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国际法双语教学的实践

分类:教育学论文发表 时间:2020-10-26 10:27 关注:(1)

  由于国际法学科具备涉外的天然属性,双语教学逐渐成为该类学科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各大高校相继展开。目前,国际法双语教学模式尚处于学科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有关研究较为宽泛和单一。文章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桂电)为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国际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展情况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提出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解决思路,以期助国际法双语教学能得到更好运用和发展。

国际法双语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国际法;双语教学;调查分析;改善思路

  一、双语教学在我国的背景与运用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自加入WTO后,我国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增强,对外联系愈发紧密。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急需复合型人才以促进国际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部于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具备了采取双语教学模式的先天优势,是双语教学课堂实践的良好切入点。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综合素质。当下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过渡型教学方式、维持型教学方式、沉浸型教学方式。[1]过渡型教学方式是以母语为主要的学习和理解工具,逐步接触外语教学,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模式;维持型的教学方式需要母语和外语的良好结合与运用,平衡适用两种语言,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本文为研究样本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即以此模式为主;沉浸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完全运用外语进行教学,对语言环境和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很高要求,此模式多适用于民族多元化国家,如美国。国际法双语教学要求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母语(通常为中文)和外语(通常为英文)进行国际法课程的教学,该课程仍为法学专业课程,以传授国际法专业核心知识为目的。不同于法律英语类的语言训练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感受中西思想的碰撞,在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2]

  二、调查内容与分析

  (一)授课情况

  桂电法学院倡导“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办学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国际法专题是给2019级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开设的系列重要课程之一,以双语教学为学科特色,由长期从事国际法研究的高兰英教授主讲。该课程旨在以专题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国际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国际法的发展历史、趋势和动向,以中英文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属于维持型的教学方式。高兰英教授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国际法院审理国际案件时的基本程序和国际法在国际法院中的运用。此外,还通过模拟审判的方式,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国际法重要理论问题和分析国际关系现实问题、疑难案件的能力。高兰英教授以双语模式开展的国际法专题教学,除了充分的理论学习外,还以鲍尔案、隆端寺案、拉格朗案等案件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授课形式新颖,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展现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学生在小组互动中不仅夯实了知识功底,还增强了团结合作精神,训练了法律英语能力,为我国涉外应用型法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调查内容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受众主体,能直面感受教学效果。本文以桂电法学院2019级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为调查研究对象,探讨维持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在国际法课程中的运用。针对该年级近期来首次以双语教学模式开展的国际法专题授课,以匿名问卷的方式进行了此次调查,共计填写调查问卷16份,其中有效问卷16份,参与度100%。①该问卷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1.授课老师的教学能力;2.授课教材的选取;3.课堂互动方式;4.课程教学效果评价;5.对教学课程的建议。

  (三)评价与分析

  学生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体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学生都很满意授课老师的教学能力,但仍有部分同学认为国际法不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此类学生占比18.75%;就课程感受来看,能听懂的同学为11人,占比68.75%,听起来很吃力的同学为5人,占比31.25%;就授课教材的选取来看(见表一),大部分同学认为双语教学课程需要以原版文章+中文注释作为授课教材,此类学生占比75%。就课堂互动环节来看(见表二),绝大部分同学倾向于以小组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占比93.75%。对双语教学的学习效果而言(见表三),过半同学认为双语教学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占比56.25%;部分同学认为没有感觉,效果和纯汉语教学模式一样,占比31.25%;少量同学认为,外语的介入使其对课程内容的学习造成了一定障碍,此类同学占比12.5%。双语教学给大多数同学都带来了一定的收获(见表四),比如部分同学认为《国际法专题》的双语教学课程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外语水平,还拓宽了国际视野。但该课程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见表五),学生认为自身学习能力不足,致使了上课效率低,缺失兴趣是导致双语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纵观此次问卷调查的情况,可以获悉:双语教学的学习效果如何与学生自身的英语能力有极大的关联性。认为国际法学科不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模式的学生均为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无此困惑。因此,就改进方向来看,应以学生为主要导向。

  三、国际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外语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低

  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可知,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国际法双语教学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普遍高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这反映了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双语教学适应度的不同。由于语言的障碍,双语教学使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了学生的“受课”程度有限,提升空间较小,这也是双语教学难以有效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学生的积极性较低,导致了其在双语学习上难以认真投入。学生们普遍认为国际法课程的预习需要结合中英文字典并记住一些专业词汇才能完成,这样就加重了畏难情绪,产生了懈怠的想法,对课程也逐渐丧失兴趣,不主动发言。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这显然无法达到双语教学实践的预期效果。

