有所不为 ”的道理 , 找准本校最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学科, 重点投入, 加快发展。

  第二, 学校会强化和优化要素投入 ,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水平人才的短缺以及人才结构方面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学国际竞争力的瓶颈 ,而一个开放且富竞争力的生存环境是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 ,高教园区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搭建了优秀人才的展示舞台 。浙江省内的高校 “即使规模再大、实力再强, 也难以单独建立一支学科门类齐全 、独立完整的师资队伍”① 。校际之间的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不仅能够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而且可以在调剂各校师资余缺的过程中促使学术大师 、育人高师以及实践能师的成长 。

  第三 ,促进各高校不断的制度创新 ,促进学科生态的恢复和生态链的巩固 。高教园区近距离的比较有助于防止出现僵化的体制和氛围 , 激励专业 (学科 )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段时期内, 大学在学科和专业设置方面越来越窄,学科链被割裂, 学科生态受到破坏 ,造成了只有分工难有合作的局面 。近年来经过大规模高校合并 、资源整合 ,传统体制下分割的学科生态局面有所缓解, 而高教园区在重构学科链与学科生态中当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 促使各高校努力形成自身的优秀文化。一所大学的特点与其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 有长期竞争力的大学必有其特色鲜明、优势持久的基本文化 。一种大学文化决定了大学的特点, 构建和巩固着大学的品牌 。高教园区的文化环境将对各学校的文化产生冲击力 ,在大学竞争力的构建中 ,如何保护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 并把新的学科发展融入这种文化传统,从这种文化土壤中获取持久的活力 ,也是学科建设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② 。

  (三 )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是大学生的要求

  大学生是教育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者 ,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推行, 将使学生在既定的教育成本支出下 ,获得更高的教育收益。第一 ,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可以满足其消费偏好的多样性要求 。学生在中学毕业选择报考高校及专业时, 兴趣爱好往往并不是第一考虑因素 。囿于对高校专业知识了解的有限,考虑到高考分数 、家庭的生存压力及父母的要求等相关因素 ,许多学生入校后才发现, 认真选择并花费大量时间和高额学费的专业并非是最希望选择的 。也有的学生觉得现有的学校、专业不能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

  而高教园区不同的学校 、专业、课程、师资所构筑的资源共享网络 ,为学生们提供了既有专业约束下的可能选择空间 。高教园区在提供优质师资、优质课程 、优越教学设施的共享中 ,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多元选择的发展空间,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第二,让学生得到 “性价比”更高的教育产品与服务 。从学生和家庭作为付费个体的角度来分析 ,高校收费是与学生的培养成本直接对应的。不过 ,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应当是指高校具有良好办学效益前提下的培养成本 ,由于效率低下造成的浪费从理论上讲不应纳入培养成本转嫁到学生及家庭身上 。高教园区资源共享的区域生态环境,所自然引出的是各个学校在提供产品与服务时的教育竞争 ,而教育竞争有利于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提高教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高等教育的收益率是很高的 ,尤其是在人力资本存量较小的国家 ,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要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而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又要高于社会收益率 。又据投资比较利益理论,如果一项投资的收益率低于银行的存款利率 ,那么投资者将不再对之进行投资 ,而把资金转向其他部门。高教园区的存在使大学生在既定的学费开支下得到更好的教育产品与服务,这实际上提高了学生个人的收益率 ,对鼓励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 。

  二 、“双开放 ”专业群 :资源共享机制的载体

  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要求各个高等院校提供开放式的教学, 而开放式教学应该是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进行的全过程努力 。开放式教学运行的基本载体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专业 (群 )。从理论上分析 ,教学模式有开放与封闭之分 ,专业群也有开放型与封闭型之别。教学模式与专业群之间有四种不同的组合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与封闭式的专业(群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与开放式的专业群、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与封闭式的专业 (群)、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与开放式的专业群 。封闭的教学模式组合 Ⅲ与组合 Ⅳ不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要求,恰恰是我们试图要改革的现状 ;而封闭的专业(群)是无法适应开放的教学模式的, 所以组合 Ⅰ也不是改革的导向。惟有开放的教学模式与开放的专业群相结合的“双开放 ”模型(组合 Ⅱ ), 既可以推进高教园区教育资源的共享, 又能使专业建设实现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的目标。

  三 、问卷调查 :下沙高校学生对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状况的判断

  随着下沙高教园区的建立和发展 ,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也开始启动。下沙高教园区 14所高等院校③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目前已经处于实施阶段,首先就表现在校际选修课上。由此 ,我们对这14所高校的学生发放了 500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实地调研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现状,探究可能改进的空间 。

  四 、结束语

  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 推出高教园区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是一项 “民心工程 ”, 要让 “民心工程”真正发挥效用还需进行扎实而有效的努力。政府 、高校 、学生在高教园区的资源共享中有各自的成本与收益 。在三者中, 高校是一个关键角色 。落实教育政策者是学校, 提供教育产品供给者是学校, 组织学生———教育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者 ———有序享受教育服务者也是学校 。在资源共享中必然会涉及到各学校自身的利益问题, 进入园区的高校往往都有一个很现实的目标, 即扩大办学规模, 扩大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 ,学校自身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资源共享则是放在第二位的 。何况在资源的跨校际流动中会有费用成本的核算问题, 如何在资源共享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各方利益, 协调处理资源共享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是伴随着高教园区建设及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运行所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入驻高教园区的各个高校在探索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但要进一步提高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效率,任重而道远 。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