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动画影视对儿童道德发展的教育启示

分类:影视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18-08-15 10:05 关注:(1)

  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 杨晓亚 / 文

  动画影视对儿童道德发展的教育启示我国的动画影视作品(尤其是短片)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动画制作产业急速萎缩,国外动画片则借助电视全面进入中国家庭的有利时机,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占据了孩子们大量的精神生活空间,与动画相关的图书、玩具、服装甚至文具也全方位地切入了孩子们的生活。毫不夸张地说,现代动画影视作品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面越来越广,本文就动画影视作品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角度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动画影视作品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积极作用

  1.给予儿童丰富的感官体验

  儿童道德的发展往往建立在感官体验的基础之上。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刺激既是儿童感官生理发育成熟的外在条件,也是其思维发展的原始材料积累。动画在表现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它既有动听的声音,又有精美的画面,且有一定的节奏感,因而很容易为儿童所接受。这种多渠道的感官体验如果被适当运用,不仅有利于训练儿童形成良好的感知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其早期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建立起初步的价值观。

  2.契合儿童“泛灵式”的思维方式

  泛灵一词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他发现儿童期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这就是“泛灵”现象。动画影视中充满了夸张与超现实主义,无处不散发着儿童式的浪漫的气息。在动画故事中,动植物会像人一样说话,角色通常有着夸张的举止和言行:生气的时候面部表情极度张扬,伤心的时候泪水会像瀑布一样流下来,开心的时候全身肢体都洋溢着兴奋……虽然现实生活中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但孩子们并不介意,依然乐在其中。这是因为,在儿童思维发展初期,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想象事物,并从中获得莫大的乐趣。

  3.满足儿童生性自由的向往

  儿童的道德世界在早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客观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因此,在儿童的愿望世界里,为了某种功能的获得可以不惜改变事物的真实结构。动画正好迎合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为了能飞行,人可以长上翅膀;为了获取胜利,英雄可以拥有神奇的武器;为了战胜邪恶,好人可以穿越时空死而复生等。卡通片的视觉造型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4.蕴含浓厚的情感色彩道德感在最终形成之前需要情感的反复冲击。每一部动画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情节,单纯又富于层次感,主角比较固定,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其行为也具有逻辑性和连续性,极易给儿童留下深刻印象。动画片中情感倾向往往比较明显,高兴与悲伤、爱与憎、轻松与紧张、宁静与激动等情感特质在片中都有鲜活的表现,所以能使儿童注意力集中,在无意识中完成一个完整的道德思维过程,这对于儿童道德思维结构的建构、逻辑框架的确立是有益的。

  二、动画影视作品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局限

  1.剥夺儿童真实的生活经验

  动画的本质是人工化、虚幻化的结果,其造型、动作、情节均是成人想象的产物,片中的风景再美好再逼真,也无法用身体去触摸;片中的主角虽机智勇敢,但并未经历真实的危险;片中的结局再完美,也始终不如自己获得现实的成功更使人兴奋。现代儿童的知识空间大大拓展,但他们真实的生活空间却变得日益狭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电视中认识了太阳、月球,知道太阳系、银河,却不曾对头顶上真正的星空产生体验和思索;他们在电视中认识大海、海浪,还会讲美人鱼的故事,却无法感受真正的大海给人的身心带来的强烈震撼……

  2.灌输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

  几乎每个儿童在观看一个动画片时,总是急于分出好人与坏人,把故事中的人物都贴好标签后再放心去享受故事带来的快乐或悲伤。我国的动画片永远是一种结果,即正义战胜邪恶,好人总是做好事,最终也总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坏人总干坏事,最终也一定会一败涂地。这种状况即使到了现在也没有多大的变化,唯恐儿童是非不辨,上了坏人的当。这样的出发点无可厚非,问题是儿童并不想也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道德的警觉,出于逆反和好奇的心理,他们更有可能积极模仿片中反面角色的行为和台词,以致许多不良言行在儿童群体内悄然滋生。

  3.部分作品充斥不良的道德内容

  与传统的动画片相比,现代的动画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血腥战争、情感恩仇、悲欢离合等成人故事缩影,长期、大量地接触此类影视作品对儿童的道德形成极为不利。因为儿童容易受泛灵心理影响,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真与假的分辨、善与恶的较量、美与丑的赏析,是人生要面对的重大课题。问题在于儿童的心智需要一步步地成熟完善,过早地接触不良动画内容会让他们效仿并形成不良的道德行为,不利于儿童今后的健康成长。

  三、现代动画影视作品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1.取“价值多元”,提高儿童道德判断能力

  学校德育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树立起一套整齐划一的标准,这样必然会桎梏儿童德性的发育。一个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自由的人,然后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离开了自由,还谈什么道德自觉!做一个高尚的人还是平庸的人?传统的德育规范逼迫儿童选择前者,但时至今日,任何一种选择对儿童来讲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道德教育框架内,儿童的道德生活才具有丰富性与独特性。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数量和种类浩如烟海的现代动画影视作品恰恰能够为它提供有力的支持。比如不同国家制作的动画片,其主题大义具有明显的特征。大体来讲,中国的动画倡导诚信忠义、荣辱分明,比较符合荣辱观的要求,如前段时间热播的《小鲤鱼历险记》《三国演义》等;日本的动画片更强调故事性、逻辑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如《名侦探柯南》和《哆啦A梦》等;美国动画片往往更注重体现个人权利、法制规则以及个人英雄主义,如《玩具总动员》和《冰河世纪》等。儿童之所以喜欢这些作品,原因就在于它们倡导了多元化的道德价值,尽管儿童并不能从理性上意识到这一点,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无疑是欣喜的。

  2.取“动式教学”,丰富儿童的道德体验

  动画从本义上可理解为不断变动的画面,以不断变动的方式联接起一组组的画幅,使之形成不断变幻的视觉效果。儿童天生好动,喜好变化,其稚嫩圆润的体态声音、单纯幼稚的语言思维,无一不在提醒着成人:他们就是动画。但在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中,静是一种境界,静是理性的形式体现,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道德教育也常常以说教的方式进行,但实际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准确地把握住儿童“动”的特征。学校应经常积极组织儿童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让他们在各类活动当中获得丰富多样的体验,如军训活动形成纪律性,郊外远足增强意志力,观看爱国影片培养使命感……总而言之,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如果贯彻在实践活动当中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取“角色模拟”,拓宽道德教育的方式

  儿童之所以喜欢动画,不仅是因为其动态的形式可以吸引他们的眼球,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脱离现实桎梏而进入到身心放松的氛围里,超越现实的时空,获得充分的自由,这一点可能连动画的制作者也没有意识到。与此相类似的现象就是网络游戏的空前繁荣。现代儿童几乎天生就具有操纵电脑游戏的本领,尤其是在接触到角色扮演类的网络游戏时,往往一下子就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这就是角色扮演的独特魅力!现在的很多动画作品已经有意识地在内容中体现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来增强儿童生活的智慧。比如说围绕“做蛋糕”这一主题,某网站就专门制作了十几个可爱的flash课件,让儿童充当主人公,了解蛋糕种类、去超市购买原料、做蛋糕、装饰蛋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蛋糕、讲述与蛋糕有关的小故事等。在这个过程里,涉及到儿童的生活常识(了解蛋糕种类)、选择辨别能力(购买蛋糕原料)、动手能力(如何做蛋糕)、创作能力(装饰蛋糕)、感受快乐的能力(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蛋糕)、语言能力(蛋糕的故事)等。这样的道德教育方式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