  (二)授课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无规范体系

  充实的教学资源是实现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合适的教材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良好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采用的双语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1.直接引进加以运用的外国原版教材,如AnthonyD'Amato编写的《InternationalLawCoursebook》;2.国内编写的外文教材,指国内学者根据外国原版教材的相关内容,结合国情和学科特点加以编写形成的纯外文教材,如冯涛教授编写的《INTERNATIONALECONOMICLAW》;3.原版文章+中文注释,即将中文与外文加以结合,共同编写形成的教材,如董秀丽教授编写的《国际法教程》双语教材。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教材体系,对国际法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还处于摸索阶段,各大高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意见不一。譬如,有的高校认为应采用外国原版教材,通过原汁原味地学习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与国际思维接轨。但这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要求过高,且教学理念与我国大相径庭,难以满足我国的现实需要;还有的高校主张由国内的学者对外文教材加以编写,以适应国内学生的阅读习惯。这要求学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功底及英语能力,但仍存在一定缺陷。学者在编写过程中易代入主观思维,这可能导致思想的偏颇,难以顾全外文教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如何选择合适的授课教材,正确处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成为当务之急。

  (三)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缺乏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国际法学科的授课内容涵盖多个领域,内容较为抽象。与国内法学科的普通思维方式不同,国际法学科存在着大量的专有名词,课程难度较大,理论上枯燥,实践上远离生活。即使用母语进行学习也存在着很大的学习难度,适用双语教学授课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若简单地将中文与外语结合授课,不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以区分细化,会导致教学内容的空洞和乏味。

  (四)学时有限,学习效果

  不足以桂电法学院为例,国际法专题的双语教学课程仅有32个学时,占2个学分,在课程类型上属于限选课。学时有限,导致了授课范围有限,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有限,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案例分析和研讨环节较少,学习效果不佳。

  四、国际法双语教学困境的改善思路

  (一)强化学生对双语知识的输出和转化,调动学习积极性

  首先,学生的外语基础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量都能对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授课教师而言,应主动缓解学生因英语水平较差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在课程讲授的时候,不能过于强调外文的运用,需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辅以必要的中文讲解,以合理的教学进度安排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对学生来讲,应自主增强参与意识,积极在课堂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被动到主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其次,在授课之前,可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调查。采用分班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采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察,如除传统的考勤、笔记外,还可采用更多的英文形式如课堂辩论、口头陈述等,[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明白,外语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传授和运用知识,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仍是掌握专业知识而非学习专业英语,[5]否则将本末倒置。所以,应当正确处理双语教学课程中外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关系,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学生在相关知识领域中的英语水平,提高外语运用能力。正确处理教学课程设置和外语课程设置间的关系,在开设国际法双语教学课程之前,先让学生接受外语课程的训练,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奠定开课基础。[6]此外,还可以从教师自身入手,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学水平,如定期举行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外出进修或考察的机会等,毕竟,授课水平与教学能力息息相关。[7]最后,还应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8]如以小组外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模拟谈判等方式加强互动,[9]鼓励学生多说外语,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营造良好环境。如在课程中穿插影片或庭审视频等影像资料,以国际法院、联合国等相关网站进行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二)促进教材建设,采用合适的授课教材

  双语教学离不开适当的双语教材。就国际法而言,一本恰当的双语教材应当以原版教材的引进为主,以中文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对原版文章中的疑难点进行中文注释,以促进学生理解。[10]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可知,学生也更倾向于选择由原版文章+中文注释形成的授课教材。对外文教材的引进应当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反复对照并加以分析,对精华部分加以汲取吸收,再结合中国的国情与实际,以中文进行一定的补充注释和说明。毕竟国际法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一种,不能脱离我国实践,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学习难度,还能满足现实需要,实现国际法双语教学的初期目标。

  (三)提升教学品质,制定详细的双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更好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要制定详尽的双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充分考虑语言障碍和文化背景差异,注重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等方面作出调整。[11]在国际法双语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授课内容的空洞和乏味,还需要因时制宜地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就中英文的适用比例作出相应调整。双语教学必须基于现实。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应当增添案例研讨的内容,分析国际法近年来的热点问题,贴合生活实际和国际时事,加深学生的理解。此外,还应制定国际法双语教学的规范标准,规范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将英语与国际法律规则更好结合,建立和完善以学生为导向的分层次教学办法,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来思考国际法律问题,拓宽专业的国际化视野,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适当增加学时或者学分

  学生对双语教学模式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有限的学时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刚适应双语教学模式后不久便结课,使学生很难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不能感受到双语教学模式的魅力。增加学时能够延长学习时段,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此外,还可以相应增加学分,以此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交流日渐频繁,国际交往成为现实需要,培养精通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为提高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满足现实需要,必须改变一些传统教学的模式,开展和注重双语教学。在我国,国际法学科的双语教学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其完善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12]采取以学生为导向的分层次教学办法,选择合适的授课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以此增强国际法学科的双语教学效果。

  作者:李彦儒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